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星
摘? 要: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讓學生獲益終身,對于小學數學來說,預習習慣的培養尤為關鍵。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動性,關注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印象以及態度。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充分抓住課前預習的機會,對所學習的新知識有一個宏觀的認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前預習;習慣養成
一、小學數學課前預習習慣的養成策略
(一)課前瀏覽新知識
在對小學生學習行為習慣進行研究時不難發現,這一階段需要“以學生為中心,以自學習慣的養成”為重點,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和科學化的成長。其中,學生對新知識點的快速預覽及分析最為關鍵,主要概括為三點:看、做、思。
看,一般是把新課瀏覽一遍,然后用筆勾劃出書上重要的內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記的就記,圈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做,在看的過程中需要動手做的準備工作以及課后相關練習題。
思,指看的時候要想,做到低頭看書,抬頭思考,手在寫題,腦在思考。預習以后,還要合上書本,小結一下,從而使自己對新教材的“初步加工”有深刻印象。
(二)課外拓展新視野
與其他課程相比,數學的邏輯性與抽象性更強,因此,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關鍵。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在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關注學生視野的拓展,了解課外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相關性,提供給學生更多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機會,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不斷開闊個人的視野。拓展性問題的分析最為重要,教師需要在講解基礎知識的前提上引出不同的思考題,讓學生進行系列延伸,充分發揮個人的想象力進行判斷。
(三)實時檢測預習效果
為了確保課堂教學質量,真正實現“對癥下藥”,教師還需要關注學生預習效果的檢測,了解學生是否真正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高效預習。有的學生學習基礎比較薄弱,教師需要結合最終的預習效果來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提供學生方向上的指引。將學習的主動性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意識到預習的重要價值,在自主分析以及知識遷移的基礎上學會“舉一反三”和“學以致用”,對數學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及認知。
二、學生課前預習習慣養成的注意事項
第一,但凡涉及課堂,其教學環節和細節都比較繁瑣,教師首先需要了解學生的個人特點,針對不同性格、層次的學生設置預習問題,做到“量體裁衣”。第二,加強對學生的預習輔導,明確不同的教學方向,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去思考、去解決問題。第三,教師可以在與學生互動交流中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吸收程度,不斷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升級。需要注意的是,預期目標并非完全為課堂教學服務而生,學生的自主學習才是重點,教師需要解放學生思想,關注學生興趣,從而幫助學生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實現“舉一反三”。
預習是學生首次獨立地接觸新課,在預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經過自我閱讀—思考—聯系—檢驗等階段,久而久之,學生自學能力、新課預習能力,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參考文獻:
[1]廖惠燕. 淺談小學數學課前預習習慣的養成[J]. 商情,2020(02):245.
[2]廖伯清. 正確指導預習,幫助學生養成預習習慣——《培養農村四年級小學生數學課前預習習慣的研究》微型課題研究[J]. 讀與寫(上,下旬),2020,17(06):167.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