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東
【摘要】學生的語言積累是依靠平時的讀、背、抄等死記硬背手段形成的,依靠理解形成的積累少之又少,一旦需要運用只能生搬硬套。寫作是一種需要大量積累、不斷運用并逐漸鞏固的能力。閱讀是積累的基礎,必須重視積累和運用的訓練。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創造機會為學生在積累與運用之間搭建橋梁。
【關鍵詞】閱讀;積累;語言表達
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眾多文采優美、含義深刻的經典文學作品,是學生學習、模仿的對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領會詞語的深刻含義,熟練掌握語言的表達方法,之后重點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引導學生學會遷移,最終幫助學生學會表達。
一、遞進復述,提升表達
復述是一種積累但是又不是單純的積累。復述,是指在充分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利用自己的語言對其進行描述的過程。通過復述這一過程,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詞語,熟悉語句的結構及方法,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表達能力。
復述主要包括原文、簡要以及創造性復述等方式。通過復述,可以將累積于頭腦中的語言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語言,為己所用。例如《普羅米修斯》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簡要復述再到創造性復述,對課文的主要情節進行復述,并注意對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進行創造性的復述,結合插圖,展開想象,進行描述,從而達到訓練語言運用的能力。
復述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通過不同層次的復述,學生可以不斷鞏固語言基礎,開拓思維及想象能力,提升語言能力。通過復述以及創造性復述,學生可以增強對語言學習以及語言訓練的興趣,可以在語言的使用中獲得成就感。在進行復述訓練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進行想象,成為語言的主宰者,鼓勵學生將其在復述中學到的語言以創新的形式運用于實際生活中。
二、奇異聯想,連詞成文
詞語只有運用到不同的環境中才能變得生動有意義,才能真正體現其價值。奇異聯想、連詞成句、連句成文是一個由簡入難、由點到面的過程,主要是指將一篇課文中的若干核心詞,通過奇異聯系,連詞成文。這個過程是將一些沒有關聯的詞編輯在一個假設的語言環境中,使本來沒有內在聯系的詞語,在創設的語言環境中,在一段具體的文章中各定其位,各司其職,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這個過程是一個理解和運用相結合的過程。詞語積累,如果只是單純地讓學生背、抄、聽寫,循環往復,這種近乎機械式的活動容易使學生產生厭惡感和逆反情緒。只動手不動心的事情,我們不也常常厭倦么?相反,如果將一樣的詞語以連詞成句、連句成文的方式進行訓練,將能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開拓學生的思路,使學生將自己的生活與想象相結合,進而實現文如泉涌,喜不自禁。教師利用這種創造性的教學方式,從另一個角度開啟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逐漸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例如,在學習《鄧小平爺爺植樹》這篇課文時,需要掌握“碧空如洗、萬里無云、格外、引人注目”等詞語。教師讓學生根據這些詞語展開聯想進行片段描寫:“我們乘車來到廣闊的草原,這里碧空如洗,萬里無云,遠處的牛羊如一片片云彩散落在廣袤的草地上,格外引人注目……”
三、融入表演,掌握精髓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些適合表演的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表演的形式進行學習,既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課文內容,掌握相應的語言知識,又可以訓練他們的思維,提升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鞏固所學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為了出色地完成表演,必然會傾盡全力發揮想象,不斷調動其創新能力。這種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語言實踐和語言交流的機會,為學生架起了從積累到運用的橋梁。
讓學生表演,首先,教師要選擇適合表演的文章。文章主要來源于本學期的課文。例如《狐假虎威》《慈母情深》這兩篇文章很適合學生表演,因為它通俗易懂,里面有許多對話與動作場面。這種表演不要求學生必須有很多的準備時間,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就可以即興表演。這樣既可以激發表演者和觀眾的興趣,又可以增強課堂的生動性,使其變得有聲有色。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熟讀課文,在此基礎上針對課文進行即興表演,表演的內容可長可短,不局限于整篇課文或者完整的故事,可以是其中的某一段話,也可以是其中的某個情景。例如,教師在講授《威尼斯的小艇》時,在理解“船夫駕技高超”這一部分時,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邊表演邊敘述,通過動態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分別扮演船夫或者游客。將語言學習融入活動中,在活動中深入學習語言,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增加口語交流,真正做到語文的實踐性和工具性相統一。
四、讀寫結合,促進吸收
所謂“讀寫結合”,就是將閱讀與寫作深度融合,通過閱讀來提高寫作能力,通過寫作來提高閱讀能力,通過讀與寫的完美結合來提高學生的語言感覺和語言表達能力。葉圣陶曾經將閱讀比喻成吸收的過程,將寫作比喻成傾吐的過程。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極其豐富,其中不乏讀與寫相結合的內容,教師在講授該內容時要充分發揮閱讀課上小練筆的作用,將寫融入讀中,逐漸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多元仿寫,提升技能
仿寫,是指將作者的所思、所見、所聞、所感用范文的寫作方法進行表達,重點是模仿。仿寫根據其訓練方式可以分為仿句、仿段、仿篇。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分析范文的寫作方法及特點,并要求學生仿照其進行寫作訓練,使學生通過寫作準確理解范文的特點,進而在仿寫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寫作思維和寫作技能。仿寫是多元的,具體如下。
1.句式仿寫
例如,小學二年級上冊教材中有一篇名為《葡萄溝》的課文,其中有一個描寫葡萄的句子是這樣寫的:“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可以鼓勵二年級的學生仿照該句的樣子進行寫作。
2.片段仿寫
很多文章都是通過細膩的描寫對人物或者事件進行刻畫,使其生動形象,呼之欲出。因此,作品想要變得鮮明、生動,細節描寫是必不可少的。例如,《父愛之舟》這篇文章,作者通過對父親背孩子上學情景的細致描寫,刻畫了一位偉大的父親,使讀者能夠從點滴小事中體會到父親對兒子深沉而偉大的愛。教師可以讓學生參照這篇文章,采用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進行仿寫,刻畫生活中自己熟悉的某一個人,例如母親、奶奶、爺爺等。久而久之,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會獲得極大提高,自然就會出現妙筆生花、躍然紙上的結果。
3.篇章仿寫
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參照文章的結構進行仿寫,即仿寫篇章,比較常見的文章的段式結構有總分式、總分總式、并列式等。例如,文章《富饒的西沙群島》分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描寫了豐富的海底物產,其中有一段描寫運用的是并列結構的手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此為例,讓學生采用并列結構對事物進行描述,之后指導學生對其進行仿寫,提高學生對這種結構的認識和理解。
(二)留白想象,加深融合
想象是寫作的基本條件,只有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學生腦中的人和物才能生動化,具體化,筆下的人和物才有可能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當學生頭腦中的人和物豐富了,飽滿了,寫作過程中就不會覺得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讀寫融合能力,就能夠幫助學生架起從積累到運用的橋梁。
例如,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盤古開天地》一文,講的是盤古創造美麗宇宙的神話故事。文章脈絡清晰,層次分明,第四自然段用簡單的省略號為學生留出了想象的空間,同時為學生模仿課文語言留下了練習的余地。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省略號內容進行補寫,將閱讀教學與寫作練習緊密結合起來。
有些課文會采用留白的辦法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使其對文章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大膽寫出。例如,《寶葫蘆的秘密(節選)》一文中,展現了不同的人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得到了神奇的寶葫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合理想象對其中任意一個故事進行還原,推理故事的發展,展望故事的結果,發現故事的新意,為寫作積累基礎。
(三)續改結合,升華寫作
續寫,是指以原文為基礎,在遵循原文思路的前提下對原文的故事情節進行延伸。改寫,是指打破原文的思路,以學生自己的想象為基礎,通過情節的刪減或添加影響讀者對文章的印象,從而獲得啟發。改寫和續寫盡管方法不同,但是都是建立在熟讀原文,明確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性格、故事情節的基礎之上。教師可以針對那些故事性強、耐人尋味的文章引導學生進行續寫或者改寫,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針對《“諾曼底號”遇難記》這篇文章,可以假設哈爾威船長沒有死,讓學生對其進行改寫。
五、結語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部分,學生通過閱讀提高語感,理解語義。積累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教師將閱讀作為教學的起點,使學生不斷積累詞、句、段,之后通過復述、連詞成句、演一演以及讀寫結合等方法,將閱讀與積累進行連接。
教師作為語文教學的主導者,要依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來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在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積累語言,提高寫作能力,采用不拘一格的方法豐富學生的思想、表達以及感悟能力,幫助學生學會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寫作,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以及整體寫作能力,使學生學以致用,寫作練筆自然就清簡而豐富、靈動而扎實了。
【參考文獻】
李小飛.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