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課程思政”理念前瞻性地規劃了大學英語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民辦高校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努力探索和踐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為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外語課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必須對大學英語課程進行思政化改造,從提升師資隊伍的“課程思政”意識、“課程思政”的課程設置、“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探索,從而構建全新的英語“課程思政”格局,重塑大學英語教學內涵。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會上指出: “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7年,教育部印發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育人優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關鍵......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并提出加強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各類課程的教學改革,通過梳理各門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載的思政教育功能,將其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課程思政”為大學英語教學指定了新的發展方向、制訂了新的發展路線、方針和規劃。從作為公辦高校“有益補充”到與公辦高校共同發展,民辦高校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積極地探索和踐行“課程思政”理念。全國共有幾百所個性鮮明的民辦高校,立校宗旨都是為培養新時期的應用基礎型人才,理當認真專研并踐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理念,培養更多的具有社會主義理想和文化自信的新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綜述
課程思政理念的具體內容是指對不同課程所蘊含的德育內涵進行深入發掘,有機而“潤物無聲”地融入思政元素,并將課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內涵有效地發揮出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的英語教學課程不僅是提升學生英語知識技能的有效工具,同時也應該是提升高校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人文手段。細細解讀課程思政的理念,可以得出課程思政對大學生著意培養的人文素養主要是兩點:1.提高學生對世界多元文化以及自我的認知程度,加深學生對社會環境的正確理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體系,明辨是非。2.提高學生對母語文化的文化自信,熟悉并熱愛構成我們獨特的民族精神文化的所有文化,包括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先進革命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只有踏實踐行課程思政這個前瞻性的指導思想,堅定“內傳承、外認知,明辨析”,在未來世界發展的浪潮中,我們才可以堅強而自信地傲立不敗。
如今,歷史發展來到了一個新階段。中國經濟實力及綜合國力已日趨強大,有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儒釋道文化幾千年來孕育的獨樹一幟的大國風采。我們是時候對西方的文化霸權說不,是時候樹立自己獨特的文化標志、建立堅定的文化自信了。我們的政府也及時地調整了未來人才教育培養的方向;我們的高等教育也將面臨從重技能輕人文素養,逐漸過渡到人文素養的培育占比更高的歷史新階段。課程思政為大學英語教學指定了新的發展方向、制訂了新的發展路線、方針和規劃。較之以前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方針,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擁有更深厚的教育內涵、擔當著更高遠的歷史使命。
二、民辦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開發探索
(一)提升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的“課程思政”意識
民辦高校辦學規模的大小及特色專業的數量和質量是民辦高校個性化辦學的重要體現;師資隊伍的建設是以培養更多的應用基礎型人才為目標的。作為英語課堂的設計者和實施者,教師是探索和踐行“課程思政”的最重要角色,必須了解本校的特色專業、學生的基礎水平以及培養方向,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是首要的任務。為了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技能,學校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提升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個人德育素養。
第一,對于高校領導來說,要對國家教育理念的更新保持高度的敏感。要能深刻理解課程思政這一新理念,及時將國家對高校英語教學的新要求及時傳達給一線教師,讓英語教師根據國家下發的教學方針和教育政策來制定符合教學要求的教學設計方案;采取一系列高效的措施來全力推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改革和實踐,比如對教師群體進行思政教學的專業培訓、展開課程思政教案設計優秀作品展示和討論、舉辦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講課比賽、對學生進行課后效果測驗和訪談,以及對反饋結果展開分析和反思等;提供能力范圍內一切軟硬件支持,以最大程度保障新的教育理念的貫徹和實施效果。
第二,對于教師群體來說,不能只緊抓“應用基礎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對國家教育理念的新發展、新理念予以及時的關注和研究,以跟上時代發展的大趨勢。認真接受思想政治教學培訓,悉心研讀課程思政的文件材料,并通過集體備課、講課競賽、科研課題組等形式積累對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經驗和理解。大學英語“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的培養均可以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教師們應深入挖掘將大學英語課程教材與思政教學結合的切入點;通過多學習中華優秀文化典籍,提升個人的傳統文化底蘊。只有對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熟知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教授西方文化,并能做出客觀公正的分析和指點;將為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用好、用妙,也才能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
(二)民辦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課程設置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通識性學科,在民辦高校的課程設置與公辦高校差別不大,不能因過于重視培養“應用基礎型人才”的目標而忽略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要利用好本校的特色專業特點,設計更有針對性的“課程思政”方案。“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和課文原知識點的教學設計一樣,需要考慮到各個專業學生的興趣點、專業特色和實踐操作能力,要靈活調整、因材施教,不能搞一刀切。
大學英語教材內容主要選材自英美等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作者的作品,宣揚的也大多是西方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如果教學中只帶領學生學習教材中的內容,學生難免會受到教材中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忽視本國的文化核心價值。因此,大學英語教育除了要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更要把學生塑造成擁有中國情懷和文化自信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大學英語屬于通識課程,內容包羅萬象,涉及政治、歷史、地理、社會、經濟、教育、工業、科技等諸多方面,利于教師把所學單元話題和相應的中國文化知識、德育內容結合起來進行“課程思政”教學。不論是閱讀課還是視聽說課,“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的培養都可以在適當的時機“潤物無聲”地融入中國文化知識精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內容,并要求學生就熱點話題用英語進行討論、反饋和總結自己的所學所想。
(三)“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
在新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物質生活普遍充裕,每天受大量得來便捷且良莠不齊的信息資訊影響,加之身心的不成熟,很容易對于傳統的生搬硬套的思想政治工作產生抵觸。因此,對于他們的“課程思政”的方法必須采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方式,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屬于隱性教育,具有抽象的教學特點,因此教師要利用具體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來升華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以下是幾種具可行性的教學法:
第一,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了教學方式的巨大變革,使教學效率和質量得到飛速提升。在信息時代的今天,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整合教學呈現方式,將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等有效結合,制作PPT課件、動畫等提高教學內容的形象度,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用年輕人們熟悉的社交軟件上的短視頻、社會熱點討論等資源,將內容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引發思考、討論。最后也可以讓學生們用多媒體方式呈現自己的討論和反思結果,將新技術的應用、知識點整合、以及思政教育成果通過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反饋和評論。
第二,多用情景教學法和交際教學法,利用互動的方式來創設實際情境,激發學生對英語教學知識的探索興趣。如針對教學內容設計的思政點,要求學生以小組情景小品演繹、組間互相質疑、提問、再進一步深化討論內容,提出新的話題,以小組討論/辯論、PPT報告等形式來反思和總結思政點。這樣的情景式和互動式教學能建立良好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去思考和行動的積極性,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也能讓學生在演繹和討論的過程中對思政點進行不斷的反思和感悟,糾正思想錯誤,升華價值觀。
第三,有效地開展評價與測試工作,以持續性地對“課程思政”教學法進行反思和改進。評價方式可以用學生作業反饋、問卷調查、課堂隨訪、教師互相聽課等進行,用以判斷教師采取的“課程思政”教學思路和方法在某一階段某一知識點的教學融入是否成功,學生的接受度和受影響度如何。最終,再以教師小組備課討論的方式加以細節上的改進和逐步完善。
三、結語
“課程思政”指導方針的提出,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教育的重要指示。“課程思政”理念頗具前瞻性地指導并規劃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未來發展方向。大學英語教學必須擺脫過去重技能輕人文的培養路線,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落實民辦高校踐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開發,是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理念的切實貫徹,利于培養更多的具有社會主義理想和文化自信的新一代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開.(2016-12-08),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8/content_5145253.htm#1
[2]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2017-12-06),http://education.news.cn/ 2017-12/06/c_129758619.htm.
[3]符燕津.高校英語教學“課程思政”有效策略分析[J].教育教學研究,2020(2):91-92.
[4]孔標.“大思政”格局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落實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0(3):179-182.
[5]靳詩霞,林冬梅.淺析大學英語課堂思政功能的開發[J].海外英語,2019(3):69-88.
作者簡介
喻賢莉(1980-),女,重慶市涪陵區人,碩士,四川傳媒學院外國語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 2020 年度四川省民辦教育協會“民辦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構建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MBXH20YB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