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語
◆摘? 要:在社會生活中,心理效應是十分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也處處可見。“霍桑效應”是社會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在歷史教學中正確認識這一心理效應,加以合理的利用,結合相應的教學方法,與之相輔相成,并結合學生實際和課堂實際,合理有效地發揮其積極作用。在新課改背景下,歷史課程肩負立德樹人的重任,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歷史教師應該基于學生心理發展水平、認知結構、歷史基礎知識和歷史思維能力,將相關的心理效應融合應用于中學歷史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基于學生的心理水平、認知水平,并與歷史教學實際相結合,靈活合理利用“霍桑效應”,對有效提高歷史教學實效起著積極作用。
◆關鍵詞:“霍桑效應”;中學歷史;教學應用
一、“霍桑效應”的含義
“霍桑效應”起源于1924年在美國芝加哥霍桑工廠進行的一場“談話試驗”。美國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曾在1924年到1932年間進行過一項長達9年的試驗,試圖通過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等因素,找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但結果卻出乎意料:無論工作條件(照明度強弱、休息時間長短、工廠溫度等)改善與未改善,試驗組的產量都在不斷上升。對于這種“傳統假設與所觀察到的行為之間神秘的不相符合”,社會心理學家稱之為“霍桑效應”。即參加試驗的工人意識到自己“被關注”,因而懷有在以往的工作中所不曾得到的歸屬感,無形中增強了整體觀念、有所作為的觀念和完成任務的觀念,從而導致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一系列試驗中,有個“談話試驗”,即用兩年多的時間,專家們找工人談話兩萬余人次。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工廠的各種意見和不滿,并作詳細記錄,而且對工人的不滿意見不準反駁和訓斥。“談話試驗”使產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由于工人將對各種管理制度和方法的不滿發泄了出來,從而感到心情舒暢,干勁倍增。“霍桑效應”表明,影響生產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條件,而是工人自身,即對工作的滿意度。滿意度越高,其士氣就越高,從而效率也就越高。而高的滿意度則是來源于個人需求的滿足,不僅包括物質需求,還包括精神需求,即“被關注的需求”、“被傾聽的需求”和“和諧融洽的小氛圍的需求”。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霍桑效應”,它是指當被觀察者知道自己成為觀察對象、受到別人注意時,而改變行為傾向的心理效應。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利用好“霍桑效應”,高度重視對學生持續有效的關注,是進行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手段。
二、“霍桑效應”在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基于“霍桑效應”的含義和源來,教學中也就有了相應的應用原則,主要有以下兩點。
1.對關注對象要有具體且合理的期望
合理的期望對學生的發展才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雖然“霍桑效應”指出在持續關注下的人們會有著積極的行為傾向,但我們不能期望每個學生在教師的關注和努力下,成績都會有突飛猛進的提高或者學生的不良行為很快就會消失。因為每個學生的情況各異,教師要根據他們的個體實際因人而異地給予合理期望,或是把期望細化到具體的階段、具體的目標上。就期望而言,小而近的具體期望比遠大空的期望更能為學生所接納并為之而行動,它有利于學生樹立努力的目標,也使教師的關注落到點上,落到實處,變得可視可量化。并且,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實際效果,適時調整不合理的期望。
2.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理論再完善也只是理論,脫離實際的理論只是空中樓閣,教學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與統一。由于學生的基礎與能力不同、班級的氛圍和整體水平也不相同,因此“霍桑效應”的應用要結合學生實際、課堂實際、教學環境實際。同時“霍桑效應”必須和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 相得益彰,才能有效發揮出其作用。
三、“霍桑效應”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1.利用“霍桑效應”,引導教學對象
首先,長期以來,教師總是掌握著“話語霸權”,而學生只是被當作一個容器,等著往里灌東西。課堂內外常常是老師滿堂講,學生機械的記筆記、聽講。而由“霍桑效應”我們可以發現,人類最本質,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賞識,而被傾聽的需求,正是這種渴望最直接的表現之一。時常,作為教師的我們會忘記會忽略學生的這一需求。因此,基于“霍桑效應”“被傾聽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強調“學生傾聽教師”,還要強調“教師傾聽學生”。在學生課堂上回答問題或日常的交流中,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不要隨意打斷而影響他們的思路,即使要糾正錯誤也盡量在其說完之后;善于去傾聽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感受,例如課堂節奏對學生來說是快還是慢、老師所講的知識能否消化理解、歷史學習中存在什么樣的問題等等。
其次,學習是一個自我發展的過程。學生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差異性,有的同學在學習方面相對落后,對于這樣的“后進生”的教育切忌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漸進,同時也要關注“后進生”的被關注的需求。比如,通過關注這些學習較落后的學生,為其的成長作出小而近的期望:期待后進生每節課能專注聽課十分鐘,一周堅持三四天,獨立認真完成某一項作業,小測每次多拿幾分,課堂上瞌睡、講話的現象每周遞減多少,等等,而不只是期待他期中期末考試提高多少分、進步多少名、上課不再講話等等。
2.善用“霍桑效應”,夸獎學生,增強其信心
基于心理“霍桑效應”,我們在教學工作中,一定要意識到,學生不是容器,不是產品,而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只要是人,就希望被關注、被重視的需要。因此,為了可以更好地糾正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就需要注意關注和贊賞他們,在贊賞中使他們切實體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最終實現逐步培養學生學習信心的目的。基于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靈活地運用賞識教育思想,靈活地運用講評和激勵等手段來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特別是對那些歷史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教師更加要重視激勵他們,促使他們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關注學生的細微進步、靈光一現的思想,并及時做出反饋,對其表揚激勵,這也是基于“霍桑效應”“被關注的需要”給歷史教師的啟示。
例如,在學習統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二課“原始農耕生活”一課中,在學生了解了河姆渡人的房屋樣式后,需要分析河姆渡人房屋樣式建造原因,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分析得出不同的結論,假如結論中飽含了學生的積極思考,且學生作出了積極的回答,即使學生的回答存在不足或者不完全正確,但這時候教師要善于及時激勵和表揚學生,如可以靈活地運用一些肢體語言表達自己對這些學生學習行為的贊揚,如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暖心的話語以及輕輕的點頭等都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基于“霍桑效應”的啟示,歷史教師需要明白,教師的賞識思想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有積極作用,教師在教學中不要吝嗇對學生的表揚的贊許,這是十分重要的一點。
3.活用“霍桑效應”,把握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既包括老師的教又包括學生的學,并不是老師一味灌輸。在歷史課堂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交流。“霍桑效應”表明人有被關注的需求和被傾聽的需求,這些需求啟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把握課堂教學。
例如,在統編版七年級上冊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教學中,在講授“甲骨文的造字特點”第三子目時,可以在課件中展示甲骨文字形的圖片來舉例,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在展示這段多媒體課件期間,班級中幾個歷史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可能不是很感興趣,缺乏聽課的熱情。這時候教師不能放棄這些學生,而可以抓住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如針對那些想象力能力比較豐富的學生,讓他們辨認教師展示的甲骨文,并作出相關的解釋。同時也可以邀請意見不同的學生發言。教師在學生發言后可以適當贊揚學生的想象力、表達能力、思考能力。借助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在教師表揚和贊賞他們之后會有效地點燃學生們內在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學習歷史知識的信心。
4.基于“霍桑效應”,形成互動式教學氛圍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基于“霍桑效應”中“和諧融洽的小氛圍的需求”,在歷史課堂中創設良好的互動式課堂教學氛圍。教學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需要師生之間進行良好的互動,在課堂中形成良好的互動式教學氛圍對歷史教學有積極作用。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形成互動式教學氛圍,豐富的歷史學科知識,良好的表達能力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對教學要有熱誠的心,有積極與學生對話的態度。這樣學生才會對歷史教師感到親切,才敢于獨立思考,敢于相互交流,敢于無顧慮地質疑問題,從此形成互動式教學氛圍。在中學歷史課堂中,教師經常會對學生進行提問,學生會有回答錯誤的情況,教師就不能直接譴責學生,而是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誘導其說出正確回答。同時教師也需要在課堂中表現出與學生平等交流的意愿,這樣學生才敢于也樂于與老師互動。
總之,基于“霍桑效應”所引出的一系列啟示,作為歷史教師,我們需要根據教學實際,通過合理靈活運用“霍桑效應”,與其他教學方法相輔相成,以達到完成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古佳根.激發課堂活力巧用心理效應——以初中歷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為例[J].考試周刊,2019(39):147.
[2]馮章葆.運用特殊心理效應啟發學生學史興趣[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1999(01):18-19.
[3]李翠柳.從“霍桑效應”談對后進生的關注[J].教育觀察,2020,9(07):51-52.
[4]姜有花.霍桑效應在學困生幫扶中的應用[J].教書育人,2019(7).
[5]劉雪琴.“霍桑效應”對護理管理者的啟示[J].中華護理雜志,1998,33(12):70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