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主要經歷了萌芽發展期、曲折發展期、探索發展期、蓬勃發展期和轉型發展期等重要歷史階段。偉大的發展成就主要體現在完備的學校實踐體系、健全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多元的研究力量。展望未來前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貫徹將更加深入,現代化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將更加成熟,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特色將更加凸顯,高等職業教育治理將更加健全。
[關鍵詞]建黨百年;高等職業教育;軌跡;成就;前景
[作者簡介]閆俊(1978- ),女,河南開封人,開封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副教授,碩士。(河南 開封? 475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立項項目“‘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精準扶貧融合機制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SJGLX618)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13-0021-07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這一重要歷史節點,回望高等職業教育走過的百年歷程,系統梳理高等職業教育的演進軌跡,總結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成就,展望高等職業教育的未來前景,具有重要意義。對建黨百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歷史軌跡進行回溯、發展成就進行解讀,有助于汲取精神力量,樹立高等職業教育砥礪進取的堅定信心;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未來前景進行展望,有助于增強時代意識,進一步推進高等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
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歷史軌跡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軔于19世紀末的實業學堂,1904年清政府頒行《奏定學堂章程》,建立實業教育系統,明確各級各類實業學堂的培養目標、入學條件和學習年限。中華民國成立之后,改實業學堂為實業學校,改高等實業學堂為專門學校,1922年壬戌學制頒布,職業教育制度正式取代實業教育制度,1928年改專門學校為專科學校,1929年頒布《專科學校組織法》,1933年進行學制改革,高等職業教育得到一定的發展。同時,黃炎培、蔡元培、陳嘉庚等人積極宣傳職業教育思想,為推進專科學校發展和職業教育制度改革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縱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歷史軌跡,主要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壯大起來的,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發展時期:
(一)1949年以前:萌芽發展期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從革命戰爭的需要出發重視工農職業教育,舉辦工人補習學校、農民運動講習所等。1931年,中央蘇區設立教育人民委員部,中國工農紅軍大學、中央黨校、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中央農業學校、中央列寧師范學校等先后在江西瑞金成立,開展軍事、政治和職業教育,制定《女子職業學校暫行簡章》《短期職業中學試辦章程》等。1935年至1945年,以陜甘寧邊區為代表的抗日根據地職業教育呈現興盛景象,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陜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魯迅師范學校等先后成立,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學習與工作一致等原則,培訓內容包括政治、軍事、職業技能等,陜甘寧邊區農業學校、晉察冀軍區白求恩衛生學校、蘇皖地區財經干部學校等分類培養農業干部、衛生干部和財經干部。1946年至1949年,東北、華北和華中解放區教育事業方興未艾,軍政干部教育、社會教育、職業教育、師范教育與專門教育等得到快速發展,各解放區紛紛舉辦農業職業學校、地方干部訓練班、衛生學校、高等職業學校等。總體來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蘇區、根據地和解放區的職業教育體現出人民性、服務性和實踐性等基本特征”①。
(二)1949—1979年:曲折發展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國內經濟水平的制約,職業教育層次長期定位為初等和中等職業教育水平。1951年進行學制改革,重點發展中等職業教育。1952年進行院系調整,一些專科學校被拆解到本科學校或降格為中專學校。“文革”10年,大學學制縮短,專科學校的學制也被壓縮,入學對象由高中畢業生改為相當于初中畢業生。廠辦學校、職工學校和成人學校等工人大學興起,實行脫產或半脫產學制,學生畢業達到大專水平的,同等使用對待。1979年全國職工教育會議召開,工人大學改名為職工大學或業余大學,其中部分職工大學為高職院校的前身。這一時期,受政治因素影響,高等職業教育生源和質量難以達到大專真實水平,許多大專院校一度停辦、撤銷。
(三)1980—1997年:探索發展期
1980年開始,為了解決人才短缺問題,各省紛紛籌建職業院校。1980年金陵職業大學、合肥聯合大學、江漢大學等職業大學獲得國家正式批復,這些學校屬于專科層次,以三年學制為主。1985年中共中央印發《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在以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為重點的同時積極發展職業技術院校。至1988年,全國發展到119所職業大學。這一時期內建立的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和技術專科學校也屬于高等職業教育層次。1991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方針、任務和政策。1994年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要求改革、改組、改制職工大學、部分高等專科學校和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為高等職業學校,在重點中專舉辦高等職業班。1995年原國家教委頒布推動職業大學改革與建設的政策。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頒布,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頒布,確立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至1998年,全國發展到1394所獨立設置的專科層次高校(包括高專、高職和成人高校)。這一時期,受人才觀念的制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比較緩慢,招生規模相對社會需要量來說明顯不足。
(四)1998—2011年:蓬勃發展期
1998年起,我國進入高等教育擴招階段,高等職業教育隨之進入大發展時期。“擴招初期,著重于大量增加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名額。”②1998年教育部提出多渠道、多規格、多模式發展高職教育。1999年教育部提出積極探索發展民辦高職教育。1999年教育部將舉辦高職院校的審批權下放給地方。2002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擴大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的戰略要求。2002年教育部頒布加強高職高專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200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2006年教育部頒布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政策。2006年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啟動。2008年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評估工作啟動。“至2008年,全國發展到1184所獨立設置的普通高等職業學校,基本形成每個地市一所高職學校的格局。”③這一時期,高等職業教育開始大幅擴招,教育教學質量問題開始得到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視。
(五)2012年至今:轉型發展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高等職業教育也進入轉型發展階段。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職業教育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的發展目標,要求“建成一批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下一個5~10年職業教育改革的總體要求與目標做出頂層設計,要求“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啟動“雙高計劃”,提出“到2035年,一批高職學校和專業群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啟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要求高等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以質圖強”。這一時期,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政策“內容篇幅之多、涉及范圍之廣、功能定位之高、支持力度之大,為前所未有”④。
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成就
經過長期的歷史積累和沉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業已形成完備的學校實踐體系、健全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多元的研究力量。
(一)完備的學校實踐體系
我國業已形成公辦職業院校為主體、民辦職業院校為補充的辦學格局。民辦職業院校逐年增加,教職工和專任教師素質顯著提升。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民辦高職(專科)院校322所,教職工123018人,專任教師88913人。民辦職業院校壯大高等職業教育市場,激活職業教育辦學活力,形成與公辦職業院校平等競爭的雙贏格局。
我國業已形成專科性、綜合性互存的高職院校辦學格局。職業技術學院、農民職業學院、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交通高等專科學校、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金融職業學院、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石化職業技術學院、電子科技學院等在各省“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了數以千萬計的技術技能人才。
我國業已形成一支數量足、素質高、結構合理的高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高職(專科)院校1423所,教職工699400人,專任教師514436人。許多高職院校重視師資隊伍建設,通過招聘、引進、培訓、企業實踐等方式不斷提升管理人員的現代化管理能力,不斷提升專任教師的“雙師型”教育教學能力。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學生規模已經穩居世界第一,教育普惠性得以充分彰顯。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底,高等教育普通專科畢業3638141人,招生4836146人,在校生12807058人。2019年在原有學生規模基礎上實現擴招116萬人,2020年繼續大幅擴招,從而使更多達到條件的人有機會接受高等職業教育,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生源的學習需求得以滿足。自此,全國普通專科畢業生人數、招生人數和在校生人數已經全面超過全國普通本科,高等職業教育成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主要貢獻者。
(二)健全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培養目標定位上,許多高職院校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著力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人才和職業人員,著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精神、信息素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等。這樣的培養目標定位有助于滿足大批學生提升職業素養的需要,滿足企業招聘技術工人的需要,有助于大國工匠的培育。
在專業設置上,許多高職院校避開與普通高等教育同質化發展模式,選擇生產、管理、服務等第一線工作需要的專業類型,這樣的專業設置使學生畢業即能上崗,可以滿足學生就業和創業的現實需要。許多高職院校根據學生類別和生源規模精準設置適合擴招生源特點的專業,如涉農單招專業、適合退役軍人的救援技術、社會工作等專業。
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上,許多高職院校合理設置教育教學目標、教學計劃、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實驗、實習、實訓、調研、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設計)等環節,統籌考慮學生、教師、教學時間、教學地點、教學設施等因素,滿足學生就業創業、企業用工、家長期待等多重現實訴求。
在課程結構上,許多高職院校在深入調研企業用工需求和學生發展需求的基礎上調整、修改和優化課程內容,合理調整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比重,科學設置學時、考核標準,及時增加新技術新知識的教學內容,刪除陳舊知識和落后技術的教學內容。
在教學方式方法上,許多高職院校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輸,綜合應用講授教學、討論教學、啟發教學、活動教學、合作教學、實驗教學、案例教學等方法,增加師生、生生互動的頻率和質量。處理好課內集體教學和課外個別輔導、知識教學和技能訓練的關系,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勇于探究、樂于動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學習成果評價上,許多高職院校扭轉“唯分數”的課程評價方法,采取課程統考成績、學習綜合表現、實踐教學表現和職業培訓證書等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法。采取結果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就和學習努力程度。采取整體評價和分類增值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全面評估學生的階段性整體表現,也評估學生的分項進步幅度。評價機制的改革有助于激發學校、教師和學生改進管理、教育教學和學習的主體能動性。
在教育教學管理上,許多高職院校加強分類管理,對學生按照生源類型、層次和學習背景等實際情況實行專業單獨編班、課程單獨編班、課程選修制度、學分制度、彈性學制、彈性學期和彈性學時等針對性措施,以照顧學生類型差異、層次差異、教育背景差異和個性需求差異,兼顧企業生產實際和工作要求。
(三)多元的研究力量
群眾社團發揮積極影響力。中華職業教育社、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全國或地方職業教育聯盟、全國或地方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全國或地方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聯盟等職業教育相關社會團體是在黨和政府指導下,團結、聯系教育界、產業界和關心職業教育人士的民間性、教育性群眾組織。這些團體和協會在宣傳政策方針、交流辦學經驗、組織教學觀摩、開展科學研究等方面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中華職業教育社至2017年底在全國共有省級組織31個,省轄市(區)、縣、鄉級社624個,團體社員近4000個,個人社員4萬余人,是當代職業教育界最具有代表性的群眾組織,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研究隊伍素質逐步提升。我國業已形成關心職業教育的人士、職業教育實踐者、職業教育科研人員和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研究生等組成的研究隊伍。研究素質與研究質量存在正相關關系,研究者通過專業培訓和自主學習端正研究動機、掌握研究方法、凸顯創新意識,從而提升研究質量。研究者增強合作意識,開展合作研究、集體攻關等,從而取得具有社會影響的研究成果。作為教育學門類的二級學科專業,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為研究隊伍建設補充新鮮血液,為科學研究儲備高端研究人才。
研究成果正在豐富。科學研究的生命力在于既要用理論指導和引領的方式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實踐發展和實踐創新,又要用創新和傳播的手段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理論的發展。廣大研究者對高等職業教育進行全局、文本、歷史、時代、比較和本土等視角的科學研究,在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本土化、特色化、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教育與職業》《中國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職教論壇》等期刊作為學術交流平臺,為學者研究、交流等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三、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前景展望
展望未來,在“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和服務能力”的總體目標框架下,高等職業教育應找準時代定位,做好重點工作。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貫徹更加深入
一是指導地位更加彰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和國家發展改革與創新的根本指導思想,是職業院校辦學、人才培養和教育治理的根本指向,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根本依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辦好高等職業教育提供根本遵循,要求高等職業教育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辦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職業院校應提高政治站位,堅定政治方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化思想認識,提升辦學自覺,做實重點工作,開拓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新局面。
二是貫徹力度更加強化。職業院校的首要任務是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其貫徹于改革發展全過程,貫徹于教育教學全環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加強教師和學生等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廣泛開展愛國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理念信念教育、黨性修養教育等,切實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三是黨建引領更加突出。黨的建設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保證,加強黨建工作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迫切需求。高職院校應認真執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加強院(系)黨建工作,加強師生黨支部建設,加強黨員黨性教育,做好黨員發展工作。高職院校應全面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牢牢掌握黨對教育教學的全面領導,加強對辦學方向、標準、質量的規范引導;應遵循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五大新發展理念,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增強責任擔當意識,堅持改革的方向性、人民性、前瞻性、協同性和特色性。
(二)現代化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更加成熟
一是高等職業教育層次逐步上移。我國業已形成大專層次、本科層次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層次的辦學層次結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應以大專層次為辦學主體,在擴大規模的同時,做好提質增效。“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⑤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興起促進了本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的起步與發展,“原有專科層次高等職業院校升格、民辦高等職業院校升格和普通本科院校轉型是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的主要途徑”⑥。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完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是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渠道的重要路徑。近年來,我國逐步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研究生教育體系中的規模和比重,推進研究生教育從理論型人才“學研結合”培養向實踐型人才“產學研用結合”培養的轉型。
二是全社會參與機制更加成熟。許多職業院校主動邀請資本、技術、知識、管理等多種社會要素參與辦學,積極協調與政府、企業、行業組織、學術協會等多種社會組織的協同育人關系,形成“緊密對接、相互嵌入的利益共同體和教育共同體”⑦。民間資本進入職業教育,可極大地改善職業院校的辦學條件;技術和知識進入職業教育,及時更新專業和課程體系。管理進入職業教育,可切實提升管理效能。各級政府應發揮政策優勢,有力地協調職業教育發展。企業應發揮市場資源優勢,較好地履行合作職責。行業組織應發揮標準制定資源優勢,較好地參與各類人才評價標準制定和管理。各類職業教育協會、學術團體和智庫應發揮智力資源優勢,積極為職業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信息化輔助教學應用更加普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智能技術正在為高等職業教育“賦能、添彩”,信息化已經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因素,成為高等職業教育各要素優化整合的基本機制,成為高等職業教育轉型升級的關鍵變量。信息化教學使信息傳遞更加直觀、具體和形象,互動更加深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網絡教學、混合式教學和翻轉教學得以廣泛實施,教學時空從課堂時空延伸到24小時的泛在時空。信息化2.0階段的高等職業教育將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上賦予更多的信息化內涵、形式和手段。
(三)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特色更加凸顯
一是更加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標準。人才觀念正在轉變,“白領人才”和“藍領人才”、應用型人才和理論型人才都是國家寶貴的人力資源。新時代科學的人才觀,應以業績為重點,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科學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培養定位正在轉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高等職業教育是直接面向職業崗位需求、行業產業需要的教育類型,基本職能是為產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⑧。高職院校應摒棄模仿和參照普通高校辦學模式的做法,建構和創造體現應用型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彰顯自身的價值和特色。
二是更加反映社會變革和職業結構變化。社會未來發展將在經濟發展、產業發展、信息技術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城鎮化進程、經濟全球化、就業創業、人民福祉等方面賦予高等職業教育新的要求和期望,高等職業教育應在社會變革和職業結構變化中發揮積極作用,在辦學層次、招生規模、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管理機制等方面做出調整和優化,使培養的人才能夠適應和促進社會、經濟、文化和教育發展,能夠提升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質量。1+X證書制度是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環節,高職院校應以1+X證書為核心優化師資隊伍、課程結構、教學模式和培訓機制,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準備水平。
三是更加彰顯區域性。高等職業教育應以培養地方性人才為主要價值取向,面向當地社會,服務區域經濟,體現嵌入區域經濟發展的特征。高職院校應挖掘區域化人力資源,培養了解地方社會、對地方發展有感情、愿意并有能力為地方發展做貢獻的區域化人才。高職院校應以專業設置為手段,注重專業目錄、人才培養層次和數量與產業目錄、勞動力需求層次和數量相匹配,提升專業鏈與產業鏈之間的契合度,推動區域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
(四)高等職業教育治理結構更加健全
一是政策更加完善。政策是國家政治意志的體現,具有權威性、目的性和動態性等特征,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基本依據。今后國家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出臺的頻率會進一步增加,政策解決實踐問題和基層問題的意圖會進一步凸顯,政策出臺的質量和水平會進一步提升。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涉及多類主體、多個領域和多種資源,盡管具體政策的指向不一,但強化各主體、領域和資源的共建共享共治,發揮所有參與者的異質活力,協調相關利益者的異質關切,應是政策制定的基本意圖。“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改革應在完善政策體系、提高政策本體可操作性、明確政策定位和改善財政投入政策等著力推進,提升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學性。”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政策制定應體現出國家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特征。教育部的政策制定應體現出最高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分類指導、精準管理等特征。各省市的政策制定應體現出地方的創造性和因地制宜等特征。
二是政府管理更加高效。“我國政府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管理已從管理權高度集中階段、管理權逐步下放階段發展為國家宏觀調整和簡政放權階段。”⑩國家負責宏觀政策供給,進行國家層面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和制度頂層設計,進行宏觀規劃和戰略指導,加強中央政府的財政轉移力度。地方政府履行管理主體職責,負責分級管理和統籌,出臺地方性政策、制定地方發展規劃、履行出資主體義務、制訂招生計劃、審批職業院校設置與變更、協調各方利益等。教育行政部門應在政府指導下合理安排院校招生計劃,加強辦學資格審查,評估教育質量,加強對教育教學的指導、檢查、監督和規范,對違規違紀行為采取警告、減少招生計劃、停止招生、取締辦學資質等管理措施。社會和市場積極參與,履行協助、合作和協同管理職責,興辦學校、捐資助學、校企合作“雙元育人”、參與民主管理等。
三是院校治理更加自覺。辦學自主權是職業院校管理的基本權利。在當前的治理層級體系中,學校層級治理模式是高等職業教育管理的基層組織,承擔著貫徹國家高等職業教育方針政策、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直接執行者角色。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內涵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根本途徑在于高職院校自主規范其招生宣傳、招生錄取、教學管理、收費管理、畢業資格審查和學業證書管理中的種種行為,恪守“嚴進嚴出”的育人責任。高職院校應以高素質勞動者為基本培養目標,組建以“雙師型”為特征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完善以實用為主干的課程內容供給體系,實施以技能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健全以能力為目標的考核評價機制,在提升辦學質量的基礎上分類做好學生管理、教師管理和學校管理等工作。在院校內部事務管理上,應削弱泛行政化的影響,增加教師和學生、教學共同體和學習共同體自我治理的話語權重,實現由命令式、指令式管理模式向自主式、協商式治理模式的轉變。
2021年是黨的百年華誕,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承前啟后之年,職業院校必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以實際行動踐行高等職業教育的初心使命。
[注釋]
①劉金祿.中央蘇區、抗日根據地及解放區的職業教育[J].職業教育研究,2014(8):180.
②潘懋元,朱樂平.高等職業教育政策變遷邏輯:歷史制度主義視角[J].教育研究,2019(3):119.
③羅玉.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歷史回顧[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104.
④吳一鳴.“雙高計劃”推動下高職院校發展的不變與變[J].教育與職業,2019(13):24.
⑤梁丹.鄭亞莉代表:加快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J].中國教育報,2020-05-26(7).
⑥井文.改革開放40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結構的歷史演進與未來展望[J].職教通訊,2019(7):55.
⑦劉奉越.職業農民學院建設的歷史演進與前景展望[J].教育學術月刊,2020(6):27.
⑧魏欽.工匠精神引領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9):94
⑨金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歷史演進、現實問題與改進路徑[J].職業教育研究,2018(2):8.
⑩李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政策發展歷程、變遷邏輯及未來展望[J].繼續教育研究,201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