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書
◆摘? 要:隨著現代教學理論的發展和進步,學校教學制度下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發生著創新和變化。農村地區教學和發達地區教學資源上有著巨大差距,在教學質量上容易出現較大問題和偏差,導致學生在學習成績上出現嚴重問題。但信息技術的革新以及相關教學理念的進步,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農村教學的天然劣勢,給農村地區教學質量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將對新課改下偏遠山區小學語文的教學創新進行分析和討論,希望能夠給相關教學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農村偏遠山區;環境分析;創新發展策略
農村地區的教學資源差距主要來源于教師和教學環境兩個方面。農村地區家庭教育的觀念相對落后,家庭對學生學習的支持度較低,導致學生對學校學習的輕視。此外家長式的教學思維,也可能使學生對學習作用的認知出現了偏差,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的逆反心理不斷提升。從教師角度分析,教師的個人教學素養亟待發展,從教學能力、教學意愿、教育路徑等多個方面。此外教師要輔助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基礎學習思路進行校正,使學生對學校學習保持更積極地思考。
一、農村偏遠地區在語文課程教學上存在的優劣勢
1.農村地區有著優越的自然環境。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語文教材中涉及諸多的自然環境教學內容,農村自然的環境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更深刻地理解,使學生的語文涵養得到潛移默化的更有效的塑造。如使學生對描寫自然場景的語言做到更深刻的體會,對自然中的各種意象產生無盡的遐想,促進學生自然觀念、環保意識的切實發展等。例如農村地區的曉風殘月,江河大川,多樣的動植物等。對此教師要保持活躍的教學意識,對附近的教學資源進行有效開發,使學生對語文文學做到更多樣的思考。
2.農村地區熟人社會尚未解題。語言學習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中考出較高的成績,同時也需要學生對自己的語言進行更巧妙的應用,促進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發展和進步。農村地區經濟消費文化的侵擾性尚不嚴重,周圍的熟人社會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樣的交流環境。如對自身社區的支援幫助,對行輩的科學指導和分享學習經驗等。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對課本中教學的內容進行更有效的實踐。對此教師在語文課程教學中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促進偏遠地區教學內容、形式的多樣開發。
3.農村地區教育意識不強。農村地區整體教學意識不強,家長在對學生的輔導過程中,基本上是任由其自然發展的程度,在家庭教育中對學生的求學理念灌輸也不積極。且部分家長本身知識文化水平不高,更使學生在學習中遇到更多的困境和波折。對此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在學校中對學生的學習意識進行積極培養外,也需要將更多地學習理念滲透到學生的家庭當中去,促使學生得到家庭教育更多樣的支持。
4.教師的教學素養有待提升。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正是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的初期階段,教師的基本教學素養對學生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包括聽說讀寫方面,學校和相關管理部門都應該嚴格把關。教師自身也需要對先進的教學理念進行積極研究和應用,使學校語文課程教學保持時代氣息,促進學生核心語文素養更科學有效地培養。
二、促進偏遠農村地區小學語文教學有效開展的策略
1.教師對附近的教學資源進行更有效地挖掘和應用。在偏遠地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對學校周圍的環境進行積極的走訪和調查,確保本土化的教育資源得到更有效地應用。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對學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狀態進行走訪調查,使自己的教學觀念和語言和學生的現實生活更加貼合,促進師生之間完成更有效的合作。例如在簡單的《靜夜思》教學中,城市的學生不一定真正的見過霜凍現象,對原詩詞的理解出現一定偏差。偏遠地區的學生,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在上學路上對地理的霜降進行觀察和思考,促使學生對“白月光”做到更深刻的認識。
2.鼓勵學生從“民間故事”中體會語文語言內涵。農村地區廣泛流傳著各種“神奇故事”,學生對這些故事的調查和了解,對培養學生樸素的文學意識有著重要價值。對此在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在作文寫作中對聽取的故事進行講述等,使學生對日常的語文學習生活保持更大的興趣,體驗到更多樂趣。2例如在教學《走月亮》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自己走夜路的經歷進行講述,分享自己當時有哪些想法、心情是怎樣的,有過那些奇特經歷等,使語文課程教學和現實生活完成更有效的契合。
3.保持和學生家庭的有效聯系和合作。在維持家校合作過程中,教師要保持“報喜又報憂”的策略,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中肯積極的評價,避免家校之間的矛盾升級。此外學生作為家校合作的主體,需要積極地參與到家校關系建設中去,使學生在學習中保持更積極的態度。最后針對留守兒童問題,教師可以利用視頻技術積極開展“三方會談”,定期和學生家長進行聯系,使學生對學校教育投來更多信任。
4.強化農村地區教師教育資源。農村地區的師資力量是相對復雜的問題。除了外界的“硬件條件”需要積極改善外。教師在教學中要保持時代精神和人本教育理念,將更優秀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學理念積極融入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切實發展。
5.對網絡信息技術的充分應用。網絡技術填平了現實教育帶來的巨大鴻溝,教師需要積極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對網絡中積極借鑒先進教學經驗,給語文課堂教學補充更多樣的稀缺資源,使語文課堂基礎教學內容和形式有效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
三、結束語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農村地區的教學水平正在循序漸進地發展和提升。此外農村地區更有著得天獨厚的教學優勢。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對時代發展的脈搏進行積極評估和分析,給予學生更科學積極的教學支持,使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得到更切實科學地培養。
參考文獻
[1]黃雪容.關于新課改下鄉村小學語文教學的思考[J].瓊州學院學報,2008(S1).
[2]鞏興奇.新課改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困惑與思考[J].赤子(中旬),2014(02):22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