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燕芳 梁彥慶 于夢靜

摘? 要:研學旅行作為一種綜合實踐活動,立足于具體情境,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載體,但目前,城鄉中學研學旅行在頂層設計、團隊結構、基地資源以及活動開展等方面不盡相同,不利于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在剖析城鄉中學研學旅行差異的基礎上,嘗試提出提高城鄉中學研學旅行實施質量的路徑與方法,為促進城鄉中學研學旅行的均衡發展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關鍵詞:均衡發展;城鄉差異;研學旅行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1)18-0061-04
2016年1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強調研學旅行需納入中小學日常教育計劃。據此,各地中小學依托自身和社會力量積極展開各學科研學旅行實踐活動,但由于教學資源分配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等原因,城鄉學校的研學旅行開展情況也有所差別,城市中學開展研學旅行的機會遠遠大于偏遠的農村中學。在此背景下,通過構建城鄉學校研學旅行共同體等一系列措施,改善當前城鄉學校教育質量存在較大差距的現狀,有助于加速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使每個學生均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通過剖析城鄉中學研學旅行在頂層設計、團隊結構、基地資源以及活動開展等方面的差異,結合均衡發展理論,提出提高城鄉中學研學旅行實施質量的路徑與方法,為促進城鄉中學研學旅行的均衡發展提供依據和參考。
一、城鄉中學研學旅行對比分析
2019年教育部發展研究中心《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國內學校研學旅行平均參與率為37.6%,呈現出名校參與多、城市學校參與數量明顯多于農村等特點。
(一)研學頂層設計差異
研學頂層設計即教育行政部門是否給予相應支持以發動學校積極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各學校領導小組是否積極制定相關協議、預案等有效開展研學活動。城市學生愛好廣泛,對于研學旅行此種新興教育模式興趣濃厚,成為相關領導部門積極開展地理研學旅行活動的重要條件之一;農村學生離農愿望強烈,同時面臨考試升學的強大壓力,學校相關部門主要以提高學生成績作為教學主要目標而無暇顧及研學旅行。由此可以看出,城鄉學校研學頂層設計差異明顯。
(二)研學團隊結構差異
在當前研學市場快速發展、人才需求迫切的背景下,研學團隊迅猛發展。城市學校能夠積極尋求本地企業等其他合作方用以負責研學活動的路程、飲食、住宿等,使團隊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研學團隊隊伍實現擴充、團隊結構不斷優化,同時城市學生家長的思想觀念更新快,積極配合學校的意愿亦更強。農村學校由于地域的限制性,得到研學合作方提供支持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同時學生家長對于研學旅行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充分,加之經濟條件的限制和潛在的安全問題,愿意積極配合學校的意愿不高。由此導致的城鄉研學團隊結構差異明顯。
(三)研學基地資源差異
城市研學旅行基地可以選擇的類型多樣,主要包括公園、景區、博物館、科技館、科研機構、高校等場所,而農村研學旅行基地則可以發揮農業科普和自然教育的優勢,主要類型集中在自然風景、農業區域、人文風情等方面。但由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和落后,因而缺少開展研學旅行所需環境條件的支持。從研學資源開發效率上來看,城市本身可供選擇的研學基地較多,加之研學頂層設計支持,研學資源的開發效率高于農村。目前,城鄉之間研學基地選擇受限,難以實現研學資源共享,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研學活動開展差異
受上述研學頂層設計、團隊結構、基地資源等方面的影響,城鄉中學研學活動開展狀況存在差異。以2019年華南師大附中汕尾學?!澳愫?,寧夏”研學夏令營活動為例,該研學主題為“遠赴西北神奇寧夏,感受異域地理人文”;研學內容涉及寧夏博物館、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沙坡頭”、西夏博物館、沙湖自然保護區及寧夏濕地博物館、巖畫博物館、水洞溝、水洞溝明長城遺址等行程及當地民俗風情、飲食特色體驗等;涵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觀等目標的實現,內容豐富且成效顯著。而位于鄉村的多數學校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情況不容樂觀,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八一中學為例,根據調研訪談結果發現,此學校并未開展過研學旅行活動,這與當地頂層設計不重視及團隊人才、基地資源缺乏等因素密切相關。
二、均衡發展視域下城鄉中學研學旅行共同體的現實意義
隨著辦學條件等外界環境的日益優化,當前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正在實現質的轉變,即從資源平均配置逐漸向辦學質量提升的方向轉移,其中構建“城鄉學校教育共同體”成為實現質量提升的有效途徑之一,由此全國各地中小學相關實踐研究積極展開。例如,石家莊市第四十中學教育集團于2020年舉行“城鄉學校教育共同體”啟動儀式暨第一屆共同體活動。在石家莊市教科所的帶領下,與來自河北省部分縣區的10所友好學校簽訂協議,本著“優勢互補,互相協作,共同提高”的原則,共同探索;初步形成了合作形式深層化、合作模式多元化的交流機制,即通過建立校際學習共同體、打造教師發展共同體、成立科研探究共同體、構建學生學習共同體、推進“互聯網+”教育共同體,實現城鄉學校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這種校際結對的教育共同體,從構建“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目標出發,將城鄉教育幫扶從松散狀態發展為共建共享的緊密型形式,對更好地發揮優質學校的引領、示范、輻射作用以及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惠面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目前,構建城鄉學校教育共同體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已在多地取得良好效果,而研學旅行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也急需研發城鄉學校教育共同體理念下的研學模式,以加強城鄉間研學資源共同開發、豐富研學旅行開展形式、提高活動質量和效率。于研學主體而言,此種研學模式將城鄉師生聯結起來共同實踐,能有效拓寬其合作意識與途徑。城鄉教師在研學地點可通過合作教學來進行研討交流、互相引領、相互補充,在研學實踐中可通過不斷增加相關經驗,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而在推進城鄉學校開展深度合作的同時,還能不斷促進其專業的發展。城鄉學生則通過團隊合作、深入探究、制作項目產品、共享實踐工具,在雙向互動和交往中進行知識的碰撞與交流,從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總而言之,構建城鄉中學研學旅行共同體,不僅能夠實現在教育理念、課程改革、教學資源等方面的共建共享;還可直接地將受惠面作用于學生,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步成長、在互相交流中不斷進步,從而推動城鄉教育的良性互動、優勢互補,對加速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具有積極意義。
三、構建城鄉中學研學旅行共同體
共同體強調打破城鄉教育資源界限并對其進行整合,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加強城鄉間教育資源的共同開發,推動實現城鄉教育的良性互動、優勢互補,以解決農村研學旅行啟動難的根本問題。共同體的構建以開創交流平臺為開端,以篩選研學資源、師生共設研學方案為過渡,在研學提升實踐、共享研學成果的過程中促進其優勢互補、均衡發展。具體流程設計如圖所示。
首先,以開創交流平臺為開端。學??山M織城鄉師生搭建較為大眾化的QQ、微信、釘釘、美篇等線上“研學坊”交流平臺,并通過建立嚴格的制度規范進行引領,最大程度地發揮合作的實效性,組織師生合理利用平臺。例如,研學方案的分享、交流、修訂,學生間的對話、角色及分工,為研學旅行的共同開展做好心理鋪墊和有力保障。
其次,以篩選研學資源、師生共設研學方案為過渡。共同開展研學旅行前,由城鄉師生依據主題先對本區域的研學資源進行系統梳理,在充分研究本地環境和進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正確有效地篩選出較為典型且具備區域特色的研學資源并依據研學資源進行方案設計。其中教師負責設計研學目標及方案的總體框架,學生則負責了解信息、收集資料,進一步熟悉本地資源并依據所學知識初步設計研學方案及路線;設計結束后由師生共同探討修改,進一步整合修訂,為后續共同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做好準備。
再次,在研學提升實踐、共享研學成果的過程中促進其優勢互補、均衡發展。研學過程要充分發揮當地師生的作用,采取城鄉師生小組合作的方式,組內角色依據研學地點的變化采取輪流制。由當地師生充當講解員和引領員,遇到問題先詢問小組內的當地學生,組內、組間進行交流探討,無法解決時共同尋求教師幫助。研學結束后城鄉師生可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成果交流與共享,如開展研學知識競賽、撰寫研學論文、舉辦攝影展等,發揮城鄉學生合作力量,加強思想的碰撞、融合。最終,依據研學過程中的知識體驗進行方案最終修訂并將其開發成校本課程,從而加深城鄉師生研學成果的共享。
最后,需注重教師個人綜合素質提升。在構建城鄉中學研學旅行共同體的過程中,應制定城鄉學校教師定期雙向流動制度,即定期選派城市的優秀教師到農村掛職鍛煉,在充分了解服務當地自然、人文環境的基礎上與農村學校領導及學科教師共同研討符合當地學生學情的研學旅行實施方案,加速農村學校研學旅行課程化的實施;農村教師分批到城市學校實際學習,切實參與城市學校研學旅行實施的各個環節,包括前期準備、實施過程、后期評價,在實踐過程中豐富對研學旅行的具體認知,提高農村學校教師的整體素質,有效實現合作共贏。
四、結語
目前,國內對于中學研學旅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本身的開發策略、標準體系構建、研究進展、問題及策略。但針對城鄉教育共同體理念下的中學研學模式的相關研究較少,未能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部分學者分析了構建城鄉學校教育共同體,對于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的積極意義,但并未與研學旅行相結合。筆者在研究河北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20年度 “基于城鄉教育共同體理念的地理研學模式研究”(編號:JJZX2020Y09)課題中嘗試將城鄉學校教育共同體與研學旅行相結合創作了本文。今后,在城鄉中學研學旅行過程中如何切實發揮教育共同體的實際功能,仍需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深入探索。
參考文獻:
[1]馮志旭.地理學科研學向跨學科主題的綜合研學轉變[J].地理教學,2020,(19):61~64.
[2]張建梁.統籌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打造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8,(03):14~15.
[3]鄭鑾娟.基于空間理論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研究——以潮州市為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1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