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虎
[摘? 要] 問題意識,既人類在遇到不明白的事物、現象時產生的疑問、探究的心理狀態。數學是一門基于探究的學科,所以問題意識的培養對于學生學習數學來講十分重要。鑒于小學生對新奇的事物更容易感興趣,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時候不能采用同一種方法,要利用多元化的途徑讓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培養。這樣一來,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有效地提高。文章從“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留出充足的時間與空間”“開展合作學習”方面闡述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途徑。
[關鍵詞] 小學數學;問題意識;培養
眾所周知,問題是數學的核心,通過問題可以使學生進行高質量的思考,而高質量的思考是創新的前提。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大多數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喜歡把課堂掌握在自己手中,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課堂可以順利地開展,但是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學生在學到新的知識之后,只能進行模仿練習。其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生學到的都是死知識,所以在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不會變通,因此在考試評價中就很容易出現“講過的就會,一變就不會”的情形。鑒于此,教師要將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重視起來。因為擁有了問題意識的學生會在課堂學習中發現問題,并敢于提出問題。
一、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問題意識的培養奠定基礎
小學生因為年紀小、經歷有限,所以會對新奇的事物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而好奇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前提。鑒于好奇的強烈程度可以影響到學生探究、思考的深度,所以這里貼切的稱其為問題意識的“種子”。之所以稱其為種子,是因為問題意識是需要培養的,好奇心能否升級為問題意識,取決于環境。
因此,教師教學中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學習氛圍,要建立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身處于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身心處于放松狀態,思維會更加的活躍,更容易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時常創設出讓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氛圍,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消除怕難的情緒。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編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可以讓學生動手實踐,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教師還需要經常提問,幫助學生養成在課堂提問是正常的認知。教師還需要進行反問,如“你還有什么問題?”“你有不同的算法嗎?”引導學生思考的同時,把提問的方法教給了學生。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拿出提前準備好的蘋果,一個小組分一個,然后讓學生進行合作談論,嘗試讓其將蘋果平均分成四份,確保四個學生能夠分得這個蘋果的四分之一。然后讓分得蘋果的四分之一的學生再次將其平均分成四份,將蘋果的四分之一分給四個學生。通過兩次分蘋果,每個學生都拿到了蘋果的總數四分之一,但是為什么每個學生獲得蘋果數量卻存在這么大的差異呢?若是一個蘋果可以看成一個整體,第二組學生獲得 的蘋果可以看成一個整體嗎?單位“1”可以表示些什么呢? 的含義到底是什么?……
事實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并將學生的創新潛能的開發重視起來,就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意識、問題意識。對于小學生而言,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很重要的,因為只有在良好的學習氛圍當中,小學生的思維才更容易被釋放,而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才能夠比較順利地提出問題。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氛圍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學生問題意識被激發的前提。
二、留出充足的時間與空間為問題意識的培養提供保障
在充足的時間與空間內,學生會自主地進行思考、探究,而這些過程是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的過程。由此可見,想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需要留出充足的時間與空間。鑒于教學任務重,課堂時間僅有四十五分鐘,所以不少教師害怕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會影響到教學進度。這也就導致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提問,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理論知識,所以課堂成了教師的“主場”,課堂上只剩下了教師的聲音。
時間一長,學生就會習慣了這樣的狀態,也就不會再提出問題了,也沒有問題可問了。教師想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這種長久以來形成的沒有問題可問的習慣,打破害怕影響教學進度的觀念,鼓勵學生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提出問題,讓問題貫穿于整個課堂。其次,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猜測等,巧妙設置障礙、布下疑問,讓學生身處于研究問題的氛圍之中,引導學生勇敢地、主動地、積極地提出問題,在解答問題的時候不斷思考、理解、深入。以教學《打電話》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預習課文,然后根據課文內容和題目提出問題。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除了打電話通知之外,還有很多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打電話呢?利用打電話這一方式通知有什么好處呢?通過利用打電話這一情境,我們要探究什么樣的數學規律呢?既然打電話是為了節省時間,那么它和以前學過的烙餅問題、沏茶問題有什么聯系嗎?……
在這樣的教學案例當中,通過學生提出一個個問題,會逐漸引入一個個數學概念、一個個數學結局,而且還會引入一些規律和結論的應用,很顯然,如果沒有充足的時間與空間,這樣的教學目標是無法達成的。問題意識對于小學生而言至關重要,當學生具有了問題意識,就說明學生在學習當中不僅在接受知識,而且開始思考,而思考正是構建數學知識體系的關鍵。沒有了思考的數學學習,就是沒有靈魂的數學學習過程,數學教師在課堂上與其說是為學生講授數學知識,倒不如說是為了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是為了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明確思考的價值,也才能實現從“教數學”向“用數學教”的轉變。
三、開展合作學習為問題意識的培養提供平臺
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想、學習能力會有一定的不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理解知識,教師可以開展合作學習,通過合作讓學生進行交流、溝通,進行思想碰撞、取長補短,進而選出一種最適合的方法和觀念。加上新課標指出了動手操作實踐、自主開展探究、合作學習交流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一味地講解知識,學生被動地接收知識,看似學生學到了什么,但是學生只是將其當作一個“死”的東西記在了腦子里,無法靈活地將其運用。而學生在生活中通過實踐所獲得經驗、與他人一同協作主動獲得知識是更加牢固的,學生運用起來也很自如。
鑒于合作學習是建立于讓學生獨立探索的基礎上,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討論、啟發、研究的,所以更容易形成一種自覺提出問題的氣場,也更容易讓學生獲取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伊始提出這樣的問題:用12個正方體擺成不同的長方體,看看哪個小組擺出來的長方體最多。通過擺長方體你能發現什么?在學生嘗試用12個正方體擺長方體的時候,學生會逐漸產生這樣的問題:一共有幾種擺法?擺長方體的時候重復了嗎?怎么才能在遵循一定規律的前提下,做到不重復不漏擺?擺出來的長方體的表面積分別是多少?擺出來的長方體的體積分別是多少?擺出來什么樣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小呢?擺出來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和長方體的表面積之間有什么聯系嗎?它們存在怎樣的聯系呢?……教師在課堂伊始只是提出了一個很簡單的實踐性的問題。但是通過實踐操作、小組合作學習,學生會在擺放長方體的時候產生一定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在不斷地深入。從擺放正方體的方法,到有規律地擺放正方體,到探究長方體體積、表面積,再到長方體的表面積與長寬高的關系,再到總結出規律、構建起數學模型,最后到運用這些知識,推廣應用這類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問題意識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也能得到有效開發,可以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好基礎。
總結:問題意識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前提,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以上是三種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教師可以將其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才能激發出學生的思維潛能,讓學生的思考能力有效提高,為學生今后的創新奠定好基礎。由此可見,想要學生進一步學好數學,就需要將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