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西
摘? ?要: 服務是秘書的基本職能。將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融合,既是該專業人才培養的客觀需要,又是檢驗秘書學專業人才是否適應社會需求的重要手段。對與服務社會融合的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路徑和方法進行研討,不僅有助于總結學校與社會合作培養秘書人才的經驗,還對強化學校與社會的聯系,提高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大有裨益。
關鍵詞: 秘書學? ?人才培養? ?服務社會
一、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融合的必要性
1.服務社會,是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定位。
秘書學專業是近三十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而在高等院校普遍開設的一個新專業。該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盡管各個高校有不同的表述形式,但從本質看,核心內容仍然是: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深厚的人文素養,扎實的秘書學專業理論和知識,掌握秘書工作規律與必備技能,擅長溝通協調,能熟練使用各種現代辦公設備和技術平臺,能獨立承擔與辦文、辦會、資料收集、新聞宣傳、行政管理、檔案管理、決策咨詢等相關工作,能勝任各級各類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團體秘書工作的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這種人才培養定位,一方面是基于社會形勢與環境不斷發展,服務行業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和引擎的趨勢愈加明顯,各行業對“應用型”“技能型”高級秘書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這個事實。另一方面是因為“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從來都不能依靠學校“關門”辦學完成,學校必須根據社會需要,對學生“因用而教”,讓學生“為用而學”。這個“用”的具體內涵,并不由教學單位本身的認知決定,而是由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決定。為此,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需要調整方向,并借助和整合社會力量和資源助力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高校只有打破原有的人才培養壁壘,通過與社會力量開展合作,盡可能多地吸收社會資源加入人才培養陣線,走學校——社會合作雙贏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讓服務社會的人才培養獲得堅實可靠的現實支撐。
2.與服務社會融合,可以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助力人才培養目標實現。
首先,服務社會是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要想服務社會,充分了解社會對人才素質、能力等各方面的訴求,是專業人才培養必須解決的先行問題。只有了解社會對秘書人才素質、能力等方面的訴求,才能根據社會需要對學生進行專門化的教育與能力訓練,才能讓學生所學與社會各行業對秘書人才能力的要求相契合。只有這樣,秘書學專業學生畢業離校后,才能以最快速度融入社會,用自己的能力服務社會,真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其次,從秘書學專業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目標看,要想讓學生真正具備“真材實料”,就要讓人才培養走出校門,利用相應的社會力量和資源培養學生的素質、能力,這是一種科學且必然的選擇。一方面是因為學校可以給學生提供的實踐訓練平臺相對有限,而且學校提供的模擬訓練平臺與社會提供的實戰平臺不可同日而語。另一方面因為學生只有在實踐一線親自參與具體的工作,才能發現自己的知識、能力與實際工作需要之間的差距,通過相關學習和鍛煉,縮小這些差距,真正成為適應社會崗位需要的專門人才。
當前我國高校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普遍情況是:起步晚,相較于老牌專業,對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的研究和探索仍處于起步階段,人才培養思路和理念大量參照和借鑒相關學科專業,如參照和借鑒漢語言文學和管理學等學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將漢語言文學與管理學課程進行綜合對接,將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思路與能力定位統合成漢語言文學與管理學二者之和,教學活動主要依賴校內資源承擔等。由于對利用社會資源參與專業人才培養缺乏認識或重視不夠,抑或沒有經驗,導致一方面專業人才培養因一味依賴學校資源而使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要么純粹“模擬”,要么有名無實。另一方面校外一些相關單位既有資源,又有強烈的服務需求卻因找不到合作單位而使資源得不到很好的挖掘和利用,自己又因力量有限經常處于疲于奔命的尷尬境地。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在我國城鄉各級各類機關,尤其是縣鄉一級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隨著機構精簡、職能轉變等改革逐步進入深水區,機關服務意識進一步增強,基層工作內容越來越細,事務多、任務重、人手短缺的情況越來越明顯。這種“基層實情”客觀上為秘書學專業走出校門,“利用社會資源辦學,在服務社會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但這項工作在過去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認真的梳理,以致在當今開辦秘書學專業的各高校中沒能找到很成功的可以借鑒的經驗。為此,加強研究與探索,總結出一套與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相符合的專業辦學與服務社會融合的新機制不僅對專業發展有理論和現實意義,還對高校人才培養如何與社會對接,利用學校、社會資源優勢開展合作,實現學校—社會雙贏具有示范意義。
二、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融合的路徑與方法
1.明確目標與工作重點。
由于秘書學專業是為各行業培養提供服務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因此學校要打通與社會相關行業融合的渠道,通過“如何融合”“共贏發展”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實驗,找到專業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有機融合的有效方法與途徑。落實在具體行動上,表現為在學校與社會資源的優勢互補中尋找雙方合作的契合點,為學生素質、能力培養找到學習訓練的具體平臺,為需要服務的相關單位和部門提供人力資源幫助,最終構建“利用社會資源協助培養秘書學專業人才,利用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合作雙贏的合作辦學新機制。
2.抓實細節工作。
要想使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融合的合作雙贏的人才培養機制落到實處,需要抓實抓牢許多細節性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落實好具體的合作辦學單位。經過認真縝密的調查和研究,在全面綜合分析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和合作單位工作需要的前提下,物色一批有服務需求、有一定支持專業人才培養條件,又樂意為專業人才提供幫助的黨政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尤其是學校所在地條件比較好、距離比較近的相關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為合作對象,通過深入的協商溝通,達成共識,以簽署合作協議的形式確立互利雙贏合作模式,并根據秘書學專業在校生的人數及年級分布情況、課程實踐需要、能力培養的層級與要求等確定合作單位數量,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到相關合作單位提供的平臺接受訓練,并在特定崗位得到專業化訓練和指導。為此,合作單位的數量必須足夠,所提供的訓練崗位與參與實訓的學生人數要相互匹配。合作不能停留在口頭承諾或松散形式上,要簽訂具有保障性的合作協議,明確合作雙方的權力與義務,并形成長效機制。要完成這項工作,任務相當艱巨,需要從細節出發,一步步推進,調研、選擇、協商、達成共識、簽訂協議,一個都不能少。
第二,明確雙方合作的具體內容。秘書能力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最為社會及用人單位看重的就是秘書職業能力中“辦文、辦會、辦事”等方面,所以,雙方合作理應以此為前提,經過協商,明確合作單位為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學生在各級各類機關學習、訓練“辦文、辦會、辦事”的平臺,并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人員給予相應的指導、監督,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提高相關的能力和水平;學生根據合作單位的工作需要,為所在實習單位提供“辦文、辦會、辦事”及其他相關服務,這些內容需要在溝通之后由雙方協商確定,并作為合作具體條款寫入合作協議書,確保合作有內涵、有渠道,是“真合”“真作”。
第三,探討并建立切實可行的長效合作機制。根據學校的教學安排和合作單位工作的具體需要,討論并確定雙方合作的時間節點、合作的層次、合作的方式等,明確雙方在合作中的權責、義務,最終固定下來,作為合作雙方履職盡責的條款和內容,并對雙方進行約束和規范。
做好以上工作的意義在于,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由于“服務型”的特質,不可能脫離社會實際“閉門造車”,只能根據社會需要,有針對性地對人才加以雕琢,滿足社會需求的最好辦法,就是將人才投放于社會大環境中加以培養。這種人才培養機制以社會需求為指引,以人才的實踐能力為抓手,在考慮專業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與社會合作的可能性的前提下,將秘書學實踐教學活動由校內延伸到校外,讓校外相關單位和部門承擔學校教學及人才培養的部分職能,利用社會力量協助完成專業人才培養任務。這種合作因有合作的前提和基礎,只要合作雙方協商一致,完全能夠建立起一種學校與社會雙贏互利的新型人才培養關系。這種關系一旦建立,不僅解決了以往秘書學專業學生因校內資源有限而導致能力訓練落實不到位的難題,還為學生在專業對口崗位上得到系統鍛煉爭取到了機會,利用自己的專長為社會提供必要的服務。這種機制的建立,無論對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擺脫傳統的“紙上談兵”人才培養模式的羈絆,還是對秘書學專業實現“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意義都不言而喻。
三、具體實施步驟及最終目標
1.實施步驟。
與服務社會融合的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要圍繞三項工作開展,并逐步推進、落實到位。
第一,緊緊圍繞秘書學專業培養“技能型”“應用型”服務人才的目標,把秘書必備的“辦文、辦會、辦事”作為突破口,以縣鄉一級黨政機關及企事業單位為主要選擇對象,篩選出一批符合合作辦學條件的單位作為合作對象,并通過協議的方式落實下來,用以支撐與服務社會融合合作培養人才的構想,并為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互利雙贏合作局面的出現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根據合作協議和專業人才培養的方案要求,將學生分期分批安排到相關單位接受“辦文、辦會、辦事”等秘書實用技能鍛煉,接受合作單位指導老師的指導,并根據合作單位實際工作需要,讓學生分擔基層工作任務和壓力,在協議框架內為合作單位提供工作幫助,讓合作單位承擔專業人才培養實訓基地的功能,讓學生分擔機關工作人員的工作重擔。
第三,經過反復探索與實踐,最終總結出一套科學合理的與服務社會融合的全新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并作為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固定下來,成為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示范樣本。
2.最終目標。
對與服務社會融合的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策略進行探討,終極目標是找到最合理的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使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既先進科學又實用高效”,真正實現為社會輸送合格秘書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
由于人才培養是長線工程,因此要實現上述目標,需要有多方面的投入,并確保每一個環節都能落實到位,比如在時間投入上,最短需要兩到三年時間,而且必須抓緊。因為按常規工作效率計,完成調研和合作辦學對象的選定與落實工作,至少要用一年左右的時間;與合作單位協商合作形式,進行合作實踐與磨合,讓學生在合作單位學習辦文、辦會、辦事等秘書實用技能,同時為合作單位提供相應服務,在總結合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成功構建與服務社會融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至少要一年以上的時間;最后,對所有前期工作進行總結、整改、完善,形成內涵充實、特色鮮明、操作性強,能實現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融合的“雙贏”的人才培養模式,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不管怎樣,既然認定了這條人才培養路徑是科學、合理的,而且當今高校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又是必需的,那么在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就要拿出熱情與勇氣去探索,并承受各種壓力去努力落實,使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朝設定的軌道邁進。只有把這項工作做好了,辦好秘書學專業,為社會各行業培養“技能型”“應用型”的合格的秘書學專業人才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1]楊樹森.論我國高校秘書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秘書之友,2006(3).
[2]胡艷.關于高校文秘專業發展的幾點思考[J].現代交際,2015(6).
[3]張林杰,傅姍珊.高校秘書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文教資料,2015(11).
[4]姜平平.高職文秘專業人才培養困境及對策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6(16).
[5]張藝.高校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問題及對策[J].祖國,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