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水河
【摘要】高效的數學課堂,需要學生自行動手實踐,小組合作探究、交流探討結果。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盡可能避免枯燥無味的教學模式,將數學知識形象生動地展現,將一些低效、不利于學生高效學習的問題剔除,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接受更加優質的知識,從而實現對掌握知識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達到提升課堂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高效學習
一堂經過精心設計的高效數學課往往離不開練習。通過課堂的練習,能夠帶給學生掌握與鞏固數學知識技巧,分析題目能力和解題能力的提升,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等。課堂練習,是經過教師前期在課堂中進行學習教導的階段后,進行的課堂第二階段;也是課堂組成的重要部分之一,是一個必不可缺的重要教學手段。學生通過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的練習過程中,把印象模糊的新知識轉變成為已有一定掌握程度的知識,通過基礎的練習、中高難度的練習、練習后的改錯等提高學生的綜合練習能力,讓學生能夠從打牢固知識基礎過渡到對已掌握知識的靈活應用。
一、從三個方面進行課堂練習設計
1.鞏固階段的練習設計
基礎知識是進行有效練習的基礎,沒有基礎知識,難以將練習的難度提升。所以,將鞏固階段的練習作為第一階段,以學生充分掌握基礎知識作為目標。讓學生通過簡單的練習加深對基礎知識的印象,使得學生能夠通過基礎知識解決問題,鞏固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鞏固階段的練習設計,應當按數學教學的基礎來設計,如,可以讓學生解答教科書中的課后練習題以及例題,并且要求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講解出他對題目的解題思路。基礎的練習題目,應該注重培養學生此類題型要從哪個方面著手及解題思路,將腦海中的想法通過口述的方式表達出來,讓邏輯更清晰。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在練習時錯誤率較高的題目收集起來,再將詳細的解題思路以及解題過程一起展示出來,讓學生加深解題思路及注意容易出錯的地方。
2.中高難度階段的練習設計
當學生對基礎知識已經到達一定的掌握程度后,可以通過變式練習來增加題目的難度,鍛煉學生在同一題型的基礎上更深難度的解題能力。變式訓練可以根據當下學習的內容,從不同的方面來對所學內容進行設計變式練習。通過變式練習,可以給學生更豐富的解題感覺,從多個方面來訓練學生面對不同問題時使用大同小異的方法來解題的能力。例如,在進行《四則運算法則》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練習題的出題方向,逆思維地給學生出題,把相乘的式子換成用被除數除以商,求除數;將相加后的式子相乘,改編成如何知道運算順序求最初的數值等等,通過顛倒式子的方式,培養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逆思維。教師還可以通過多樣式的變式練習,讓學生通過認真思考,發現在統一題型的情況下不同出題方式的異同點,尋找解題關鍵因素,從而對題目進行解答。這樣的練習能夠很好地鍛煉到學生的解題能力。
3.綜合階段的練習設計
所謂綜合階段的練習,即是通過將多個知識點進行組合,使用多樣的方法進行題目設計,或通過多樣化的方式來展現練習。不僅擴寬了練習的寬度,也使得題目縱向維度地擴大,使得練習具有綜合性。教師可以通過將新舊知識相結合的方式、可以通過一道多解的方式,讓訓練具有跳躍性,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也可以通過進行組織知識競賽和游戲練習,將緊張的氛圍注入到教學當中,讓學生感受壓力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調整自己的狀態,更快、更好地進入解題狀態;可以引用游戲的練習模式,讓學生在游戲中得到練習機會,在愉快的狀態下進行學習,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高效練習的效果;也可以設計一些具有延伸性質的練習,用以啟發學生后續對知識的進一步學習,通過運用已掌握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新穎的題目,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及擴寬思維的寬廣度。綜合性的練習不僅僅在題目中展現,也在練習形式展現,通過不同的方式對練習進行精心設計,區別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及基礎情況,用不同的練習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培養,讓學生能夠擁有更適合自己的方式來進行練習,達到高效練習的效果。
二、數學課堂練習設計遵循的原則
1.精益求精原則
不能盲目地、無聯系地進行大量、重復的練習,在練習設計的時候,要有目的、有聯系、適合學生,通過精益求精,將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練習歸入教育計劃中,讓學生的學習能夠事半功倍。
2.多樣化、多層次原則
對于學生而言,掌握數學知識僅是其中一個層次,所以,教師通過設計多層次的練習讓學生在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來對知識進一步地理解,達到將掌握的知識能夠靈活地運用的層次,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解題能力。通過多樣化、多層次的設計原則,使得設計出來的課堂練習能讓學生更高效地學習。
3.內容、方式趣味化原則
教師需要通過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這樣的話,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或者小組合作等形式,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教學方式的多樣性。通過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最終能夠達到高效地學習數學的目的。除此之外,也能讓學生處于一個愉快、輕松的學習狀態,這樣有利于學生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長。
4.內容、方式開放化原則
無論是從練習呈現方式的選擇上還是從練習內容的選擇上,都應該遵循開放性原則,為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創造和提供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間,讓他們有充分的空間去自主創新。這樣能夠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得淋漓盡致,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練習當中來,從不同的方向來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維的寬度和發散思維能力,以及知識靈活使用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第幾》這課的練習設計上,可設置一個進行排隊買電影票的場景,請了幾位學生上前演示排隊買票的情景,并適當提出問題:小明排第幾?他后面有幾個人?還有多少個人就輪到他了?學生對于這種情景演示非常感興趣。學生能夠融入其中,牢固地掌握了“第幾”的概念。學生通過手、口、腦的運作,營造了一種活躍的氛圍,使學生的動手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通過這種游戲式的練習,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了該知識,把知識印在腦海里。
三、結語
在實際教學的設計過程中,更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基礎學習水平、知識接受能力,以及考慮教師在學生練習過程中引導、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練習效果。課堂練習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占有著重要的位置,所以,教師加強課堂練習的設計探究與實踐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將教科書上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著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通過開放性的練習方式和內容,培養學生思維的寬度,為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何小華.數學課堂分層教學中的練習設計策略[J].名師在線,2018(16).
[2]陳慧俐.淺談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6).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