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瀟天
◆摘? 要:得天獨厚的巴山蜀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四川人民。四川人民勤勞樸實的勞動形象在四川民歌中得以充分體現,四川民歌是四川人民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四川民歌囊括著四川漢族民歌與四川少數民族民歌。本文以《槐花幾時開》為個例,探析四川漢族民歌的現狀。
◆關鍵詞:漢族民歌;槐花幾時開;現狀
四川盆地民族眾多,不同民族催生出不同特色的地方民歌。四川漢族人口占四川總人口的90%以上,分布于全省各地。四川漢族民歌在經濟民俗、社會生活民俗、信仰民俗、游藝民俗很多方面,保留著固有的巴蜀地方特色。《槐花幾時開》作為四川漢族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從某種程度上彰顯著四川漢族民歌的現狀。
一、《槐花幾時開》
《槐花幾時開》是四川宜賓地區的一首山歌,是四川漢族民歌的代表作之一。由喻祖榮通過回憶自己曾在一本名為《大學生素描》中的一段歌詞,結合《神歌》的曲調,孕育而生出《槐花幾時開》這首作品。
(一)演唱特點
《槐花幾時開》是一首以愛情為基調的民歌,歌曲通過簡短的歌詞,將姑娘望郎的心情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演唱者在演唱時需要將自己想象成情竇初開的少女,站在山腳眺望山頂槐樹,期待情郎下一刻能夠映入眼簾,對于母親詢問、少女害羞、不敢表露心事,只能借由說是在觀望對面山上的槐樹,心念著槐花何時可以開放。
演唱四川民歌最具挑戰的是四川方言的咬字,四川話多以平舌為主,歌詞中的翹舌都應唱作平舌。如“高高山上喲”的“山”字,這里應發音作“san”;“一樹哦”的“樹”字,這里應發音作“su”。諸如此類的發音還有“手”發音作“sou”、“啥”發音作“sa”、“時”發音作“si”。如若使用普通話進行咬字,會丟失四川民歌獨特的方言氣息。此外,地方民歌獨特的生活氣息大多是借助語氣助詞來表達的。這首作品中,每句話結束都有語氣助詞,語氣助詞的加入使歌曲更具生活感,同時拉近演唱者與聽眾之間的心理距離。
《槐花幾時開》是一首山歌,音區跨度在d1-f2之間,適合女高音演唱。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跨度涵蓋了女高音的換聲區,因此歌唱者扎實的基本功在演唱時需要嚴格把控。在整首作品中,第一字是“高”字,位于f2,是演唱中的一個難點。演唱者不能為了咬字或為了達到音高而刻意張大嘴巴,這樣會導致咬字過大而不像“高”字,從而失掉了咬字的意義。演唱者在演唱時需要積極調整身體,使身體保持持續興奮狀態。尤其是遇到歌曲第一個字在高聲區的時候,咬字和調動身體就顯得尤為重要。當演唱到母女之間的對話時,需要演唱者及時轉換演唱心理,從滿心盼望的少女轉變為關心女兒的母親,“你在張望什么呢?”,歌唱的語氣中應充滿母愛的關切。該句結束后,又迅速回歸少女的狀態,面對母親突如其來的詢問,只能慌亂的說是關心槐花何時開放,以隱藏自己望郎歸來的真實想法。從平鋪直敘到一問一答,短短的十幾個字將少女懷春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演唱者在演唱時需要根據故事發展及時調整演唱狀態,以呈現出歌曲的含義。
(二)改編作品《槐花故事》
由郁鈞劍作曲改編,曾勇演唱的歌曲《槐花故事》,延用《槐花幾時開》歌詞,根據歌曲發展需要,將少女望槐的故事做出延展。歌詞表明,這株槐樹是哥哥當兵臨行前親手種下的,哥哥告訴幺妹想念時就到槐樹下面,鴻雁會捎著思戀的書信飛來。時間過去兩三年,小苗已悄然長大,哥哥在信中許諾,待到槐樹花開,就回來用花轎迎娶幺妹。于是妹妹日日眺望槐樹,盼樹長大盼它開花,盼郎歸來。《槐花故事》從男性視角出發,在兵哥哥的回憶中,重現了少女等郎時的情境。
改編部分節奏輕盈,輕快舒暢,給人以二人已終成眷屬的甜蜜感覺。這與《槐花幾時開》中,少女癡情等候卻不見情哥哥回來的基調不同。改編作品《槐花故事》不僅在歌詞篇幅上有所增加,在歌曲曲調、節奏與速度上也做了一定調整,為世人呈現出兩個不同心境的望槐等郎歸。
二、四川漢族民歌的現狀
1983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收集出版了《中國民間歌曲集成 四川卷(上下冊)》。這兩本集成冊不僅收錄了四川漢族民歌,還收錄了四川少數民族歌曲 ,很大程度上對四川民歌的保留做出了貢獻。
(一)存在問題
當前人們對四川漢族民歌的演唱及了解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缺乏的,經常聽到的依舊是那幾首代表作品。一是大多數人群對四川漢族民歌的印象是“擠、尖、卡”,從而不敢輕易嘗試;二是想要演唱好四川漢族民歌需要扎實的基本功作為基礎,很多學生要到高年級才能具備演唱地方民歌的能力;三是歌曲的傳播與傳唱力度較小,專業院校的學生對四川漢族民歌的學習多局限于書本,對于書本以外的歌曲少有耳聞且不愿嘗試;四是地方民歌傳唱人多已年過古稀甚至已故,當代學習者無法與傳唱人面對面學習。
(二)解決辦法
作為聲樂演唱者的我們,在面對地方民歌時需要端正對歌曲的態度,正確看待地方民歌。四川漢族民歌的演唱并不是“擠、尖、卡”的,同樣是需要在打開的腔體中,積極調動呼吸,再結合四川漢族咬字的發音特點進行演唱;教師和學生都要積極行動起來,多多學習和聆聽書本以外的四川漢族民歌,領略漢族民歌的魅力;地方政府與教育部門可根據條件,多次組織宣傳活動,以提高大眾四川漢族民歌的感知;由于地方民歌傳唱者多為老人,省、市音樂家協會可以集結專家,找到傳唱者,為演唱者錄制視頻,以留作保存。
極具方言化的音樂韻律傳遞著四川這方熱土豐富多彩的地域風情,使其多元化的本土氣息散發出濃郁芬芳。《槐花幾時開》是四川漢族民歌的經典代表作之一,改編歌曲《槐花故事》不僅保留了《槐花幾時開》的獨特風味,同時也為四川漢族民歌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地方民歌是民風民俗的完美結晶,不論是四川漢族民歌、四川少數民族作品,還是其他地區、其他民族的地方特色作品,都需要我們聲樂學習者去不斷探索與發掘,并用一生去仔細品味和堅定守護。
參考文獻
[1]施詠.花開望郎——宜賓神歌<槐花幾時開>及相關“草木母題”民歌研究.中國音樂學,2020年03期
[2]付琪.川南民歌<槐花幾時開>的藝術特征及演唱探究.名作欣賞,2020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