吳穎妍
◆摘? 要:教師的課堂教學語是教學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反觀當下,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不盡人意,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問題。教師要想改變這樣的局面,就要使自己的課堂活起來,同時加強自身專業修養,努力錘煉自己的課堂語言,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語言;思維品質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對語文這一概念作出這樣的論述“語,是指口頭語言,文,是指書面語言。語文,就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統一。”由此可見,學生在課堂上除了接觸教材這一書面語言形式,就是教師的口頭語言。口頭語言的表達不僅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還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而反觀現在的教學,教師的課堂語言不盡人意,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問題,比如導入語缺少新意,平鋪直敘;講授語隨意性過多,指令不清;提問語缺乏啟發性;評價語過于單一,沒有針對性;結束語草草收尾,缺少凝練......究其原因,在于教師自身對教材和學生缺乏足夠的認識;自身的專業修養有所欠缺,教學理念和實際操作相脫節......
為此,探索如何錘煉小學語文教師課堂語言,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策略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進行。
一、導入語注重新穎有趣,喚醒學生沉睡的思維
于漪老師曾說:課的開始,其導入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導入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的導入語是橋梁,連接起舊知和新知。它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從剛剛熱鬧的課間活動氛圍中拉回到我們的語文課堂,引起學生的求知欲,讓思維產生碰撞的火花。但現實是,很多語文老師在課堂導入時都草草了事,一帶而過,甚至直切主題,使得學生從一開始就進入一種低迷的狀態,學習興致不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課堂導入的時候要避免平淡無味,多一些新穎有趣的方式,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歌曲導入法、游戲導入法或者懸念導入法等。在針對不同年段的學生時,也要稍微有些變化。低年段學生以具體形象為主,導入時直觀為主。中高年段思維方式逐漸脫離具體變抽象,教師導入語可以采用間接的方式。例如,筆者在執教一下《小青蛙》這課的時候,是這樣導入的: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一則謎語,想不想看?(出示謎語)猜猜看,謎底是什么?
生:小青蛙!(興奮狀)
師:看,可愛的小青蛙還給我們聰明的小朋友們帶來一首兒歌呢,想不想讀一讀?
生:想!
這樣新穎有趣的導入不僅激發學生的興趣,還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學生主動去思考謎底到底是什么,求知欲望被喚醒,自然就能讓學生很好地進入學習轉態。
二、講授語注重正確規范,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
教師的講授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聽課效率。在實際教學中,經常會聽到教師發出“嗯、喔、額、呢、吧”這些語氣詞或者是地方方言,使用頻率過高不僅會模糊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準確性還會影響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純度的體驗,這一點要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教師自身對自己的要求不高,沒有分清教學語言和日常用語的區別,課堂語言事先不經過嚴密的組織。
要想改變這一局面教師就要遵循使用講授語正確規范的原則。正確規范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講授內容要準確。小學生心智還不成熟,暫時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三觀,對于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全然信之,沒有自己的判斷。這時候如果教師講述了一個錯誤的知識,會在他們大腦停留很長的時間,對他們發展不利。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學生字“長”的筆順時,第二筆容易說成豎提,實際上第二筆是橫。二是語言表達應不折不扣使用普通話,注意語音語調,避免方言的大規模使用。
三、提問語注重啟發引導,培養學生發散的思維
美國學者史蒂文斯曾指出,課堂教學實際上就是一種提問和回答的循環。教師在課堂提出的問題要適應學生的心理發展以及認知水平,提問的時候注意啟發性,要引導學生學會理解和運用祖國的文字,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而現階段,學生往往不喜歡教師在課堂提問,聽其“色變”。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沒有根據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所提的問題和課文內容關聯度不大。其次,教師問題指向性不明確,學生常常答非所問。
由于小學生經歷有限,再加上語文學科特質,很多問題的答案不是立馬就能夠得到的,需要教師在課堂的一步步提問引導得出。如何做到啟發引導?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切合學情
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發展水平不盡相同。同樣一個問題,有的學生立馬就能明白老師想問的是什么,有的學生還是云里霧里。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的時候,根據學情,調整自己的教學語言。例如對于低年段的學生,提問語要簡單明了,同時語言要富有生動和趣味性。對于中高年段的學生提問可以稍微復雜一些。
(二)恰當留白
國畫中常用留白來表示畫面中所需要的其他元素,給人無限遐想。同樣,在教師提問的時候也要適當地抓住空白處讓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例如,筆者在執教《坐井觀天》的時候,考慮到這是一則寓言故事,怎樣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寓意是一個教學難點。于是設計提問:小鳥和青蛙在爭論什么?它們為什么會有不同的說法?這樣的提問給學生做了進一步的延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考力,給學生留下了自由討論的空間。
(三)提供線索
教師的提問作為課堂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的好壞也深深影響著對學生思維的啟發性。教師的提問語需要具有線索性,語言中要讓學生找到回答的方向,同時也要指引接下來的教學目標。
四、評價語注重針對明確,培養學生活躍的思維
好的教師課堂評價語言可以激勵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打開心扉。相反,不恰當的評價語言則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課堂中教師的語言評價應該是形式多樣的,但是現階段課堂語言評價還存在著單一淺顯,隨意性大的問題。例如,在一些課堂當中不乏聽到這樣隨意的聲音“哇塞,你太棒了!”“嗯,讀得還不錯。”“你回答的很好。”這些教師語言太普通化,對學生的評價也是泛泛而談。久而久之,學生不僅不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還會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錯失了提高自己的機會。
所以,教師應該對自己的課堂評價語引起足夠的重視,在評價時注意針對性,語言要明確。筆者在執教《端午粽》的時候,課堂中請了幾位不同能力的學生起來朗讀課文。對于朗讀得比較到位的學生,會評價說“聽你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不僅讀出了聲,還讀出了情。”而對于膽子比較小,讀得小聲的學生是這樣評價的“謝謝你的朗讀,聲音很清楚,但是后排同學好像還沒有聽清楚,你能為我們再讀一次嗎?”這位學生點點頭,提高音量再次朗讀了一遍。由此可見,通過提高課堂評價語的針對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不同程度的激發出來,思維得到了很好的活躍。
五、結束語注重余音繞梁,培養學生美感的思維
明代學者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意思是說文章的開頭應該要像放爆竹一樣,擲地有聲;結尾應該像撞鐘的聲音一樣,余音裊裊。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小學語文課堂。剛我們談到課堂的導入語應該新穎有趣,引人注意。同樣的,最后的課堂結束語也應該給人余音繞梁的感受,讓學生回味無窮,帶著對美的思考走出我們的課堂。反觀現實教學,很多教師課堂結束語都是草草了事,只一句“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結束語成為了下課鈴的前奏,長此以往,學生會產生知識厭惡心理,特別是到后半節課的時候便開始左搖右擺,沒有心思聽下去,學習變成了一種定時任務,也不利于教師教學的有效開展。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在于教師已經習慣于任務教學模式,把授課當成一種任務,課講完了就算了,沒有做到目中有學生,把學生的思維培養放在首位。
如何讓課堂結束語變得余音繞梁,給學生以美感的啟發呢?教師可以嘗試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著手:一是設置懸念法;二是編小詩總結法;三是號召結束法;四是作業布置法。筆者在執教一下《四個太陽》時就采用了作業布置法,效果較好。在最后結尾的時候,提問學生“課文里的小畫家畫了四種不同顏色的太陽送給四季,表達了自己美好的愿望。小朋友們想畫個什么樣的太陽,表達什么樣的心愿呢?”此時,教師播放一段輕音樂,在音樂聲中,學生紛紛拿出畫本,畫出心中的太陽,這樣,既學完了本課內容,又使得課文有了延伸,通過畫畫的方式也使得學生的美感思維被啟發。一節課也在這樣輕松愉悅的氛圍里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新課標指出,語文不僅有工具性還有人文性的一面,教師不應該只是把課堂語言當成一種教學手段,而是要精心錘煉自己的語言,讓語言充滿真正的魅力。 但是,教師教學語言的錘煉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還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始終要做到目中有學生,把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放在首要位置。唯有如此,課堂才能散發它應有的光彩。
參考文獻
[1]王宗海,肖曉燕.小學語文教學技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于漪.語文:教文育人的沃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王美.淺談語文教師講課的語言藝術[J].鄂爾多斯理工學校,2016: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