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平
摘 要: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完成共同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文章通過對啟發式教學法、小組學習式教學法、研究性教學法、錯誤資源教學法的探究,闡述不同教學方法的利與弊。教師要充分考量,既要考慮到教學目標的實現,也要考慮學生認知能力水平,使教學方法服務于教學過程,最終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數學教學;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9-0114-02
教學方法在提高教學質量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選取幾種常見的教學方法展開討論,并對討論結果做了深刻總結,其目的在于實現推陳出新。促進數學教學方法的綜合發展、個性化發展,不僅僅是讓學生提高分數,掌握相應的知識,提高解題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數學科目的學習產生興趣,讓學生打心底熱愛這門學科。
一、啟發式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法是教學過程中頗為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被廣泛運用于各個科目。啟發式教學是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依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每個學生的認知狀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來啟發學生,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思維展開自己的思考。教師通過該方式的運用可以在傳授課本知識及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也能夠將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比如,在講到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向學生展開提問:“現實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三角形的穩定性?為什么要選擇運用三角形?運用圓形代替可不可以?”通過這種逐漸推進的方式向學生提問,既可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參與課堂,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啟發式教學法是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教學效果,然而,該種方法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是目前無法克服的。啟發式教學法并沒有一套固成體系的模式來實現對學生的引導,僅僅是一個抽樣的、范圍廣的概念,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必須依靠教師的教學水平來施行啟發、引導。此外,該種方法還必須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其實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最好是學生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相比其他教學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獨自練習的時間相對較少,而教師傳授的內容較多。
二、小組學習式教學法
小組學習教學法是教學過程中學生最為喜歡的一種教學方式,被廣泛運用于各個科目的教學過程中,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小組學習就是將學生劃分為不同類型的幾個小組,教師通過學習任務的布置,讓小組自主討論、交流意見、自發總結,教師根據呈現的學習結果給各個小組打分、點評。在此過程中既可以讓學生樹立團隊意識,又能讓學生學習到其他同學的優勢,還能夠提高教學的質量,讓整個課堂教學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比如,在講到“探索圓與圓的位置關系”這一章節時,教師可充分利用小組學習的優勢,讓各小組以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探索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并做好記錄,從最先完成的小組開始分享,教師再根據各小組所得到的結果進行點評,并在此前提下講解這一章節的教學內容。
小組合作式教學法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難以回避的問題。首先,小組學習極其容易發展為形式化的小組學習,真正切合實際的合作難以實現。中學生對自身的認知能力還有待提升,且自覺性不高、自控能力不強,因此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極容易產生偷懶、主題偏離等現象。其次,由于學生各自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水平不盡相同,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意見難以達成一致,交流存在一定的難度,且比較內向的學生,學習參與感不強,這會影響到小組的最終成績,難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最后,小組的討論都是有一定主題的,倘若教師選擇的主題存在偏差,提出的問題不恰當,都將影響到最終的教學效果。
三、研究性教學法
研究性教學法主要是指通過教師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對此深入思考,得出結論,在此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能夠得到鍛煉,深入理解知識點,也更容易識記。比如,在講解全等三角形有關知識時,讓學生先預習,通過學生自學概念、性質等知識,教師再對此進行提問,能夠提高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就目前的教學效果看來,該種教學方式存在較大的缺陷,適用價值不高,因為其依賴于教師提出問題,既要符合教學目標、又要考慮學生實際水平,事實上教師很難把控,加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缺乏一些積極性與主動性,且參與研究的能力不夠,因此,使用該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并不如人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四、錯誤資源教學法
錯誤資源教學法是近年來逐漸發展至成熟的一種教學方法,多被運用于數學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學習的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并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認識錯誤、分析錯誤、糾正錯誤,以學到知識、鞏固知識。學生犯錯誤在所難免,而教師充分利用這些錯誤資源,將其視作引導學生糾正錯誤、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思考、細致入微地檢查問題,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比如,在講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運用時,教師檢查A學生的課堂作業時發現其中的一個方程式的解題過程存在問題,提醒學生自己檢查是哪一部分存在問題,并在找出問題的基礎上解決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錯誤資源教學法作為新興的教學方法相比傳統的教學法具有十分獨特的優勢,如可將錯誤資源分為認知性錯誤資源、邏輯性錯誤資源、方法性錯誤資源、心理性錯誤資源。因此,這便要求教師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能夠將其切合主題地融入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發現錯誤出發,逐漸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分析、總結的能力。但是,該種方法也不可避免會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倘若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強,加之學生課堂學習主動性不高,即使在教師的引導下也很難發現錯誤,問題發現不了則后續的教學難以進行,長此以往,會浪費課堂時間,浪費其他同學的學習時間。此外,引導過多會讓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得不到有效鍛煉,引導過少則得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引導學生的程度要把握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