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
摘 ?要:如何發展幼兒的數學思維,是當前幼兒教師亟須關注和解決的問題。本文從探討自主學習有益于幼兒終身發展出發,通過幼兒“數學思維”教學中的實際案例,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指引,就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支持幼兒的自主學習,總結歸納出五方面的支持策略。最終得出,強調在“數學思維”活動中重點培養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對于幼兒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且長遠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幼兒;數學思維;自主學習;教學策略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學前教育的主流思想也隨之發生深刻轉變。當今的教育已由傳統的“填鴨式”教學逐漸向自主性開放式教學發展,要求幼兒教師為幼兒積極創設開放適宜的游戲和學習環境,建立平等、互動、和諧的師幼關系,引導幼兒在安全、開放、自主的氛圍中,激發幼兒自主學習的興趣,從而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本文通過最新相關前沿理論,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并出示案例,研究支持策略,就如何在幼兒“數學思維”活動中激發幼兒自主學習進行了積極探討。
一、適應新時代新需要,亟須培養幼兒自主學習能力
(一)自主學習有益于幼兒終身發展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在論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時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是當前創新人才必備的基本功,是個體終生發展的需要。面對新世紀新挑戰,隨著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每個人都必須終身學習才能適應知識更新的要求。自主學習是個體走出校門后的主要學習方式,沒有自主學習能力,個體的終生發展會受到極大限制。
(二)在“數學思維”活動中培養幼兒自主學習能力意義深遠
發展幼兒“數學思維”的一個基本思想就是要幫助幼兒建立對數的初步概念,發展幼兒基本的思維能力,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培養幼兒良好的認知興趣及學習習慣。作為幼兒教師,在進行“數學思維”活動中所要達成的教育目的要為幼兒今后學習數學做好思想和興趣上的準備,為其未來的數學能力乃至綜合能力發展創造條件。因此,強調在“數學思維”活動中重點培養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具有非常重要且長遠的教育意義。
二、運用有效教學策略,積極支持幼兒自主學習
以幼兒為主體的教學有助于提升幼兒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推動幼兒“數學思維”教育實質性改革。因此筆者在實施以幼兒為主體性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以下五點有效支持策略。
(一)順應幼兒天性,重視幼兒原有經驗
幼兒的天性是好奇心強,對身邊的事物感興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的學生觀中強調,“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種形式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有關的知識經驗,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
當幼兒對一件事表示出興趣和探索的欲望時,作為教師,要善于抓住良好的教育契機,順應幼兒的天性,鼓勵幼兒的積極性,看到在此過程中的教育價值。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原有知識與經驗,合理引導,支持幼兒自主學習。
(二)了解年齡特點,尊重幼兒個體差異
幼兒的理解力有限,在“數學思維”活動中如果給幼兒講解過多的知識點,一味地告知幼兒思路及結果,幼兒不僅無法理解老師講解的內容,而且可能由此對數學失去了興趣。因此教育活動設計是否與幼兒學情相匹配,是決定教育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和幼兒個體的特點與需求,筆者一般會量身定做的開展“數學思維”活動,教學內容盡量貼合該年齡段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視野。如若教學內容不符合本班幼兒學情,幼兒則會很難理解,教學效果也不會理想。
當然,即使同一年齡段的幼兒在認知結構、學習風格等方面也有諸多差異,他們在沿著相似進程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的發展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作為教師,還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在設計活動時充分考慮個體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達到《指南》所呈現的發展“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
案例一:我班的幼兒動手能力強,喜歡操作類游戲,教師們就結合幼兒的這一特點,讓幼兒通過畫設計圖來設計自己想要的區域位置,活動中幼兒自主選擇了材料,有的幼兒對玩具柜或墻面地面進行了測量,并認真記錄;有的幼兒在依據自己的意愿進行畫設計圖,還有的幼兒在統計活動室共有多少個區域,最后他們都紛紛呈現了自己的設計圖,再一次對空間進行了感知。最終教師們選擇了一種完整的設計圖,進行擺放,在實施后幼兒進行了簡短的游戲,游戲后在進行分享調整。活動涉及了多個領域,其中數學知識也蘊含在內,如:測量、空間方位感知、規劃計劃、統計等等,在游戲中既促進了幼兒的空間方位感知等數學知識,也通過游戲讓幼兒感受到了自己做班級主人的成就感。
這次活動完全與大班幼兒年齡特點相符合,孩子們能夠自己制定設計圖,并能從平面到立體之間的轉換,通過反復嘗試,不斷找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活動中孩子們既能夠獨立思考,又能在同伴之間相互學習,并且能夠達到語言、科學、藝術、社會等多領域的綜合發展。同時,筆者能尊重幼兒個體差異,如活動中有些幼兒可以獨立完成觀察、測量、設計、實施等環節,筆者就鼓勵他們繼續探究;有些幼兒也許自身無法獨自完成任務,但他通過分工合作也能達成學習效果,筆者也支持他們這種合作進步方式。只要是幼兒積極主動去學習、去探究,筆者都給予他們肯定與支持,重在培養孩子良好的自主學習品質養成。
(三)創設適宜環境,引導幼兒主動學習
《綱要》中強調,“為幼兒創設寬松的環境,引導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這就要求作為教師,必須要在活動中為幼兒創設各種自由活動的環境,充分體現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支持幼兒的活動需要,尊重幼兒的活動意愿,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培養幼兒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貼近興趣和生活,合理選擇活動內容
1.根據幼兒興趣選擇活動內容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的水平對學習效果能產生很大影響。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他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并且廣泛地涉獵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否則,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學的知識,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喪失信心,不能堅持學習。所謂 “強扭的瓜不甜”也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要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就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二:前段時間我班幼兒通過閱讀繪本《一寸蟲》,對繪本中的竹節蟲很感興趣。怎樣才能既尊重幼兒的興趣點,不壓抑他們的積極性,又能達到預定的教育目標呢?幼兒在學習繪本中被竹節蟲的本領、智慧所深深吸引住了,于是孩子們回家紛紛查找有竹節蟲的資料,到美工區制作竹節蟲玩,他們用自己制作的竹節蟲去量班里、戶外的任何物品,竹節蟲不夠了還會和同伴一起量,于是一節有關測量的“數學思維”活動就這樣開展了。活動中孩子們發現有的東西用竹節蟲來測量并不方便,于是他們想到可以用不同的測量物去測量不同物體,幾個孩子之間相互尋找班中測量工具紛紛來測量自己的身高,結果為:六本書、十根筆、五十一個小數塊、四塊長積木等等……活動后他們還發現了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出來的數是不一樣的;在測量中可以用同一種測量工具測量不同物體,也可以同不同測量工具來測量同一種物體。
利用幼兒的興趣點推動其“數學思維”的發展,是筆者在本次活動中運用的教學策略,事實說明,如果在“數學思維”活動中能夠根據幼兒本身的興趣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將有利于幼兒自覺達到自主探究的目的,以興趣為導向的學習必然更高效有效,有利于促進幼兒自主學習。
2.貼近幼兒生活選擇活動內容
活動要來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蘊含著數學知識,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利用幼兒的原有經驗,使幼兒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有用、有趣。
案例三:值日生做值日,幼兒就可以在數餐具、發加餐的環節中感知數量,練習正確點數。還有每周他們都會整理自己的柜子及小抽屜,就需要孩子們合理的利用空間,才能將自己的物品規整的碼放到柜子、抽屜中,這其中就鍛煉了幼兒對空間進行感知。同樣每天幼兒都會自己畫出勤表,一個月后由幼兒統計出一個月中的出勤標兵。還有每天由幼兒畫出當天的溫度,一個月后教師們也會和孩子一起看看哪天最熱、哪天最冷,這其中就蘊含著統計的知識點。
當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合適的數學材料和數學概念來解決問題時,這樣的學習對幼兒是非常有意義的。由于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和數學問題大多發生在自然狀態下,它使幼兒常常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感受到“數學”,這就會使幼兒在主體性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學習了“數學”,幼兒的“數學思維”活動就是在其生活和游戲中通過操作材料、解決問題,體驗著數學的價值和有趣,這也是幼兒數學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
(五)注重正面評價,激發幼兒學習自信
《綱要》明確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師把教學過程視為一個教師拋球,學生接球的過程,在這種新的教學方式下,教師應善于抓住時機,時時激發師幼互動。對幼兒的表現持支持和贊揚的態度,多鼓勵幼兒,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及自信心,對幼兒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及時提出意見,指引他們往正確的方向發展。
心理學研究表明,來自學習結果的種種反饋信息,對學習效果有明顯影響,當幼兒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可以強化其正確的學習動機,克服不正確的學習動機,從而進一步努力學習。正如在一次“解救公主”的“數學思維”活動中,筆者積極與幼兒互動,幫助個別學習困難幼兒,在他們取得成績時,及時、恰當給予孩子正面的評價與鼓勵,這樣不僅激發了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投入學習,也有利于幼兒在不斷受鼓勵的情感體驗中樹立自主學習的信心。
三、小結
由于本班幼兒是筆者從中班帶到大班,因此在這兩學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能夠將自主性學習的教學理念以“持續性”“遞進式”的方式滲透給本班幼兒,讓幼兒在“數學思維”活動中始終能夠保持活躍的思維。在這兩年中,筆者一直在主動嘗試與積極探索,同時不斷總結教學經驗。相較于之前的傳統教學,筆者認為,在自主學習模式下成長的幼兒對數學有著更濃厚的興趣,對其他方面知識的學習有更明顯的進步,求知欲更強,這些都是自主性學習所帶來的益處。
總之,通過文中五點支持策略的論證,以及幼兒給予筆者最真實的反饋,筆者更加堅定的認為:每一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成長的個體,他們既需要成人的幫助和引導,又存在自身內在的發展需要。因此,培養自主性是形成幼兒健康自我的必要條件,是發展幼兒潛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作為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自主成長的需求,深入研究幼兒的特點,不斷總結教學經驗,為幼兒的自主、獨立發展創造寬松、愉快的氛圍,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自我展現,形成自己獨特的思考及行為方式,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幫助他們成長為獨立自主具有健康人格特征的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