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其品格修養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對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及存在的問題和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尊師重教是一個國家的興國之本。隨著國家的飛速發展,科技、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發展進入新的征程,高校教師被賦予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和社會重任。
1.民辦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意義
1.1有利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理念發展的客觀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致哈爾濱工業大學建校100周年的賀信中深刻指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教書育人、科研攻關等工作中,不斷改革創新、奮發作為、追求卓越,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一直都是我國教育事業最關注的焦點。那么,民辦高校應建設健全創新創業型人才、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專業技能型人才以及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新專業新能力人才等培養方案,滿足時代所需。因此,民辦高校在教師隊伍的選拔上不僅要關注業務能力、學術水平,還應將重點放在教師的優秀品格和自身的行為規范上。只有教師在學生心中樹立積極向上的形象、引導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在無聲無息中影響學生心態和行為,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接班人,出色地完成育人育才的根本任務。由此可見,加強民辦高校教師隊伍的師德師風建設,才是當下有利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理念發展的客觀要求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的現實需要。
1.2提高新時代院校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下,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不斷深化,各個行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高職院校作為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一個合格的勞動者,不僅需要具備專業技能,更應該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在校時期正是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和道德素質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個人品德的形成,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德才兼備”人才的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加強高職院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思想道德素質,是高職院校提高自身競爭力,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2.新時代加強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對策
2.1加強組織領導高職院校要建立和完善
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系部具體落實、教師自我約束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師德建設合力。學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成立師德建設委員會和師德建設分委員會,明確責任主體,整體規劃學校的師德建設工作,出臺符合學校實際、切實可行的教育、宣傳、考核、監督、激勵、懲處制度,使師德師風建設的各項工作有章可循。
2.2完善民辦院校教師物質保障機制
通過新聞媒體、網絡平臺等渠道客觀公正的宣傳民辦高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發展前景等情況。雖然民辦高校在發展道路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正是因為這些不足,希望國家教育主管部門能夠充分認識民辦高校,對民辦高校精準定位,給予適當傾斜民辦高校的教育政策。如正確對待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消除用人單位“唯公辦畢業生錄用”準則,讓民辦高校畢業生也能施展抱負、發揮所學才能。教師的物質保障是解決教師后顧之憂,薪資標準、福利待遇、晉升流程的合理制定、工作成果的公平對待是教師安心工作的后勤保障。樹立民辦高校教師的個人發展和學校發展的觀念保持一致。學校的發展進程要結合教師的利益出發,教師的個人發展要顧全學校集體利益的實現。學校發展離不開教師的付出,教師的職業規劃要在學校充分實現。
2.3搭建立德樹人優秀教師展示平臺,發揮榜樣作用
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離不開榜樣的示范引領。在高校中評選出立德樹人的教師典型,邀請其交流立德樹人的先進經驗,號召全體教師向先進典型學習,既有助于推動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又有助于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任務。在高校搭建立德樹人優秀教師展示平臺,可以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有機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如通過校園展板展示立德樹人優秀教師的典型事跡,通過校園公眾號和校園網搭建優秀教師交流平臺,鼓勵學校教師通過網絡平臺與榜樣溝通交流。這樣既有助于教師學習立德樹人先進事跡,又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展現了新時代教師良好的師德師風。此外,搭建立德樹人優秀教師展示平臺也有助于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教師人人學習榜樣、人人爭做榜樣,發揮榜樣的先進性作用,提高教師立德樹人的能力,推動教育事業發展。
2.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郁師德氛圍
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為師德師風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托。首先,校園文化可以將師德的宣傳作為專門的宣傳板塊固定下來,將師德先進人物、事跡等信息在專欄中展示,大力弘揚高尚的師德精神,引導教師和學生崇尚師德;其次,學院和各二級單位圍繞著師德主題開展相關文體活動,如“最美教師”的評選,師德師風的演講比賽等,創建學術交流平臺,聘請優秀的師德人物、專家和學者做學術研討、講座,交流學術態度和學術方法,營造正確的學術氛圍;最后,通過學院官網、微信公眾號、微博、論壇等新媒體手段進行碎片化的師德宣傳,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師德的“種子”在教師和學生心中扎根、發芽。
結束語
民辦高校可選拔出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以傳、幫、帶的形式發揮帶頭示范的榜樣,引領青年教師扎根理論學習。突出民辦高校教學能力和科研實力雙強,培養“雙師型”“多師型”教師,支持教學形式的改革,鼓勵和幫助教師在科研上的困境。提倡教學水平帶動科研,再用科研成果反哺課堂教學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鄭曉冬,肖軍霞.新形勢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8):148.
[2]孫紅靈.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師德師風建設的融合路徑研究[J].山西社會科學報刊社,2020(13):208-209.
[3]楊素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5):16-18.
作者簡介:
羅強偉,男,漢,湖南省婁底市,研究生,黨員,主要從事體育教育訓練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