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翠霞
摘 ?要: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促使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新型教學理念出現在大眾視野之內,一些現代化的教育理念也隨之應運而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針對當前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目標更新自己的理念和教學方法,不斷去引導學生轉變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被動的學習狀態中逐漸向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一年級正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展思維的關鍵期,教師在此階段引領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得以有效提升。因此,我們可以在一年級教學中重視合作探究的教學優化,重視不同方面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
關鍵詞:小學數學;一年級學習;合作探究;有效對策
教師在一年級教學過程中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有效培育學生的合作分工能力,實現數學知識學習的重要過渡,讓學生獲得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促使學生的觀察、思考和交流能力得以提升,讓學生的學習數學的熱情得以提高。通過有效設計合作探究任務,給學生提供展現自我和豐富自我的平臺,由此讓他們的互助交流中得到新的進步和發展,促使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得以充分提升。本文筆者結合自身教育經驗,從組織集體活動,培育合作意識;開展實踐活動,培育分工能力;設計問題任務,鼓勵交流溝通等方面入手,引領學生積極投入到數學課堂中
一、組織集體活動,培育合作意識
一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的心理發展不夠成熟,當教師在課堂中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由于他們的思維方式及邏輯思考能力等都比較薄弱,因此很容易會出現合作交流出現形式化的問題,小組內的交流及溝通不暢使得小朋友之間容易產生矛盾,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積極把握合作學習的方向,有意識地調和學生之間不可避免的矛盾,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小組合作中,有序發言實現良好溝通。比如,在“10以內的加減法”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小組內的各個成員輪流去匯報整節課的知識點,每個小組可以提前去共同學習這節課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學生在發言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失誤,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能夠肯定他們的勇敢發言,并及時糾正出現的錯誤,同時對匯報正確的學生給予語言層面的贊賞。在充分了解了學生之間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之間的競爭。這樣的方式在一年級學生群體中非常樂見,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小組合作中能夠潛移默化地促使他們的合作意識得以增強。
二、開展實踐活動,培育分工能力
在低年級的合作探究活動實施過程中,小組合作的實質需要考慮到各個成員之間的分工成果積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充分重視學生之間的分工合作。一年級學生對還不能完整地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因此通過分工的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組內協作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在強烈的組內歸屬感和小組榮譽感的增強過程中建立彼此信任和親近的關系,由此能夠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提升。比如,教師在一年級的“我們認識的數”學習過程中,就可以在課堂中設計游戲實踐活動,鼓勵組內的學生成員根據任務的具體要求去完成猜數字游戲,組內的小組長則主要負責記錄各個成員的成績。游戲結束后可以積極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比對,在明確小組之間差異的過程中去總結不同學生的優缺點和薄弱點,由此有效評價學生的分工能力,促使學生的分工能力得以提升。
三、設計問題任務,鼓勵交流溝通
小組的交流溝通需要有一定的問題任務作為支撐,小組成員之間的任務分配也是關鍵。一年級的學生很容易會憑借自己的喜好去對待小組成員,很容易被情緒支配參與到學習中。為了避免這一情況,教師要能夠充分考量學生的實際情況,要能夠將興趣相投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中,這樣小組成員在對問題進行溝通交流時也更容易化解不同意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強化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教師要能夠積極提出問題,通過問題的提出,鼓勵學生進入到知識的探究狀態,由此激發學生的知識探索欲望。比如,在教學《位置和方向》一節課時,教師就可以在分好小組的前提下,給學生布置實踐性的綜合學習任務,鼓勵學生分好小組,結合具體的數學知識,根據周圍的參照物去討論關于位置及方向的知識問題。由此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之間互動交流,引導學生參與到數學課堂中獲得知識有效生成。
綜上所述,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必然選擇。教師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數學課堂中探究相應的數學知識,教師在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領學生學習時,可以轉變自我的應試教育思想,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鼓勵學生快樂學習數學知識,在交流溝通與互動中切實滿足學生的各種需要,由此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促使學生能夠在開放性的合作學習中得到綜合能力的充分培育。
參考文獻:
[1]楊志勤.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新探[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7(S2):238-240.
[2]張成弟.合作探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6(0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