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宏圖
摘 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獲取新知識,使學生更好地進行創造性學習,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課堂學習效率,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好基礎。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設置問題,發散學生思維,緩慢評價,讓學生深入思考,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思維能力;思維品質;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1;G6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9-0064-02
新課標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本文基于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意義、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特點及培養原則,對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進行論述。
一、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意義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規律性的一種間接的、概括的反映過程。數學思維是對數學對象(空間形式、數量關系、結構關系等)的本質屬性和內部規律的間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維規律認識數學內容的理性活動。數學思維能力不是一種天生的能力,而是需要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經過不斷的訓練才能獲得的一種特定思維能力。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數學思維能力,就能進行觀察、實驗、比較、猜想、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會用歸納、演繹和類比進行推理,會合乎邏輯地、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能運用數學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數學關系,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黃金時期,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助于其更深層次地認識世界。
二、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特點及培養原則
1.學生思維發展特點
在人的思維發展過程中,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感覺以及認知等方面萌芽的階段。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學生的思維處于比較具象的階段,通常能夠很好地完成四則運算,但解決比較抽象的運算問題就會有些吃力。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逐漸熟悉了數學概念,具備了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在一定的條件和范圍內已經能夠通過計算解決數學問題。學生還能夠結合數學概念認識并理解問題的表象,進行深層次的問題分析和處理。
2.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原則
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先激發興趣,再分散難點,還要鼓勵創新。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時,要根據教材內容制定教學方案,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并通過一些生活案例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掌握一些基礎思維能力,再慢慢提升案例分析的難度,逐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思維品質包括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創造性,反映了思維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以有效提升。
三、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1.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學生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充分理解問題的本質,并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為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利用部分時間提出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提出問題后,教師應進行合理的引導,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沉淀自己的思維,體會獨立思考的感覺。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教師要讓學生認識三角形的三種分類: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以及鈍角三角形,能夠分析他們的不同特點,還要讓學生理解等邊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提問:三角形有哪些種類?按照邊分可以分成幾類?按照角分又可以分成幾類?通過不同問題,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三角形的分類方法,從而有效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在三角形分類的學習中,學生還能充分了解圖形的形象特征,鍛煉形象思維能力。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形象思維能力,教師再開展教學,可以顯著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2.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
簡單的提問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而將問題情境化可以引導學生思維的方向。尤其是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邏輯性及層次性的數學問題,更能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但要注意,情境問題不能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形成順向、逆向與發散思維,進而使學生體會數學思維的重要性。例如,在“圓柱體及圓錐體的面積計算”教學中,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簡單的應用之后,就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面積計算方法。教師可通過分析例題引導學生了解圓柱體及圓錐體面積的數量關系,讓學生學會對圖形問題進行抽象化思考,找到其中的數量關系,培養學生的順向與逆向思維能力,從而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3.設置問題,發散學生思維
為發散學生的思維,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設置的問題要涉及教學重點,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發散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教學“因數和倍數”時,對于“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幾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的知識點,教師就可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探索其中的數學規律:20×8=160、10×8=80、5×8=40,其中蘊含了什么數學規律?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問題解答中找出因數與積之間的變化規律。教師通過問題類比的方式,讓學生找出對應的倍增關系,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因數知識點的學習效果。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步掌握類比思維方法,提升思維品質和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