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蓉
摘 要:古詩詞教學是我國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古詩詞可以讓學生從小就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越性,使學生的創造力與文學審美能力,為了更好地發揮上述古詩詞閱讀教學的優勢,教師在進行古詩詞閱讀教學的時候,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帶領學生對古詩詞進行翻譯,或者是簡單地對古詩詞進行賞析,而是應該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通過優化古詩詞閱讀教學設計,來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與審美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同時還要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傳統文化理解能力進行培養。文章從核心素養視角下探究小學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實踐。
關鍵詞:核心素養視角;小學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思考與實踐
一、 引言
古詩詞在語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本質上是因為古詩詞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對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不過當前我國的古詩詞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對小學生來說,古詩詞是背誦任務,是晦澀難懂的語句,而不是充滿樂趣的學習內容,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缺乏興趣,同時不能夠體會到古詩詞的美感,這體現了教師教育上不足的一面。為此,教師應該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對學生進行古詩詞教學,通過古詩詞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 對于當前古詩詞閱讀教學現狀及其問題的思考
(一)古詩詞閱讀教學過程中對詩句進行過度肢解
對于古詩詞教學來說,學生對整首詩意境的理解是重中之重,整首詩或者是整首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過當前小學語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效率,同時考慮到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進行古詩詞閱讀教學的時候通常采用逐字逐句分解式的教學方式。比如,在對《楓橋夜泊》這首詩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會將整首詩分解成一個一個的事物與意向,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帶領學生分析這首詩在寫些什么,月落、烏啼、霜、江楓、姑蘇城、寒山寺、鐘聲、客船,教師用這些意向來代替整首詩來進行教學,講解完成后,學生可以明確得知整首詩所涉及的事物與景象,這時候教師再將故事創作的背景與詩人的生平介紹給學生,學生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整首詩進行掌握,不過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對于句與句、詞與詞、意象與意向之間的連接則無法得到很好的掌握,學生也不能夠感受到意向與意向、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
(二)古詩詞閱讀教學缺乏對學生創造力與想象力的引導
詩人在進行詩詞創作的時候,詩中所包含的意境與詩中所包含的事物不只有真實的事物,還包括詩人想象中的事物,想象結合現實與詩人當時的心境,這才構成了今天膾炙人口的詩詞名篇,由此可見,詩詞的創作需要一定的想象力,這對教師教學提供了一定思路,既然詩人在進行詩詞創作的時候都會運用到想象力,那么教師也可以用古詩詞閱讀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作力,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只是逐個講解古詩詞中描繪的各種意境,忽視用生動的語言來引導學生對古詩詞進行畫面的想象,而是直接通過圖片的方式將詩詞中的景象直接呈現給學生,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可以直觀地對古詩詞中的意境與描寫的景物進行掌握,但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將古詩詞中的意境與描寫的景象直接等同于圖片上的內容,這在一定上限制了學生對古詩詞內涵的理解與學生想象力與創作力的培養。
(三)文化理解與審美理解標準化,限制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部分教師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時候,崇尚標準答案,一千個人里面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文章與古詩詞的理解是主觀性很強的東西,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對古詩詞的理解也有所差異,教師的這種標準化教學思維限制了學生的主觀感受,讓學生對古詩詞學生逐漸失去興趣,學生對于古詩詞的自主審美很重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先是對古詩詞進行講解,隨后再進行背景講解,這樣的教學模式會讓教師對古詩詞的理解在學生的腦中先入為主,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過程,是不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表現。
三、 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優化策略
(一)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古詩詞教學理念
傳統古詩詞閱讀教學主要還是知識的教學,旨在提高語文分數的教學,忽視古詩詞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堅持以核心素養為指導理念來進行小學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教師要具備通過古詩詞教學來培養學生各種優秀品質與學習能力的意識,為此,教師必須樹立學生主體意識,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各種方式來調動學生對古詩詞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通過古詩詞閱讀教學來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與運用能力
小學生正處在語言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因此,即便是古詩詞閱讀教學中的語句同當代人的語言風格與表達方式有所差異,不過鑒于古詩詞語句表現力足夠強,同時具有一定的美感,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對古詩詞教學資源進行運用,通過古詩詞閱讀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與運用能力。
首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對詩詞的積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要讓學生多讀多背,同高年級學生相比,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要差一些,但是記憶力要更好一些,因此雖然當前我們倡導快樂教育,但是仍然不能夠放棄背誦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讓學生背誦與記憶的時候,為了避免學生對古詩詞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教師同時也要注意幫助小學生對古詩詞內容進行理解,避免學生因為難以理解而對古詩詞學習失去興趣,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進行誦讀練習可以讓學生培養語感,更好地對語言進行感知。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誦讀引導,讓學生正確掌握古詩詞誦讀中正確的停頓和重音等技巧。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邏輯能力。比如,教師在對《清平樂·村居》這首詞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先帶領學生對這首詞中的重音與停頓位置進行標注,然后再進行詞的講解,當學生對這首詞已經掌握的差不多以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多讀幾遍,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深化對這首詞的意境與內涵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