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將就從“建立靈活高效的家園合作組織架構”、“健全家園合作的運作機制”和“打通家園效能整合統一的壁壘”三個方面,按“照著講”現狀-“接著講”認識,從而試圖提出家園共育的合作新思路,以求對現行家園共育的不足之處提供改善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家園共育;項目管理;問題導向;打通壁壘
一、建立靈活高效的家園合作組織架構
當前,一經談及“家園共育合作”的議題,傳統的理解就是以基于一日生活模式的幼兒園育兒為主,以家庭基于知悉園中活動內容及離園后自主練習作為配合方,其緣由在于通常情況下,家有入學兒女的監護人傾向于完全相信園方的施教理念和施教措施等,因此在育兒是否科學合理的問題上,家庭教育在家園合作共育中處于從屬地位。由此可見,傳統的家園共育合作的組織結構中,園方是組織核心。然而,隨著科學育兒及其相關理論的發展,以及可復制的優秀育兒實例的可觀體量,低齡兒童的教育問題上,家庭教育的功效被越來越廣泛地承認,并在育人方面逐漸取代了幼兒園的核心地位顯得越發重要。在這種發展趨勢下,若仍然守著舊模式顯然是不合適的。在破舊的同時還應該認識到,家園共育的目標是科學育兒,而合作則意味著參與各方要進行明確的定位,即建立為實現有效的家園共育的合作組織框架。
在“家園合作共育”的組織框架中,不僅要確立園方的教學活動應該基于學齡前兒童的年齡特征進行一日生活的安排和活動設計,更要側重創設便于學齡前兒童的監護人或者親密陪伴者在家庭環境中的可操作性,并確保活動內容和形式的設計與日常生活情境有緊密的內在聯系,進而有利于學齡前兒童培養認識事物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在組織形式上應采用“一童一群”與“一班一群”組合的通訊模式(通常指微信或QQ群),目前“一班一群”運用的較為普遍,然而此類群的功能應側重教務安排的通知等適合廣而告之類型的事務;“一童一群”則在一些民營托育機構使用的較為普遍,經了解“一童一群”確實在學齡前兒童離園后由監護人或親密陪伴者的家庭教育中效能顯著,一方面該群中園方的成員包括了所有在一日生活中與兒童的密切接觸者,即主班教師、副班教師和保育員,因此對一名兒童在園情況的反映比起僅有一名主班教師的群更多元;另一方面,園方教職員可以通過該群就兒童在園情況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適合家庭教育的科學育兒指導,有利于將園方專業的育兒方法延伸到兒童的家庭環境中。
二、健全家園合作的運作機制
對于一種依靠兩方或兩方以上的多方合作中,除了建立明確的組織架構之外,建立健全與之匹配的運作機制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若想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家園共育合作也是如此。傳統的家園共育合作機制基本包含以下幾點,一是園方發布,即通知公告、布置家中練習活動項目、反映兒童園內的個別或整體情況、普及科學育兒策略等;二是家長反饋,即政策咨詢、家庭練習成果反饋、了解孩子在園情況、科學育兒方式答疑等。這些當然并沒有太大問題,然而這種家園共育合作機制往往過于單一和僵化,容易令家園雙方陷入受制于表面形式的困境。同時,此類機制的運行時段往往在兒童離園后,在實際上占用了教職員的大量業余時間,從而容易導致教師采取應付式的回復,并因家長對回復的不滿進一步形成家園矛盾的緊張關系。
因此,在原有機制的基礎上,并基于采取了“一童一群”與“一班一群”組合的通訊模式下,應對兒童情況家園互通的時段進行規定,比如采取一周小結的方式把家園互通時段限定在每周五的離園后三小時內,即最晚不超過周五的晚間六點。兒童每日情況的互通則可以如下安排,一是在兒童家長到園接走時以現場語音記錄通訊的方式將兒童在園情況進行交流;二是將兒童在園的不同活動環節進行拍照記錄,并將這些照片發送在“一童一群”的通訊群中。通過將教職員從有可能被延長的工作時間這樣的禁錮中解放出來,把精力更多地投放在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執行中,提升兒童在園中一日生活的質量,進一步降低家庭教育花費大量精力重復孩子在園的一日生活內容,反而可以通過科學的家庭教育深化孩子在一日生活中的所學內容。
三、打通家園效能整合統一的壁壘
從人類自古以來的任何跨族群的或者無血緣關系人群間的“合作”來看,總是要通過某種形式的合作來解決某類問題或共同完成某項任務,而家園共育的合作與兩者均有關聯。在家園共育中,既要解決兒童在入園之前在家庭中普遍養成的任性、作息散漫、非學習性游戲等不利于個人成長的欠積極習慣;還要著重培養兒童的自理能力、有效的感知力、善于思考的習慣、規則意識、健身意識等不僅有利于個人成長的身心素質,以及有利于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向縱深發展的思想品質。然而遺憾的是,盡管越來越多的家庭意識到要借助幼兒園這樣的專業環境和平臺優化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但是往往在家庭教育的實踐中與在園教育形成脫節。對于這種兒童家長并非具備專業育兒理論背景的情況,則可以考慮通過家園效能或資源的整合加以緩解。
結束語:
應該意識到,隨著社會各領域內競爭的顯著內卷趨勢,無論是家庭獨立育兒的可投放精力受限,還是為了孩子在未來的學歷資源競爭中不被末位淘汰,將未成年人投放安全系數高、教學質量高的學校或教培機構呈現起步低齡化的趨勢。這既是機遇更是挑戰,其關鍵并非托管機構能通過兒童呈現多少辦園特色,而將是家庭教育能從家園共育中取得多少改善。
參考文獻:
[1]劉端英. 攜手合作家園共育——幼兒園家園合作新思路[A].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18年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18:2.
[2]毛小碧.攜手合作 家園共育——淺談幼兒園家園合作新思路[J].快樂閱讀,2011(14):32-33.
作者簡介:
黃曉(1989.4—),女,蒙古族,研究方向:幼兒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