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艷
◆摘? 要:隨著我國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中心體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學困生的素質轉化和高效率逐漸成為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教學標準之一。學困生產生的原因很多。首先,小學數學教師要從學生整體教學的角度深入分析問題,從個體多角度、多層次對中小學困生實施主動轉化學習策略,以學生興趣愛好為出發點,為小學師生營造良好的互動學習氛圍,使學校數學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高效地開展。本文主要針對我國中小學習困難學生學習興趣能力的培養和知識轉化學習策略的有效強化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困生;興趣
一、注重學生興趣培養,激發學習積極性
數學嚴謹科學,而部分學生理解性較弱,做題不嚴謹,這是部分學生數學成績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應從學生的基本認知特征和數學規律出發,加強基礎數學知識的直觀教學,樹立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激發數學探究的積極性,加強對基礎數學知識的深入學習和全面理解。比如教師和學生在學習“四邊形分類”的知識點時,可以讓學生從自主學習和探究的多個角度了解幾何數學基礎知識的基本特征,采用更加直觀的數學教材,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操作的學習過程中,對學習幾何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比如老師可以使用各種卡片圖形,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總結出四邊形的特點,組織學生進行切割驗證。之后,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和思考,讓他們對四邊形知識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種方法可以吸引學習困難的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減少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恐懼,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
二、創設合作學習氛圍,營造學困生轉化氛圍
和諧、互助的課堂學習氛圍對于每一位學生而言都有著積極作用,尤其對于學困生的轉化來說。數學教師應積極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使得每一位學生之間都能夠相互幫助,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風氣。學生之間可以相互批改作業,建立他們之間的友好情感,既達到了學困生轉化的效果,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促使班集體成員之間的和諧發展。
比如在進行“小數除法”的教學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把他們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一個“小老師”幫助他們學習。首先,讓“小老師”知道自己應該幫多少忙,為他安排合作學習任務;其次,“小老師”向學困生解釋學習要求,然后大家一起討論。如果有必要,“小老師”可以采用肢體語言的方式幫助學困生理解課堂知識;最后,講解結束后,“小老師”應該督促并糾正學困生的學習作業,老師要增加人手幫助學困生克服數學學習中的困難,從而提高學困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通過營造這樣合作學習的氛圍,老師可以幫助困生發現數學學習的規律,培養他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明顯提高他的數學學習能力。
三、采用有效教學方法,提升學生數學能力
學習方法比獲取知識更重要。學生能否掌握高效、科學的學習方法,將直接影響其學習效率。因此,在課堂教學建設過程中,小學生數學教師應更加注重滲透各種學習方法的綜合教學,使中小學生真正掌握自主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這也是引導學生獨立理解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思維的重要途徑,是對其獨立思維的有效訓練,這可以充分鼓勵他們參與獨立的數學探究活動,從而通過經驗提煉實際問題,并將其充分應用于我們現實生活的數學問題中。例如,教師可以培養有閱讀習慣的學困生閱讀與數學有關書籍的良好習慣,記憶一些基本的數學概念和計算原理。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敏感意識。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正確把握數學學習的理論精髓,而且可以靈活運用有效的學習指導方法,達到不斷提高自身數學學習效率的主要目的。
四、建立激勵評價體制,增強學困生學習自信心
對于學困生來說,這種學習上的改變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改變。教師應積極建立學習動機與成績評價的聯動機制,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信心和積極的鼓勵,這無疑是學生不斷提高數學本科學習興趣的內在重要情感力量和動力。教師不僅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數學思維成績,還要時刻看到每個學生在數學思維實踐中的逐漸成長。同時要盡量避免每個學生性格的橫向比較,從學生縱向比較的角度關注每個學生性格個性在成長中的變化。此外,教師應及時抓住每一個好機會表揚和積極鼓勵所有學生,使所有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鼓勵所有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自由地發言和提問,并充分關注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細節上的進步。此外,教師應積極加強與學生家長的密切溝通,共同研究和探討如何為困難學生學習教育策略,形成家校交流與合作,促進學生在學校的健康成長。
五、結語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應在深入分析學生不同階段專業學習困難原因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幫助學生盡快擺脫傳統數學專業學習的心理束縛,使其盡快進入專業學習和生活的正常軌道,增加學生對數學專業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從而不斷鞏固他們在小學的數學專業知識基礎,為他們今后的數學學習生涯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
參考文獻
[1]魏域欣,康健麗.培養興趣,加強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J].科學咨詢, 2020, 000(014):180.
[2]章謙.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困生"的轉化策略[J].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9, 000(002):197-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