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玉
摘 要:少數民族的文化和習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少數民族人民勞動和智慧的體現。傳承和創新傳統技藝,是延續中華民族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廣西壯族繡球為例,對繡球的文化背景、設計與加工、社會功能,以及繡球文化傳承和發揚、發展與創新進行研究,為中職學校在傳統技藝上的傳承和創新提供教學思路。
關鍵詞:少數民族 ? ?中職學校 ? ?傳統技藝 ? ?繡球
課 ? 題:本文為基金項目2019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題“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中中職學校手工技藝教學與鄉村傳統技藝傳承發展的研究”(項目編號GXZZJG2019B130)的研究成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因此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職學校是培養技能人才的重要陣地,不僅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任,還應承擔弘揚傳統文化的義務。在中職學校,教師要引導學生進一步增強使命感,積極尋求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有效地傳承和創新傳統技藝,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從而培養高素質的現代匠人。
一、繡球的文化背景
繡球是壯族的民間藝術,是壯族傳統文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體現了壯族人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它不僅以手工藝品的物質形式呈現于人,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其內涵與壯族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
二、繡球的設計與加工
廣西南部和北部地區的繡球制作存在一些差異。但總體而言,繡球的制作主要有以下流程:貼布殼—貼綢布—剪花瓣形—繪制圖案紋樣—刺繡圖案—制作球瓣—塞豆粟—縫合—綴彩珠和流蘇—穿球帶—塞入棉籽或豆粟—縫上繡好的花瓣做球面—過邊。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縫合繡球的時候要耐心細致,否則縫合出來的繡球不夠圓與立體,會缺乏美感。
三、繡球的社會功能
(一)求愛
壯族人民用拋繡球的形式來求愛,將繡球作為壯族男女之間愛情和婚姻的見證物。
(二)祈福納彩
受長期以來的民風民俗影響,壯族人民用繡球進行祈福納彩,滿足精神需求。
(三)維持社會穩定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拋繡球活動拉近了壯族人民之間的距離,增進了壯族人民之間的感情,對維持地方社會穩定起到重要作用。
(四)審美裝飾
民間工藝創作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功能是滿足人們對生存和生活的自然需求,繡球是壯族人民對美的一種追求。
四、繡球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一)在中職服裝設計類專業中培養學生傳承傳統技藝
傳統技藝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文化的弘揚不僅要注重工匠精神,更要深入挖掘傳統技藝,將教學重點從理論教學轉變為實踐教學,提高中職教育中傳統技藝的專業教育水平。在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從傳統技藝中習得傳統手工藝品的精髓,并將傳統技藝發揚光大。簡而言之,繡球文化教育應立足于中職服裝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肩負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的責任,促進傳統風格與現代審美的融合,借助現代服裝設計理念,讓傳統技藝煥發生機,把服裝文化的發展和傳統技藝的傳承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二)讓拋繡球成為一種體育運動
拋繡球是一種對參與者速度和力量要求很高的體育運動。比如高桿拋繡球雙人比賽的比賽時間為5分鐘,在規定時間內拋接繡球數量多者獲勝,這就要求參與者具有良好的心肺功能、耐力、速度、協調性與判斷力。在參賽過程中,參與者需要連續做奔跑、跳躍、下蹲、踢、擲、撿起等一系列動作,調動身體的所有關節、肌肉等,提高身體協調性。
(三)通過拋繡球運動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拋繡球是一項需要團隊合作的運動,特別考驗團隊協作精神。比如籃筐拋繡球比賽要求參賽隊員精心配合,準確地將繡球投入15米高的籃筐中,這就需要參賽隊員保持鎮定和專注。
(四)通過拋繡球運動實現娛樂功能
長期以來,拋繡球一直都具備娛樂身心、情感養成的功能。在現代生活中,拋繡球更多以比賽和表演等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從拋繡球招親到拋繡球表演,這一系列的民族特色技藝往往能吸引很多愛好者和欣賞者參與和觀看。在拋繡球運動中,伴隨著壯族優美的民歌,繡球拋出時留下優美的弧線,傳遞著美好的祝福。
五、繡球文化的發展與創新
(一)加大宣傳力度,培養學生興趣
教師要鼓勵學生代表中職學校參加民俗比賽,中職學校要加大對參賽人員的宣傳力度,對在比賽中獲獎的學生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通過多層次、全方位的宣傳,使獲獎學生更加堅定信心投入傳統技藝的發展與創新中,同時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
(二)舉辦運動會,開展親子運動
利用壯族傳統的農歷三月初三的活動,中職學校舉辦以壯族文化為背景的主題運動會,邀請學生及家長共同參加。主題運動會可以開展“籃筐拋繡球”等游戲項目比賽,學生和家長共同參加。
六、小結
傳統技藝的傳承和創新應立足于現代人的文化追求和現代生活方式,使其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中職學校要發掘傳統技藝的文化內涵,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在形式和內容上的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黃進麗.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以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9(17).
[2]蔡曉樂.談少數民族手工工藝在中職學校課程教學中的傳承研究[J].藝術家,2019(6).
[3]樊道智,萬輔彬.少數民族地區傳統工藝振興的困境與出路——以壯錦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
(作者單位: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