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摘?? 要: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記載于傳世經典,踐行于歷代英賢。優秀傳統文化超越時空,歷久彌新,與當今時代精神一脈相承。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弘揚者和建設者,使千百年來中國人民不懈追求的大同理想,正在變成越來越清晰的社會現實。當今時代,講好傳統文化,不只是吟唱詩文、訓詁經義,必須扣緊時代脈博,將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傳世經典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價值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相貫通,以當代實踐洗滌傳世經典之蒙塵,使其思想愈加光輝; 以經典所承載的不朽思想滋養當代之人民,使我們的精神有所歸依,讓文化自信更加堅定。
關鍵詞:傳統文化;文化傳承;文化價值;中學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1)18-0053-05
近代以來三甲子,中華傳統文化歷經盛衰極反,今天終于隨國家強盛而迎來復興。大至國家內政外交,小到民間衣食器物,強勁的中國風由華夏延及四海。近十多年來,各種國學班、讀經班如春苗勃發,尤其是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4年)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2017年)印發之后,各級學校更是積極響應,開展各種形式的傳統文化教學活動。然而,畢竟傳統文化教學已經淡出體制內教育近百年,當前復興面臨方向迷茫、內容蕪雜、人才匱乏三重困難,遭遇瓶頸。作者今千思一得,斗膽回應上述三難,愿方家執殳前驅,以解當下之急。
一、傳統文化傳承概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大地上五十六個民族共同創造、共同傳承、共同擁有的文化。縱觀歷史,若看主流,不得不承認其源追三皇,學宗孔子。慎修明德、仁政愛民的治國思想始見于堯舜時期,成于周公確立禮樂文明,經孔子傳述成為儒家治國思想的核心內容。雖經東周百家爭鳴,終于西漢獨尊儒術,此后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主流,直到百余年前的“新文化運動”。
歷史選擇了儒家,雖說有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力,本質上還是源于儒家在思想上秉承忠信仁恕等普遍價值;行為上以天下為己任先憂后樂,學術上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并且一代代培養了不同層次的卓越人才,參與到社會治理的各個層面,才能成為主流。與此主流并行,諸子百家,各族文化交相輝映,雖有思想論辯,總體上是彼此尊重、交匯共生的。
至晚清,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遭到質疑、拋棄,雖說有戰爭失利進而損害文化自信的大背景,本質上還是自身麻痹于長期領先的優越感,逐漸喪失了海納百川氣度和創新發展的活力,文化上的弊病已先于經濟、政治顯露出來并趨于衰落。
及至近代屢遭列強侵凌,國破民窮,危亡在即,愛國志士前仆后繼,尋求救國救民道路。“技不如人”說破滅于甲午戰敗,“制不如人”說破滅于洪憲復辟,于是歸罪于傳統文化,先砸“孔家店”,再請“德先生、賽先生”,甚至激進學者還要把漢字改造成字母文字。新文化運動中,西方各種思潮被介紹進來,再現百家爭鳴盛況,唯獨儒學遭棄,雖有矯枉過正之實,難免畏影辟跡之病。最終歷史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元素,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二、文化傳承的“文”與“質”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中國共產黨的創立者,都深受傳統文化濡染,其中不乏飽學之士。他們能夠認同共產主義,是因為早已心向“大同”;能立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因為自幼受到的教育就是“仁以為己任”“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堅持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源于歷史積淀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自強不息的品格;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堅貞不屈,因為有舍生取義的信念,有史書上、戲文里的無數楷模……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人雖不言文化傳承,卻實實在在地踐行著傳統文化的精神與價值。
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上至最高領導人下至普通干部,鞠躬盡瘁,與民同命,可謂大仁;外御強敵打贏立國之戰,無畏封鎖堅持獨立外交,堪為大勇;正視國情,抓住主要矛盾,統籌規劃,發展經濟、健全法治、保障民生、增進團結、鞏固國防、開拓外交,此是大智。
從民族文化發展進程看,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反思,當時仍在延續,矯枉過后仍未回中正。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形式上極力與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劃清界限的同時,傳統文化的精神和價值是割不斷的。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共產黨人,把這些寶貴的精神和價值,在黨的章程、綱領、決策中表述出來,并落實到行動中,帶領中國人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從這個角度講,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當之無愧!
春秋時期衛國大夫棘子成,與孔子的學生子貢的對話中,討論了“文”與“質”的關系。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文,其甲骨文字有多種不同字形,象正面站立的人形,突出胸前紋飾,本義就是交錯刻畫的紋飾,引申為文字、修飾、美化、外在表現等。質,楷化為質,本義是兩把斧子價值相當,由“價值相當”引申為抵押、質押,因有質押引申為“誠信”,又由信引申為“真實、本質”,再引申為“質樸”“未加修飾”,從而與“文”相對。棘子成之問,俗解為“一個人思想正直就可以了,語言、行為無所謂”。用到文化傳承的語境,質就是傳統文化的精神和價值。至于那些典籍文章,都屬于載體,是“文”,是否可以不重視呢?子貢以當時人們流行的服飾做比喻,意思就是內在思想和外表禮儀同樣不可分割,形式和內容不可分離,這叫“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引發社會暢議,相關解讀類節目也廣受歡迎。可惜的是,本來這些經典名句,作為中華兒女應是耳熟能詳,聽到后會心一笑,現在卻需要有專家解讀,更遑論自己能信手用典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作為教師,應做的是靜心讀書,結合生活讀原典,才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正道。
三、當代生活與傳統價值
那么,兩千多年以前形成的經典,與今天的生活如何聯系在一起?就在今年3月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的首場會議上,中方代表回應美方致詞嚴重、無理攻擊指責的話迅速登上熱搜榜首,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發言中強調:“中方過去、現在、將來都絕不會接受美國的無端指責,同時我們要求美方徹底放棄干涉中國內政的霸道行徑。美國的這個老毛病要改一改了!”這些話令國人振奮,也令許多國外網友羨慕。此場景,可謂“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當代注解,教師講《論語》“何如斯可謂之士矣”,使用這個案例最為恰當。
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語言凝煉,思想豐富,經過百代篩選,流傳至今,其精神和價值是超越時空的。我們延續文化血脈,傳承民族精神,離不開歷代中國人共讀的經典。兩千多年前形成的經典,是依附于當時的生活講道理,但是,今天的社會生活與古代社會大不相同,雖然其道理并無二致,只是今天如不能結合當代生活學習,必不能彰顯傳統文化經典的強大生命力,不便于大眾借鑒先賢智慧持志修身,提升當下生活品質。
四、講好傳統文化
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繞不開傳世經典。復興中華文化,必須使這些傳世經典走出藏室,回歸生活。為此,就要講好傳統文化,把傳世經典普及到大眾。然而,傳統文化經典的教學,已經淡出體制教育百余年,回歸生活,談何容易!二十年前,王財貴教授在北師大的一場演講,極大推動了國內的傳統文化傳承,此后民間各種實踐蓬勃開展,從“小朋友,跟我念”到復興吟誦,至今體制內學校也積極參與進來,但綜觀全局,要講好傳統文化,尚需探索。此處略談愚見,求方家雅正。
(一)訓詁考據,研讀原典務求確義
當前大眾閱讀傳統文化經典,絕大多數人不能直接閱讀文言文,需要借助現代注解、翻譯。這些注解為求簡潔,往往于古注中擇一家之言,讀者借此難見全貌,且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譯注類典籍讀過不少,仍難入門,對原典更加望而卻步。也有不求甚解者,以今度古,想當然地妄自解讀經典,貽笑大方。
古代私塾教學,經學為首,不只是因為科舉考試,更是因為這是修身治學的根本,且有完善的教學方法與之相應。概括說就是逐字拆講,以經解經,每個字、每句話都不放過,所以三五年私塾學習,就能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文言文閱讀和生活運用都沒有太多問題。今天在語文課內文言文和古詩詞的教學,按字數算也不少,但因內容分散、教法不同,所以高中畢業后,即使學習了六年文言文,也很少有學生能夠自由閱讀文言文。
傳承傳統文化,需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完整、準確地理解經典,不可以今度古、斷章取義,也不能人云亦云,必須親讀原典,深究古義。如能以《三字經》中次第循序漸進,讀完四書(最好是朱子《四書集注》,注解雖不是完全準確,卻是不可逾越的津梁),便可借助工具書閱讀文言文。這些是否回歸體制內教育暫且別論,總結了一千年、驗證了八百的年的讀書次第,現代恐難超越。
讀文言文,難在訓詁。古代經典中常有同音假借(是古代同音,不是現代普通話同音)、形近訛傳,要用訓詁的方法才能知本義。這自古就是大難題,例如《詩經·秦風·終南》首章“終南何有,有條有梅”中的“條”《毛詩》訓為“槄”,即是類似楸的一種樹——對此無異議。 而次章首句“終南何有,有紀有堂”自《毛詩》將“紀”訓為“基”,認為“堂”指“畢道平如堂也”,后世近兩千年也繞不出來,直到清朝訓詁、考據之學大興,王引之依“因聲求義”的思路,才給出圓滿的解釋,他在《經義述聞弟五·毛詩上》說:“紀,讀為杞。堂讀為棠。條、梅、杞、棠,皆木名也。紀、堂,假借字耳。考《白帖》終南山類引《詩》正作‘有杞有棠。”
越是上古,用字、句法與現代差異越大,字之通假、物之異名、器之流變、事之損益,無訓詁考據的功夫就難解經義。這些常識,需要由淺入深,逐漸積累,所以說“孝經通,四書熟,儒六經,始可讀”。
(二)因世觀變,縱覽流派勿迷初心
文化的變遷必然會留下時代的印跡。虞夏重德,殷商敬天,周興禮樂。春秋之后王室衰微,文化下移,才有百家爭鳴。秦以法強,漢以孝治。漢初儒家始尊,得以進入權力中樞。六朝動蕩,玄學、佛學盛行。隋唐開創科舉,儒家得以“獨尊”;宋朝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儒家地位達到巔峰,理學繁盛,心學初萌。此后,權力漸趨集中,清初“文字獄”使人人自危,只能潛心訓詁考據,以至清末在列強侵凌之下喪失自信。西學東漸,使中華傳統文化再現博大、包容的特性,實現了自我革新。此后,經抗戰勝利、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全面小康,中華民族在復興之路上健步前行,文化自信越來越堅定。
縱觀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可見每個時代的文化都有其特點,但總體上講其取舍揚棄一直以經世治用為宗旨,用今天的話就是“清談誤國,實干興邦”。儒家自孔子創立,就是針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局面提出的治國平天下之正道。孔子、孟子皆不得其時,但都不屈志以求功名富貴,而是“仁以為己任”,“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一生不得其志仍“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以尊為圣人。后世諸賢,儀刑孔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或舍生取義,或殺身成仁,無怨無悔。抓住這一初心,再觀歷代名賢嘉言,則能見其心,知其時。想想“鐵肩擔道義”的第一代共產黨人,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黨員,但百年后的今天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黨,能夠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引領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革命前赴后繼的先烈們,誰曾計算過成功概率?他們不也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嗎?所以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恰如其分!
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所處的時代,傳統文化余溫尚在,“君子喻于義”可以是普遍的價值認同,他們可以篤信共產主義,為之奮斗終生。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曾反思說,我們最大的失誤在教育,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不夠。在改革初期,以效率優先,時間就是金錢,“共同富裕”在民眾層面被曲解,不談古代圣賢,羞言當代英雄,君子、小人都去逐利,西方“和平演變”之毒就會乘虛而入。進入新世紀,我們極力糾偏,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大力倡導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取得一定收效,去年新冠疫情和脫貧攻堅中,青年人的表現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但也應看到縱欲逐利、貪利害義之風的社會影響依然存在。作為一名教師,每見破獲的電詐案、傳銷案中年輕的嫌疑人,每遇學生問及“入團有什么好處”,總是感覺到思想教育任重道遠,文化傳承使命艱巨,忍不住地想,怎樣將傳統文化與當下生活相聯系,回應當下的社會問題。
(三)關注當下,融通古今尋繹至理
“以史為鑒”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今社會雖繁簡懸殊,事理人情都違道非遠。往事可鑒,并非刻舟求劍,而是從過往經典中感悟至理,幫助我們認識和解決當下的問題,回應當代人的精神訴求。
當前,我國法治越來越完善,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是治安最好的國家之一。可是,一些無原則、無底線的現象,也仍然令人深感苦惱……精致的利己主義泛濫,如水之就下無孔不入,貪利害義,敗壞世風。傳統文化若不能回應當下尖銳問題,啟發解決之道,就會成為玻璃展柜里的古玩——再精美也終有被拋棄的一天。
“中人之情也,有余則侈,不足則儉,無禁則淫,無度則逸,從欲則敗”,孔子概括了人之常情。“凡夫之為奸邪竊盜,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無度,無度則小者偷盜,大者侈靡,各不知節”,這勾畫出普通人違法縱欲的心路歷程。孔子說,“圣人之設防,貴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為至治也”,即仁君立法,是為導民向善,使“民知所止”,遠離犯罪刑罰,而不是掘坑等人往里掉。孔子主張從源頭上預防違法犯罪,“刑罰之所以生,各有源焉。不豫塞其源,而輒繩之以刑,是謂為民設阱而陷之。”通過明確禮儀制度、整飭教化,使民“知節”“有度”,從而有效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雖有五刑而不必用。
當前種種“無原則、無底線”的社會現象如水泛濫,必須法治建設、道德建設兩手抓,既要修好社會生活中的導流渠,也要筑牢人們內心的防洪堤。而且,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有本末先后:“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參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焉導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于是乎用刑矣。”
以此思想,再觀嚴抓“四風”、高壓反腐,凈化網絡、褒揚和保護英雄模范、積極報道改革和建設的各方面成就,就能理解這些都包含教化因素,都在引導社會風氣。近一年多以來,我們在國際反華勢力的打壓之下,全國人民愛國熱情空前高漲,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成功應對挑戰,成就卓著。融通古今,面對當下,我們就更有信心、有智慧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四)回歸生活,雙向滋養活態傳承
從整體而言,我們苦于“生存焦慮”百余年,剛剛擺脫了絕對貧困,幾乎遺忘了雅致生活的能力。古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是雅致,雅致生活是文化的溢出,在古代社會里,比比皆是,常常表現于詩酒琴棋、花鳥香茶,也可以是陶潛采菊、羲之換鵝、太白醉酒、東坡燉肉……今天我們雖然擺脫了民族危亡,擺脫了絕對貧困,但生存焦慮一直困擾著我們。我們被生存焦慮驅趕著奔向美好前程,不僅在兢兢業業的過程中放棄了休閑,也要求學生開足馬力,因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更不能輸在終點線上。當今時代雖不乏才藝技能,卻再難有雅致的生活,因為生活太豐富了,難有閑情。
重拾雅致生活,需用文化潤澤人心,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是一個選項。但傳統文化的傳承必須回歸生活,研討經典,更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和價值觀融入到飲食起居、應對交際中,實現活態傳承。這不是讓人們逃離都市,回歸田園生活,而是主張清凈內心,遠離功利,革除貪欲,關注生命真實需要,努力使自己“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從而讓中華優秀文化滲透到自己的血脈里。當能夠用傳統文化滋養生活,生活也就能夠滋養傳統文化,讓優秀傳統文化由此蓬勃發展。
五、結語
總而言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復興,必須正視百年斷層,扣緊時代脈搏,以傳世經典為載體,以經世治用為追求,關注當下,回歸生活。《孝經》筑基,《四書》入門,研讀原典,據德游藝,融會古今,兼采眾長,在繼承中創生,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此,方向、內容已經廓清,至于人才,還應正視百年斷層,在傳承中培養,各方團結合作共享資源,稍可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