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汗古麗·艾麥爾
◆摘? 要:伴隨著社會發展和進步,初中生物教學的目的也由單一的學科知識教育豐富為學科知識教育與生命教育結合,本文探究了如何在青春期生理心理發育給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面前有效利用生物學科由于其獨特的學科特性培養學生走出負面情緒,獨立健全的積極人格,并且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關鍵詞:初中生物;生命教育;策略研究
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在構建健全人格方面有著基石般的作用,當個體處于生理心理產生高速巨變的青春期時,生命教育所涵蓋的“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尊重他人”等理念將顯得尤為重要。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生命教育缺失現狀
(一)生命教育缺失帶來的負面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本質性的轉移,在日新月異的形勢下,當代初中生正在面臨著更加具有未知挑戰性的競爭環境和更加巨大的心理壓力。在面對外界形勢壓力的同時,初中生往往因為自身處于青春期這一人生特殊階段而無法對學習與生活中面對的具體問題產生理智客觀的判斷,隨著青春期迷茫及偏激情緒的累加與此階段獨特的生殖器官成熟、第二性征顯現等生理變化的出現,部分青少年在這一階段會對自我與客觀世界產生十分幼稚的消極情緒,進而發生自殘甚至自殺這一些列不愛惜生命的失控行為。
(二)教師在生命教育中的缺位
在初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初中生物教師由于其得天獨厚的學科特性,在完成學科知識教育的同時,還肩負著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生命?我們該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如何積極生存?”這一人格育成的重任。雖然《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生物教師有義務教育學生建立熱愛自然珍惜生命等旨在發展正常人格的積極價值觀[1],但現實中常常由于中考帶來的學業成績壓力和盲目重視分數的社會氛圍,教師常選擇將這一部分課程與人格養成相結合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一筆帶過甚至略過不提,誠然傳授學科知識是教師在教學任務中不可輕待的一項重要任務,但若不能將生命教育與學科知識相互聯系融會貫通,不僅會將本該生動有趣的生物課堂變成死板的填鴨式教育現場,打擊學生對了解新知識的積極性,還會錯過指導學生跨過青春期厭學、網癮、自我封閉、學習障礙等問題的寶貴機會,使青少年迷失在孤傲空曠的精神世界荒蕪中。
二、生命教育對于初中生物教學的必要性
(一)生命及生命教育的意義
生命一般是指在自然情況下,生物所展現出來的一定的個體生長代謝、繁衍、意識活動等多樣的行為現象,在生命科學導論中,對生命的解釋是:生命就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開放有序的物質存在形式;細胞是生物的基本組成單位;新陳代謝、生長運動是生命的本能;生命通過繁殖而延續,DNA是生物遺傳的基本物質;生物具有個體發育的經歷和系統進化的歷史,生物對外界的刺激可以產生應激反應并且對環境具有適應性。生命是人產生一系列社會行為的基礎,進行生命教育,在幫助學生更好的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的同時,將輻射到提高學生遵紀守法意識、感恩家庭成員付出等方方面面,對提升學校教學質量、維護社會穩定團結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
(二)生命教育發展
關于生命教育的探討最早出現在1968年美國學者出版的《生命教育》一書中,這本書引發了世界各地對于生命教育的思考。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國內對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了一定認知,并將生命教育視為教育的最高追求。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在“以人為本,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每一個人”的倡導下,生命教育由于其對生命全方面多層次的關照,成為提高整體國民素質與開展人本教育的基礎[2]。
三、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有效滲透的具體方法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的滲透是一個由教師配合引導,學生產生個體獨立想法的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個人素質是生命教育能否積極開展的關鍵,首先教師需要熟悉教材,在制定教學方案時將自己對于生命的思考加入到課本中的基礎知識講解中去,這不僅需要教師本人對教材有十分深刻的理解,也是對教師課外人文素養積累的考察,教師個人的三觀導向在這個階段常被學生有意無意模仿,所以為人師表,首先需要持身中正。
(一)“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與生命教育
如在進行“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這一章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野生動物視頻,帶領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生命之美,喚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引導學生產生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意識,同時結合非法捕獵、食用野生動物導致的疾病感染教育學生自覺抵制非法食用野生動物,讓學生了解保護野生動物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這一道理。
(二)“人的生殖”與生命教育
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中學生物教育中“人的生殖”這一章節常常是教學的尷尬點,部分教師甚至直接跳過課堂講解,組織學生自學本環節內容,這不僅不利于教學質量的保障,還會加深學生青春期第二性征展現時的不自信甚至自我厭惡。這時正確的做法是用理性客觀的態度,從科學角度講解人類兩性生殖系統的差異、人類生殖系統生長發育歷程,并且結合日常對學生課下社交行為的觀察,打消學生的青春期自卑心理,提高學生尊重兩性差異和自我保護的意識,將學生從毫無保護的“性懵懂”和存在扭曲認知的“性別自卑”中引回正途。
四、結束語
生命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在不斷吸取經驗教訓完善認知理論的前提下,近年來社會對初中學生心理生理狀況的關懷不斷增加,初中階段的生命教育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隨著生命教育的發展完善,學生人格素養將不斷提高,生命教育對培養高素質國民的正面影響將不斷加深。
參考文獻
[1]安宇波.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途徑分析[J].文理導航(中旬),2015(3).
[2]姜玉.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