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萬鈞
◆摘? 要:核心素養的培育屬于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教師應當結合相應的要求,進一步強化整體授課質量,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下進行學習,達到認知培養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確善與惡的分界線,優化他們的判斷能力,使其能夠勝任未來學習與生活的基礎需求。文章首先分析了道德與法治基于核心素養教學的重要性,隨后闡述主要教學方向與教學現狀,最后深入研究相關策略途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初中道德與法治需要結合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降低出現認知偏差的可能性,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盡可能深入研究學生的學習狀態,并采取針對性的策略,進行核心素養培育,使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環境條件下,進行道德與法治內容的學習。
一、基于核心素養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性
在新的發展時代背景下,核心素養屬于學生最為重要的學習內容。如果沒有正確建立良好的認知,并具備相應的核心素養,便會嚴重削弱學習活動的效果,不利于未來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教師需要結合班級內部的基礎情況,深入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并應用道德與法治的基礎教學內容,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認知,達到培養核心素養的目標。通常情況下,核心素養分為三大內容,分別是文化、自主、社會參與。在培養核心素養時,教師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強化道德與法治的文化教育效果,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使他們能夠勝任未來的社會參與活動,達到良好的培育目標。通過重視核心素養的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避免他們出現行為偏差,達到優秀的教學效果。
二、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現狀
(一)教師問題
當前,道德與法治面臨全新的教學現狀,而部分教師的專業意識沒有進行革新,導致授課過程存在著一定的落后問題。同時,部分初中教師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儲備不足,無法有效把握核心素養的關鍵內容,使課堂的教學效果受到了負面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會出現一定的問題,不利于新時代背景下的身心發展,容易產生偏差認知,導致思想引導教學失效。
(二)教學模式問題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模式需要隨時代的背景條件變化而進行革新,然而當前部分學校沒有落實這一需求,導致授課模式出現了一定的陳舊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學生的積極性無法得到有效激發,容易產生厭煩心理,降低整體學習效果,不利于核心素養的培育。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途徑
(一)合理創設教學情境
為了在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下強化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當采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理性思維,使他們能夠了解社會發展的基礎規則,進一步強化整體教學質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信息化互聯網時代發展背景,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的培養,使他們能夠分清虛擬與現實環境的區別,建立正確的三觀認知,避免行動出現偏差問題。通過這一培養方案,能夠讓學生提高適應學習生活的能力,平衡心理狀態,避免累積過多的壓力導致認知失衡,達到培育核心素養的目標。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適當創設課堂情境的方式,讓學生能夠融入教學知識內部,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地探究提供強大的動力。
(二)完善學生的法治意識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適當結合實踐案例,強化學生的認知和意識,使他們能夠正確辨別善惡事物,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種方式,能夠顯著強化核心素養的培育質量,有利于教師展開進一步教學活動。道德與法治的主要教學目標為培養學生的法治認知,使他們能夠在未來的學習與工作中建立行動優勢,避免出現偏差問題。同時,中國屬于法治基礎國家,在日常活動中經常會遇到需要法治知識才能夠進行判斷的情況。因此,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的內容教學,能夠提高核心素養的培育效果,使學生建立基礎行動標準,避免在遇到突發情況時出現不知所措的現象。例如,在教學《做守法的公民》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展開探究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通過實際的案例,分析主人公是否違反了法律,達到強化認知的效果,進一步提升邏輯判斷能力,實現核心素養培育的基礎目標。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內容作為教學案例,讓學生判斷中學生趙某持刀搶劫這一行為是否犯法、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處理等。通過這種分析性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提升,并且可以強化他們的交流技巧,使班級內部形成良好的探討氛圍,實現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
(三)落實核心素養的培育策略
在核心素養的培育過程中,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環節具有重要的實施意義。如果教師沒有正確掌控相應的授課形式,便會嚴重影響整體教學效果,不利于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教師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整體教學環節,使核心素養的相關內容能夠真正融入課堂流程中,降低學生產生厭煩感的可能性,實現良好的教學目標。在這一教學階段,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認知能力進行強化,使其能夠發揮自身思維的活躍性,進而增強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效率。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其自學能力得到有效訓練,降低教師的參與程度,達到減輕授課負擔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與學生進行換位思考,使他們能夠體會到教師的艱辛,實現建立良好價值觀的目標,落實核心素養的培育策略。在教學基礎部分結束后,教師需要進行適當的考核,確保學生的基礎內容已經全部得到掌握,并且能夠進行適當的應用,達到良好的培養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后向學生提出部分問題,以這些問題的形式,探查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掌握程度,達到了解應用能力的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采取多種有效的策略,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基礎認同感,使他們能夠產生探究知識的興趣,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核心素養教學的要求,使學生能夠在相應的培養條件下,達到核心素養的基礎目標。
參考文獻
[1]劉艷艷.基于學生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思想品德分析說明題教學策略探究[J].速讀(上旬),2018(5):68.
[2]饒惟堯.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