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齊
摘 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個行業都逐步走向多元融合發展的道路,經濟領域尤為明顯,文化更是如此。文化交流往往要扎根于時代背景和地域民族,因而文化往往帶有相當大的差異性,這一點在音樂方面體現得也比較明顯。在開展音樂研究時,要注意到多元性在音樂文化中的地位,要考慮到諸多的影響因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產物,不同的文化又是共通的。因此,研究音樂文化以及教育教學一定要注意多元文化的背景,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更好地開展相關工作。多元音樂文化教育在我國起步晚、發展慢,值得我們探討和追尋。
關鍵詞:多元文化背景;高校音樂教育;知識體系
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各行業、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已成定局。在這樣的發展浪潮下,保持個性化,擁有話語權,不被外在的環境所同化很重要,文化產業更是如此。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們需要保持我們的民族性,也要看到世界音樂文化的優秀之處。文化的發展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閉門造車,需要融合,需要與差異進行交流。在高校之中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是對于當下不合理音樂教學結構的重構,同時這也是歷史選擇的必然發展道路。
一、文化多元性和多元音樂文化的含義
對于文化和多元文化進行區分界定,是我們開展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基礎。文化發展理念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是一元發展,這取決于文化主體的強有力的地位和話語權,在過去體現得尤為明顯。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國際局勢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一元發展的文化理念逐步被各國摒棄,在世界局勢的影響下,相關研究者逐步探討多元文化發展的趨勢。多元文化即承認民族與國家的不同,地域之間的不同,時期的不同,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追求平等交流的地位和話語權。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開展的重要方式,音樂文化也是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音樂深受地域、民族的影響,其表現形式有很大的不同。音樂文化具備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發展進程,不同于繪畫、建筑等,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從世界共同體的角度探尋,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多元音樂文化立足于各地區、各民族的差異,既有意識形態上的影響,又有自然地理環境上的影響。開展音樂文化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必須統籌考慮其中的差異性,這也是文化融合發展必不可少、避無可避的途徑。
二、高校音樂教育現狀難點分析
(一)以教師為主體進行分析
我國目前的高校音樂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應試教育的理念進行指導。課程體系構建方面比較單一,不能針對中西音樂文化進行良好的溝通和類比,不能針對各民族音樂文化進行良好的溝通和類比。課程體系架構存在問題的同時,部分高校教師的研究和教學理念也存在問題。事實上研究方面的精細和縱深不代表要拋棄其他領域的研究,部分教師不能夠將多元音樂文化教育的理念很好地貫徹落實到實際的工作中,教育教學方向較為單一。
(二)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分析
教育工作的兩個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其在工作的開展中都很重要。在多元音樂文化的教育過程中,學生個人能力和知識面也經受著很大的考驗。音樂受地域、民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深遠,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有意識地進行背景知識的探討和追尋。教材無法涉及的內容,需要學生自主進行探討。
學生在相關音樂文化背景方面知識的缺失給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音樂文化授課時間是有限的,背景知識卻是極為豐富的。各個學科之間的學生交流較少,不少學生認為只有音樂本學科的人才能理解音樂。
(三)以多元音樂為主體進行分析
我國是一個擁有廣袤國土和悠久歷史的國家,同時,廣袤的國土背景下是復雜的地理狀況。在自然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各地區、各民族又形成了燦爛多元的生活狀態和文化表達形式。各個民族的音樂表達都具備著本民族的獨特內涵。在進行本土音樂研究時,綜合考慮56個民族的音樂背景和表達是一個不小的難題。在過去音樂文化形成的關鍵時期,交通不便,溝通不便,如何找到各種不同音樂的共性作為突破口,又如何分析其中的不同,在課堂上如何以高效的方式進行講授都是教師面臨的問題。
走出國門看待世界音樂的發展會發現,單單是樂器方面就有很大的不同。相關學者在進行研究時,常常將樂器劃分為西洋樂器和民族樂器。而樂器學更有著專門的樂器分類法。傳統分類法包括中國的八音分類法,印度的二分類法、四分類法、五分類法,阿拉伯的二分類法,歐洲的三分類法?,F代分類法針對全世界的樂器進行了歸納總結,將其分為體鳴樂器、膜鳴樂器、氣鳴樂器、弦鳴樂器和電鳴樂器。
三、開展多元音樂文化教育的思考
(一)深入挖掘本土音樂文化的豐富內蘊
中華音樂文化博大精深,形色各異,本身具備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蘊。面對外來音樂文化的沖擊,做好交流是必須的,但是在交流的基礎上一定要保證本土音樂文化的內核不被破壞。深入挖掘中華音樂,從民族發展的歷史脈絡入手,從各民族相互交流的歷史演變入手,從各個音樂文化誕生的地域背景入手,探討本土音樂文化的完善體系。要對本土各個民族音樂的真正內涵做到宏觀上的把握和了解,把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音樂的特點與背景故事等融匯于心,做好音樂架構。
另外,注重挖掘本土音樂內涵的同時,樹立同理心,尊重世界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不同音樂特點和文化背景,用包容、理解的態度看待不同的音樂。
(二)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在高校教師隊伍中抓思想理念建設工作,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將多元音樂文化教育的理念貫徹到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旁征博引,舉一反三。對民族音樂以及跨文化的音樂進行有意識的對比教學,從產生歷史、音樂風格、曲調特點等方面對比分析不同音樂文化之間的差異和美學內蘊。
另外,新時期教育方法的手段創新應該得到重視,利用當下的教育新手段、新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新媒體教學,利用短視頻、直播互動以及網絡上的眾多剪輯視頻資源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互動,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和課下的音樂學習。
教師開拓音樂教學的課程開展新形式,可通過組織創作音樂劇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音樂背景,將音樂產生的人文背景故事融入音樂劇中,減少枯燥單調的知識傳達,鼓勵學生主動探索。
(三)注重學生素養的提高
針對學生開展鋪墊教育,利用課堂時間開展教學的同時,抓好實踐實習的機會。教師布置背景分析、文化對比研究相關的實習任務,將龐雜的知識交給學生自行探索,節省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之主觀探尋多元音樂文化的融會貫通之路;引導學生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利用信息大爆炸帶來的眾多學習資源,利用網絡上的優秀慕課以及其他資源;跨學科交流音樂文化,與其他學科的朋友交流對音樂的看法。
(四)構建合理的多元音樂文化教育教學體系
相關負責人組織高層次科研力量,修訂當下高校音樂教育的教材,豐富教材內容、知識架構,有意識地進行各種音樂文化的交流,針對共性與不同之處做好重難點劃分。
高校組織編纂世界音樂史、中華音樂史等音樂史論教材,完善音樂文化背景教育;開設實踐課,通過排演音樂劇,命題編曲寫詞等方式,加深學生對多元文化音樂的認識和對深刻內蘊的把握;策劃音樂主題日教學活動,策劃校園音樂節等,渲染營造多元音樂文化的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多元文化背景音樂的接受。
四、結語
多元音樂文化教育目前仍然是高校音樂教育需要研究攻克的領域。相關研究人員應從培養教師多元音樂文化教育意識入手,在保證研究領域深度的同時,豐富知識領域的寬度,做好音樂教育背景知識的滲透和貫通;從重建當前的音樂教育教學知識架構入手,豐富發展多元背景下的知識網絡;從擴展學生知識面的寬度入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從立足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特色和發展入手,提高高校音樂教育水平,完善多元音樂文化教育。
參考文獻:
[1]呂翠華.多元文化音樂教學運用于國民小學五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研究[D].臺北:臺北教育大學,2008.
[2]張歡.多元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守土職責”:“原生”多元音樂的守護同“雙重樂感”教學模式的探索[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1(2):91-93.
作者單位:
南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