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臘梅
◆摘? 要:小學高年級學生接受經典文化熏陶浸染的良好載體就是文言文,若教師在教學時可將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激發出來,將其帶入古色古香的文言文世界,把其所蘊含的意味、哲理品讀出來,那么將極大的有利于學生今后對古典文學的學習。本文結合教師自身教學實踐,詳細探討了小學高年級文言文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文言文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與重要載體,文言文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文化瑰寶。學習優秀的文言文作品,有助于學生對其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汲取民族智慧,同時對民族優良傳統予以較好的繼承。不僅如此,文言文也是同古人對話的一座重要橋梁。因此,在小學高年級段的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的文言文教學。
一、重視課文導入
在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導入方式,但運用到實際中時就略顯單一。比如,談話法或與借助課文有關的問題進行導入這兩種方式,均是實際教學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方法,雖其花費的時間較少,但卻不能較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雖然導入與課文重點關系并不大,但一個好的導入卻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有非常大的影響。所以,教師應對導入引起高度重視,將每堂文言課的特點結合起來,借助多種導入方式,如成語導入、全班討論導入、講故事導入、名言警句導入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學習。
比如,在教學《學奕》一課時,我們可以采用名言導入的方式,說出《孟子》中的名言警句,借助回顧舊知讓學生對孟子有所了解,并把課文《學奕》自然引入,由于難度較小,且參與面廣,故學生表現出了非常高的參與積極性。所以在設計文言文導入時,一定要秉承學生感興趣且夠得著的原則,并與之生活相貼近,如此方可使之主動參與其中。
二、解讀文言文中的淵源文化
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可先解讀人物背景,表達方式和蘊含道理等方面,比如,在對《伯牙絕弦》一文進行教學時,講述的時知音難求的故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絕”一字,其表達了伯牙在鐘子期死后終生不再彈琴的決心,以便絕了自己對鐘子期的思念。在教學中,教師需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情景體驗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鐘子期”之間“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并讓學生結合“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想一想伯牙心里會想些什么,然后將其寫下來,以便于更好的解讀文言文中的淵源文化。另外,教師還可為學生講述《人琴俱亡》等類似故事。此處通過引用典故,簡單的介紹相關人物,不僅可使課堂中的枯燥感得到緩解,也可對 學生的課外知識予以很好的拓展,讓學生對古人的美好德行有更深入的了解。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此話讓我們知曉古人在讀書方面追求的是將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弄懂。同理,學生在閱讀古文時,也要把其內在的含義讀懂,并將自身生活聯系起來,同他人交流,對自己的品行予以規范。所以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不能一味的局限于教材內容與課堂,而是要把其轉化為自身的財富,而這也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所在。文言文中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要想感悟其真諦,就必須堅持不懈地學習。另外,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也可將古人廣博的胸懷和為國為民的胸襟講明白,并從其所表達的友情,愛國熱情,思鄉情中受益匪淺。
三、真正做到以讀代講
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如果單純的采取以講代讀的模式只會讓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受打擊,閱讀的靈性也會不斷降低。而以問帶讀則會讓文言文教學陷入單一的教學模式。鑒于此,教師就需不斷思考,如此方可使文言文教學的靈活性得到保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借以對其思維進行培養,把視野拓寬。與此同時,還應提供充足的閱讀時間給學生,并給予其相應的朗讀指導,使之能夠熟練閱讀全文。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學習文章內容,如此可加深其印象,把文章重點較好的掌握。最后要求學生反復吟誦,不僅要讀出節奏,還要把韻味讀出來,培養其語感。其實,文言文的朗讀必須做到三點,分別是放慢朗讀速度、停頓得當以及將不同句式的語氣讀出來。同樣以《學奕》一課為例,其中的“思援弓繳而射之”一句,正確停頓為“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需把反問的語氣讀出來;“舊:非然也”在語氣上一定要肯定。
四、全面優化教法
語文教師開展文言文教學的基本依托就是教學方法,但通過對現階段文言文教學方法的運用情況進行分析可知,教學方法運用單一固化的問題十分普遍,進而就讓學生對文言文學習未有較高的興趣,缺乏活力,最終使文言文教學的效能受到影響。對此,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把一些可帶動學生參與,對學生興趣能夠起到有效激發作用的教學方法引入,促進文言文教學效能與水準的進一步提升。比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教師可采取多媒體教學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首先,可借助微課視頻,把《兩小兒辯日》的動畫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呈現,要求其仔細觀看,對其學習興趣予以有效激發。其次,可利用思維導圖將學生在這一節課需要思考的問題展現出來,如文中的生字詞有哪些?其主要講述的內容是什么?孔子具有何種精神?等,引導學生把這些問題聯系起來展開討論,激發其探索熱情。最后,還可借助課堂互動全面講解上述的基本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理解這一節課的內容。
五、拓寬學習渠道
學習文言文不能僅局限于課內,而應立足于學習情況,向課堂外擴展。若學生可以在課堂外展開文言文閱讀,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則學習起來也會感到更加輕松。所以教師應根據語文課程教學標準中的具體內容,立足于課本內容對部分課外教學內容予以添加,進一步豐富課本內容,讓課內外信息內容能夠相互補充、結合,更好的服務課堂。同時借助互聯網,幫助學生建立文言文的學習習慣,利用對互聯網學習資源的充分整合,讓學生的學習形式更加豐富,并就他們對文言文的總體感知能力予以培養。
六、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在進行小學高年級的文言文教學時,應將學生的基礎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給充分考慮到,對其學習形式不斷豐富,借助靈活多變的文言文學習,讓學生獲得新奇愉快的感受,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