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著初中生體育課程的開展,花樣跳繩逐漸走進初中生的體育課堂,并受到廣大初中生的喜愛,這也是一項傳統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能夠提高初中生的身體素質,還能培養初中生更加堅韌的性格,促使中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帶領中學生開展花樣跳繩,首先要引導學生做好熱身訓練,教學也應該由簡入難逐步的學習,還能很好的培養中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為學生的健康與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體育;花樣跳繩;跳繩教學
初中生的學習非常的緊張,且這一時期的學生處于青春期、也是叛逆期的特殊階段,對于這一階段的學生開展花樣跳繩運動是非常的必要的,所以教師要高度重視這一體育活動的開展。教師要勇于創新課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這一體育運動中來,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效率,還能促進中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花樣跳繩是一種充滿趣味性的體育活動,深受中學生的喜愛,學生能夠通過花樣跳繩這一載體提高身體素質,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一、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帶領學生做好熱身訓練
不管做任何的體育運動之前都要先熱身,使學生的各個關節與肌肉都能夠舒展,避免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受到傷害,所以教師一定要帶領學生們做好熱身運動,這是學生進行花樣跳繩的重要前提。花樣跳繩就是建立在普通跳繩的基礎上,學生們要以普通跳繩為基礎,能夠很好的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身體靈活性以及柔韌性。假如中學生沒有進行良好的熱身直接進入跳繩環節,學生們很容易受到損傷。教師還要結合花樣跳繩的相關技能引導學生進行熱身運動,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花樣跳繩的內涵,使學生掌握更多的跳繩技能[1]。例如,在開展花樣跳繩之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們進行慢跑、高抬腿、肢體拉伸等熱身訓練,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熱身訓練中教師可以融入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戲或者競技比賽,以此來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同時,也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到熱身的重要性,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此外,教師也應參與到學生的熱身訓練,拉近與中學生的距離,重視熱身運動、肢體拉伸等,保護踝關節、膝關節以及腕關節不受傷害,使學生保持一種良好的運動狀態,進而為更加高效的開展花樣跳繩運動奠定基礎。
二、在花樣跳繩訓練中,教師要遵循由簡入難的教學原則
花樣跳繩的種類非常豐富,且每種跳繩的難易程度也參差不齊,由于中學生的興趣愛好與運動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也要充分尊重這一差異性,所以教師要結合中學生的興趣愛好、運動能力科學合理的進行教學設計,堅持由簡入難的教學原則,能夠逐步培養學生的運動自信,然后循序漸進增加學生花樣跳繩的難度。花樣跳繩有單人、多人等不同的形式,單人跳繩是學生花樣跳繩的基礎,所以教師要可以逐步引導學生有單人向兩人、多人跳繩過度,使學生扎實的掌握基本功,為高難度的花樣跳繩奠定基礎。學生熟練掌握單人花樣跳繩的技巧之后可以逐漸的進入雙人以及多人的訓練中,教師也可以將“搖繩”融入到這一體育訓練中。“搖繩”也需要很多的技巧,如放繩花樣、多搖花樣跳等,這些都需要教師逐步的引導,學生之間才能形成一定的默契。在花樣跳繩訓練中,教師也要參與到學生的訓練中,充分的起到引導的作用,規范學生的動作,使學生掌握運動要領,才能提高學生的訓練效果。在這一實踐教學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花樣跳繩的自信心,還能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才能提高花樣跳繩的訓練質量。
三、在花樣跳繩訓練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
在花樣跳繩訓練中,最常見的訓練項目就是雙人跳繩與多人跳繩,這是花樣跳繩的最有特色的地方,花樣跳繩最能夠展現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僅能夠很好的展現學生的靈活性與技能,還能更好的體現學生們團結合作的意識與能力。在雙人或者多人花樣訓練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團結合作意識的培養,這是花樣跳繩成功的關鍵,因為學生之間沒有默契、不能很好的相互配合,那么多人花樣跳繩很難開展,在訓練過程中會出現種種問題,嚴重阻礙了花樣跳繩運動的開展。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產生團結合作的意識,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例如,在花樣跳繩訓練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們分成兩組進行比賽,時間規定為3分鐘,看看哪一組的學生能夠取得勝利,教師要給予一定的獎勵,鼓勵學生們再接再厲,學生在競賽中能加能夠激發斗志,增強彼此間的默契才能取得比賽的勝利。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生開展花樣跳繩,不僅能夠環節中學生緊張的學習壓力,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還能更好的培養學生堅韌的性格,提高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從而促進中學生積極建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科.花樣跳繩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J].運動精品.2018(7):30-32.
[2]馮斌,李文寶,梁亮.初級中學開展花樣跳繩綜合性課程的研究與探討.當代體育科技.2017(04).
[3]金麗麗.探析跳繩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運動.2017(24):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