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霞 崔煥然
摘 ?要:課程,是校外教育內涵發展的關鍵抓手。以立德樹人為統領,圍繞核心素養,建設區域特色鮮明的校外優質課程,是北京市密云區青少年宮的重要課題。經過三年的研究,課題組從實踐視角梳理出校外優質課程建設的四條有效策略,總結歸納出了相關顯性研究成果,以期持續引導推進校外優質課程建設工作,為校外教育同行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校外;課程建設;核心素養
課程改革的價值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和完整的人格。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圍繞核心素養進行課程設計和整合,探索促進核心素養發展的學習、教學和評價模式已成為世界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共識。基于此,北京市密云區青少年宮堅持任務引領為導向的群體性科研規律,突出基層實踐性研究特色,不斷吸納青少年宮新入職教師和各課程實施基地校教師參與到具體課程建構實施的實踐研究工中,圍繞《以“核心素養”為目標指向的校外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以密云為例》這一課題,為時三年,開展了卓有實效的實踐研究工作。
一、研究背景
(一)堅持貫徹黨的立德樹人教育宗旨
各級各類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立德樹人思想把教育根本任務、教育培養目標、教育的政治性緊密結合起來,揭示了教育的本質,闡明了我國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和立德樹人的質的規定性,從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
(二)深入理解校外課程建設的核心要義
對于校外教育事業推進過程中的“課程建設”的重要意義,以及“課程建設”與“核心素養”之間的邏輯關系,課題組從三個維度進行思考:第一課程建設與青少年核心素養培育。2014年3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首次提出了構建“核心素養體系”這一新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方向。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發布。推進立德樹人工作,關鍵是要找準切入點,而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各類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核心作用。核心素養體系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成為下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重點。第二課程建設與校外教育內涵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校外教育由場館建設已經逐步邁入通過挖掘自身潛力、增強發展能力并形成發展機制以實現不斷提升育人功能和機構效益的內涵發展模式。這種發展符合事物由量的積累向質的轉化的發展規律,也是解決校外教育自身問題的有效途徑。課程,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核心,無疑也是校外教育內涵發展的關鍵抓手。第三校外課程建設與校外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是通過課程實現的,而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是在課程建設和實施中提高的,沒有自覺的課程建設,校外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就不可能得到增強。校外教育機構教師應當形成對課程建設重要性的普遍共識,提升自己的課程建設的專業能力。
綜上所述,從認識提升、內容架構、實施調整、跨學科研究直到專業引領的過程,正是新時期校外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經過程,而這一過程的切入、評價、整合,均基于校外課程建設的相關研究活動。
(三)牢牢把握優質項目建設研究契機
北京市校外教育“三個一”優質項目建設工作,是北京市教委貫徹落實《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不斷滿足廣大青少年對優質校外教育活動需求的一項重要改革工作。
此項工作的開展,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有利契機,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為校外課程建設提供了政策理論依據;第二,為校外課程建設建設與評價提供了相關標準;第三,為新型校外課程建設實踐者搭建了學習交流的平臺。
二、研究目的
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以立德樹人教育宗旨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為指導,探索新時期校外教育對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所具有積極意義;引導教師不斷探索“核心素養”的真正內涵,學習課程建構的相關理論;逐步建構適宜北京市密云區學生發展的校外課程體系;探索校外課程管理的途徑和方法,并在探索實踐過程中提升密云校外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促進其專業發展。
三、研究方法
理解“核心素養”內涵、挖掘校外教育功能、建構校外課程體系的過程是一個逐步探索、實踐的過程,在研究工作中,始終采用行動研究的方式,靈活運用文獻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問卷調研法、專家咨詢法、經驗總結法等具體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結果
(一)實踐結論
1.專家深度引領是校外優質課程建設的重要基石與保障。校外課程建設離不開專家引領,而且應該是深度引領。這種“深度”體現在目標體系建立、教材學材編撰、調研方法實施、思維導圖運用、主題教育活動開展等涉及等五大方面,即:理論指導、思路引領、設計把關、案例追蹤分析、品牌特色打造“五位一體”的專家引領模式,為課程建構提供了保障。
2.學習方式變革是素養培育為導向課程建設的真正內涵。校外課程建設的真正內涵體現在改變傳統校外教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上。
第一是力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的運用。通過問卷調研反饋,在三年的課程實踐學習中,體驗式、參與式、互動式為主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更注重形象模仿、游戲體驗、情境體驗,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行為習慣、個性發展、審美情趣等方面有所提升,加強了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自覺性;第二是持續關注基礎能力的提升。通過教師觀察與訪談,在課程學習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究能力、觀察能力等綜合能力都得到了發展;語言表達、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問題意識、動手實踐能力顯著增強。通過各類課程的實施,學生在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上具有較大幅度的提升,這些隱性成果,在學生的作品創編、研究性學習、感悟分享、展演賽等方面均體現明顯;第三是核心價值觀培育效果顯著。通過課程實施,堅持將核心價值觀培育融入具體學習實踐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樹立愛國情懷和遵紀守法意識,懂得珍愛生命,體會人生價值,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
3.區域優質資源的整合與利用能夠有效拓展課程外延
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能夠不斷提升教育發展水平,補齊短板,從而有效促進教育公平。
課題組在實踐研究過程中,積極引導教師開展區域優質教育資源整合利用,將不同屬性、不同類別的近20個優質教育資源納入課程規劃與實施運用中。
4.校內外銜接為優質課程建設提供了延伸空間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提出了“積極探索建立健全校外活動與學校教育有效銜接的工作機制”的任務要求,共同的核心素養培育目標是校內外教育銜接的堅實基礎,而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和時間上差異性,則為二者的銜接創造了理想的切入點。基于此,在課題研究指導下的校外課程建構與實施過程中,課題組選擇課程實驗合作校,共同開展實踐研究。
(二)顯性成果
1.以文獻研究為主線,進一步理清青少年核心素養培育與校外課程建設的內在聯系
文獻研究,作為現代課題研究的必要研究手段和方法,在本課題的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應用,課題組成員累計開展各類文獻研究340多篇。在文獻研究輔助下,近四年來,課題組教師緊密結合研究實踐,累計撰寫研究型論文、教育案例近百篇,其中,60余篇獲得區級及以上獎勵。
2.以核心素養培育為目標,逐步打造出一批特色、精品校外教育品牌課程
課題組建構研究成果分為以下三大類:一是立足生態環保素養課程;二是立足人文積淀培育課程;三是立足學習素養提升課程。
3.以課程管理為導向,探索出了有助于校外教育課程評價與保障的基本方法
通過研究過程中的總結歸納,課題組梳理出了有助于校外課程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是加大干部深入項目研究力度。為保障教師團隊的均衡發展,課題組明確要求全體干部必須深入課程設計實施、深入教育實踐,在目標體系建構、資源整合利用、課程內容規劃等方面,發揮各自優勢,整合資源、制定方案、親自實施、抓實抓牢;二是建立統一的校外課程評價體系。作為以課程建構為主體、實踐研究為主要形式的課題,始終將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作為課題組的重要研究任務。截止到目前,在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工具、評價結果的使用上均緊密結合《北京市校外教育優質項目評價標準》,融入課題指導思想和單位建設主要特色,構建起了課程評價體系;三是搭建多種課程研究工作平臺:建立專門課程交流微信圈,方便相關理論、相關成果以及相關工作的及時交流反饋;開展課程實施觀摩評優活動,邀請知名校外教育專家及時對課程實施進行評價與反饋;建立課程資料專項評選機制,如論文案例征集評選活動、優秀課程資料評選活動等,通過對課程規劃、課程設計、過程性資料、成果性資料等多維度的評價,搭建學習、展示、交流的平臺。
五、反思與展望
在總結課題研究成果的同時,通過對研究工作的反思梳理,課題組認為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重點體現在兩個方面。問題一:與課程建設的理論素養、科研能力、創新意識還有待提升,教師的視野還不夠開闊,研究成果導向意識不強。問題二:在學生核心素養培育上,對地域特征的思考不夠深入,校外優勢該如何體現還需加強實踐探索。
下一階段,在深入思考課題研究過程中反饋出的問題基礎上,課題組需要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繼續加強“青少年核心素養”“課程建構”等相關理論學習,深化推進專家引領工作,不斷思考校外教育在青少年核心素養培育上的優勢點與著力點,并依托課程實施將其轉化為課程特色;第二,完善以“學生核心素養視角”為主體的課程評價,運用個案研究和調查研究的方式,深入研究在校外教育活動中學生核心素養的顯性特征,探索建立具有密云特色的校外課程評價體系,加強過程管理,真正發揮此課題在校外課程育人上的引領作用;第三,擴大課題參研范圍,將更多區域內外機構、學校網結并組織開展研究工作,通過調整并實施評價獎勵辦法,搭建跨區域、跨機構課外校外教育活動觀摩評優網絡平臺,逐步完善相關機制。
【參考文獻】
[1]辛濤,姜宇,王燁輝.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4(1).
[2]劉登琿.轉型的陣痛:新時期我國校外教育課課程建設問題透視—對華東地區地區十二所校外教育機構的訪談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3]錢江.以課程建設推進校外教育內涵發展[J].上海教育,2015(11):14-15.
[4]錢歡欣.中小學校外教育活動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1.
[5]王英.校外教育活動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J].卷宗,2015(11):119-119.
[6]鄧才習.中小學校外教育活動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11):15-15.
[7]李峰.校外活動營地課程建設的個案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8]周建中.校外科學實踐活動宮本化課程設計與研究——以生物學活動課程為例[J].創新科學教育內容的實踐探索,2013.
[9]康麗穎.中國校外教育發展的困惑與挑戰——關于中國校外教育發展的三重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
[10]劉登琿.回歸自身功能的校外教育課程規劃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