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學生要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和較好的職業素養,才能提升就業競爭力,在促進個人更好發展的同時,推動學校良性運轉,最終滿足新時代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但目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理想模糊、職業能力不足、缺乏團隊精神,個人發展和能力提升受阻,無法適應崗位需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高職院校需要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把立德樹人作為育人工作的主線,構建“三課堂”聯動教學,實施“雙學分制”考核,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培養社會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
[作者簡介]劉榮紅(1979- ),女,江蘇南通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江蘇? 揚州? 22512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建與思政研究課題“‘五育并舉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SZ020)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13-0069-04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這給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提出了全新目標。2019年6月,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了職業教育要“強化學生職業素養養成和專業技術積累”的基本原則。當前,高職院校還存在重顯性職業技能、輕隱性職業素養以及職業素養培養脫離社會實際等現象,而高職學生對職業素養認識還不足,職業素養比較薄弱。因此,如何針對高職學生特點,建立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提升教育實效,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是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現狀分析
(一)職業理想模糊
職業理想是人的價值觀、職業目標的直接體現,對學生職業發展有重要指導作用。高職學生正處于職業理想規劃的關鍵階段,但部分學生由于社會經驗不足,過分依賴于學校及教師的幫助,自身缺乏對學習和未來的思考,導致了職業理想規劃的片面性和主觀性,甚至職業理想淡漠、模糊。與此同時,還有一些高職學生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缺乏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不愿意從事普通基層工作,自我認知和職業定位不準確,難以形成科學良好的職業規劃,最終即使在實現就業后仍有較高的離職率。
(二)職業能力不足
從現實需要而言,絕大多數高職學生在畢業后會進入當地或原籍的中小型企業供職。而中小型企業為跟上國家經濟規劃的步伐以及適應高速運行的經濟發展需要,無時無刻不在謀求更高更快的發展,因此對于學生的職業素養要求也越來越高。在企業招聘條件中,不僅要求專業對口,還要求畢業生的職業技能可以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盡快上手進入工作狀態,降低用人成本。此外,對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禮儀、職業意識等其他職業素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當前許多高職院校教育教學重理論輕實踐,在德體美勞方面教育引導不足,開設的相關課程較少,教育方法和內容仍以傳統課本教授為主,忽視了實踐技能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實踐教學針對性不強,致使學生對將要從事的職業了解甚少,對職業素養的內涵和要求認識不足,實踐能力欠缺,無法滿足企業的實際用人要求,給學生職業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三)缺乏團隊精神
團隊精神、合作意識是時代發展中衡量個人職業素養的新指標,也是目前企業對員工的基本要求。為適應企業發展需要,許多高職院校開始關注學生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養,在理論教育和實踐教學環節進行相應的教學滲透。然而,“95后”或“00后”的學生多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協作的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難以適應團隊協作的工作項目或艱苦的工作崗位。這就需要高職院校著重加強對學生團隊協作和吃苦耐勞素質的培養,使其成為專業技能過硬和職業素養優異的社會新人。
二、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必要性分析
(一)良好的職業素養有利于滿足新時代發展要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造能力。”這明確了職業教育中職業素養培育的必要性和發展方向。職業素養是指從業人員在具體工作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綜合素質,既包含職業本身的內在規范,也包括對從業者的自身素質要求,如個人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職業心理、職業技能等多個維度。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具體要求是與時俱進的。新時代,職業素養內容進一步豐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加強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也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用人需求。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應立足現實,幫助學生明確“做什么樣的人?怎么樣做?”等問題,培養符合現代化企業需要、新時代人才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二)良好的職業素養有利于推動學校良性運轉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激增,加之國家的大力扶持,職業教育得到了迅猛發展。但因普通高等教育長期積累的輿論優勢、資源優勢等,又使得高職院校在招生比例和生源質量上舉步維艱。高職院校往往過于關注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學生全面職業素養的培養,不能很好地、持續地滿足社會對職業人才的需求,導致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社會認可度和美譽度不高。因此,德智體美勞全方位育人,對接國家、社會、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從單純機械地培養學生職業技能轉向豐富化、多元化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多方面引發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把其培育成國家、社會和企業認可的優質生源、合格人才。這樣才能提高高職院校的影響力、認可度和美譽度,吸引更好的生源、更好的資源,推動高職院校良性運轉。
(三)良好的職業素養有利于促進個人職業生涯發展
近年來,我國經濟運行從高速增長逐漸轉變為高質量增長,對人才的職業素養和技術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高職學生就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成為高職學生順利步入職場、適應社會需求、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而學生良好職業素養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緩慢的過程,只靠在職業崗位上的鍛煉是很難取得成功的,因此學生階段是良好職業素養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高職院校必須正視社會發展對人才質量的實際需求,重視對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以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為導向,不斷改進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養。
高職學生處于成長和發展的黃金期,也是職業理想形成、職業素養發展的黃金期。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既要讓學生牢固掌握專業理論知識,也要培養學生獨立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還要加強職業道德、職業行為習慣、職業心理等職業素養中各種隱性素養的培養,因為隱性職業素養往往能更加凸顯個人的綜合職業能力,實現高質量就業。總之,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要使其在掌握顯性專業技能的同時,形成較為全面的隱形職業素養,以支撐顯性專業技能的展示和發展,為個人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的完善
(一)優化人才培養體系
要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高職院校應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優化培養模式,提升培養質量。
1.增設職業素養專題課,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原有的人才培養體系基礎上,緊扣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目標,為學生職業素養全面發展增設職業素養專題課,為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職業素養專題課可包含教育引導課、規范導學課、文明禮儀課、行業文化課、價值培育課等。在教育引導課中,要增加教育儀式感,如開設“班長論壇”“揚帆講堂”“團支書沙龍”等學習討論會,幫助學生正確對待環境、生活、學習、人際關系,樹立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在規范導學課和文明禮儀課中加強各類規章制度學習和文明禮儀教育,如開展“領學《學生手冊》”“文明宿舍評比”“宿舍文化節”等活動,規范學生行為習慣,強化文明意識;行業文化課可以開設職業講座、企業文化體驗等,幫助學生明確專業學習目標;價值培育課可通過愛國、愛校、愛家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如“紅色故事進校園”“勞模進校園”等活動,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2.開設職業素養選修課,為學生興趣化發展構建多元載體。課程安排以專業課程為依托,適當增加藝術鑒賞類美育課程、心理健康課程、手工勞動課程、生活方式課程等職業素養選修課,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勞技動手能力。與此同時,豐富和增設德育、體育、就業指導等選修課程,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特長進行選學,從而培養職業素養優異的新時代高職學生。
(二)把立德樹人作為育人工作的主線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育人工作主線。一是拓展德育平臺,將思政教育融入實踐活動,如積極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愛心捐獻”等活動;二是加強德育指導,增加思政教育的課外活動,如開展“學習強國”App、線上時事政治競賽等活動;三是營造德育環境,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教學,開展主題班會、思想政治理論課等專題教育活動。總之,在育人過程中,學校圍繞德育為先來進行頂層設計,教師圍繞立德樹人來教,學生圍繞“思政課堂”來學,充分打造思政育人環境,推動學生素質全方位發展,推進校園文明建設,使學生深入理解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自立、自強、自信、自我發展的職業品格和綜合素養。
(三)“三課堂”聯動教學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是多方聯動的系統工程,需要第一、第二、第三課堂(“三課堂”)的聯動運轉。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體,以課外活動和實踐教學為輔助,發揮多種平臺力量,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積累的共同發展。一是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將重理論的傳統教學模式向理實并進新模式轉向,將理論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三大方面有機結合,構建“課內理論+課外實踐+全程素養”相結合的全新教學模式,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通過豐富課程體系,提升課堂活力和課堂吸引力。二是統籌安排社團、協會等學生組織,對學生活動給予指導和支持。如定期開展“大學生職業技能競賽”“就業知識競賽”等,定期組織“大學生就業指導”“大學生職業規劃”“創新思維訓練”等主題教育和專題講座,開展“書畫評比”“教唱校園歌曲”等活動,豐富教育形式,深化教育內容,幫助學生在課堂外感受多元的校園文化,提高文化修養。三是深入推動校企合作,實現“產、學、研”聯動發展,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企業,走進車間,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鞏固理論,同時培養其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此外,還要開設創業孵化基地,為創新創業的學生團隊或個人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提升學生創新創造能力,使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快速成長,培養其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實施雙學分制考核
目前,高職院院校要落實學生職業素養的全面培育,不僅僅在實施舉措上要科學創新、積極探索實踐,更要在考核中有體現、有標準、有激勵。高職院校要積極探索專業學分+素質學分“雙學分制”考核方法,推進素質教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提升“三課堂”聯動有效性,使活動開展有質量,學生教育有成效。將學生思想道德、人文素養、創新能力、職業素養、身心健康、志愿服務等納入素質學分考核,制定考核辦法,只有“雙學分”合格方可畢業,“雙學分”優秀方可參與評優,深入推進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培養學生綜合職業素養。
(五)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人先正己”,想要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教師首先要具有先進的教育觀念和專業教學素養。因此,高職院校要通過組織講座、培訓等多種方式,完善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一是組織學習,強化理想信念。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教師培養培訓全過程,引導教師堅定“四個自信”,準確理解、深刻把握、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更新觀念,提升教育理念。學校通過引進先進的教學理論材料和實驗設備、訂閱教學書刊、定期組織理論學習、實踐體驗、討論教學成果等方式更新教師教學觀念,開闊眼界。三是開展技能大比武,提升教學能力。舉辦公開課評選、教學成果認定、示范課觀摩等活動,提升教師教學能力,促進團隊學風建設。與此同時,堅持教學常規檢查,查找問題,解決不足,促進教師不斷提升和改進教學方法,切實增強教師隊伍的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蔡欣桐.技工院校職業素養培養路徑探討[J].中國培訓,2019(7):24-25.
[2]熊秀瓊,李茜.基于“00 后”特點的高職院校“五育”并舉探索與實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35(6):101-102+106.
[3]陳衛莉.基于“一、二、三課堂”聯動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教育現代化,2015(14):160-163.
[4]劉彩琴,任源,祁鳳華.新時代高職院校第二課堂德育化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9(18):85-90.
[5]蔣妍.五育并舉培養新時代大學生創新精神研究[J].智庫時代, 2019(37):27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