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惠群
摘 要:新課標要求教學工作者,不僅要提高同學們的學習成績,還應培養學生全面學習的學習能力。自主進行創新的能力讓學生具備創新精神,思維的發散能力讓學生思維得到開拓,團隊合作的能力可以讓學生逐漸意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然而對于大部分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習英語知識較為困難。所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是至關重要的,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本文主要圍繞初中英語教學中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英語;核心素養;英語教學;培養策略
一、當前初中英語教學現狀
當前國內初中英語教學中還留有諸多問題。首先,有些英語老師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過于追求學習成績,忽略了學習能力的緊要性,老師都認為成績才是主要的,自然就輕視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枯燥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逐漸功力化,其本該掌握的能力受不到良好的教學指導,對已學英語知識做不到學以致用,受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會逐漸對英語產生厭學心理,感覺學習英語過于枯燥,學生自身的英語學習興趣得不到有效激發。其次,開展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學生能夠更好地對話交流,但英語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實踐中,以為關注學習成績的高低,英語的運用能力在英語教學當中是至關重要的,老師卻不注重培養,只會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讓學習英語脫離了原本的目的。最后,良好的英語運用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基于初中年齡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教師需要重點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英語學習習慣。所以英語教師要不斷調整教學手段,以達到吸引學生專心聽講的目的。讓初中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助于學生未來的生活和學習。然而,在實際生活當中,大部分英語教師只會通過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向同學們講解知識,并未培養他們具備正確的學習習慣,如此直接影響了學生將來的全面發展。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核心素養能力培養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
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激發學生對課堂教學活動參與的積極性,教師通過創設豐富多元的教學情境,展開具體的課堂教學工作,注重因材施教,充分考慮學生的現實情況,設計教學情境,讓他們在情境之中投入學習,并針對具體學習內容進行討論交流,老師要及時給予指導和鼓勵,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有效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自信。此外,同學們可團結協作共同學習進步,學習其他同學具備的而自己有所欠缺的地方,不斷拓展學習范圍。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務必要重視培養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對大部分學生來說,當前所處的年齡階段就意味著他們對任何新奇事物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在學習英語的初步階段借助好奇心的驅動力,學生渴望能夠像教師一樣英語表達順暢流利。因此英語教師要抓住初中生這一特點,利用他們的探索欲望,將其迅速帶入課堂創設的教學情境中,有效提高同學們的英語學習能力,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二)構建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
初中英語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應當增加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有效的交流互動,掌握每一位同學身上存在的個體差異,從而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授課。要及時轉變傳統傳統教學理念,改革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充分認清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杜絕教師是課堂主導授課現象,指導學生進行英語學習,有效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以及實踐應用能力。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開展多樣性教學實踐活動,幫助初中生奠定良好的英語學習基礎。
(三)優化考評機制
初中英語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完善自身教學評價機制,學生可通過教師的自我評價,了解自身的英語學習水平,教師也需要借助對每名同學的階段性學習評價,進而設計出科學高效的教學手段,讓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開展?;诤诵乃刭|的培養,初中英語教師如何才能科學開展評價工作?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將評價機制多元化,在評價機制中設置諸如:自主先學、教學導入、編排課堂活動、課后總結、復習鞏固等內容。老師和同學們是評價機制當中的關鍵任務,優化教學機制,促進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并且根據相互評價的內容發現發現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針對性進行解決,有助于更好地進行核心素養的培育。
三、結束語
學生具備良好的核心素養以后,會憑借自身良好的修養和品質面對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通過扎實的學習基礎去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種修養品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今后的發展方向。新課改標準施行以來,強調教育工作者要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核心素養的培育,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發育的關鍵階段,英語老師務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英語知識,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一定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將同學們的核心素養培養起來,為他們未來更好的工作和生活鋪好路。
參考文獻:
[1] 吳進.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英語教學策略探究[J].中學 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8(11).
[2] 吳麗.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科 教文匯(上旬刊),2018,No.424(06):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