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
【摘要】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要不斷學習優秀的教學方式,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蘊,從而更好地滲透傳統文化。小學階段作為學生正式接受系統教育的開始,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時期,也是奠定學生傳統文化底蘊的重要階段。文章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進行了梳理。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想要做好傳統文化滲透,就要革新教學模式,使學生對于語文閱讀不再是單純古板的死記硬背。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種老舊的學習方式也能夠達到教學目的,但是大大浪費了時間。而且這種學習方式只能單一地提高學生的成績,對于學生的素質培養卻并沒有太大的作用,更加無法做好傳統文化的滲透。
小學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各項綜合素質培養的關鍵階段。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對于各種事物的認知和了解都很模糊。這一時期的學生就像一張白紙,教師對于學生的塑造更加容易,所以教師一定要有效提高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重要支柱,只有積極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才能夠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為了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除了對學生進行基本知識的傳授,還要做好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學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經過歷史的沉淀,已經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特殊文化體系。小學生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能夠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更好地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拓寬視野。中華傳統文化中包含許多的思想道德品質,學生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能夠樹立正確的“三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與愛國主義情懷,實現健康成長,成長為國家棟梁。
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數千年,具有極強的文化穿透力,并且中華傳統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國家的發展進程。作為炎黃子孫,生活在華夏大地上,就一定要掌握好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精神財富,也是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最為重要的標志。學習、繼承與發揚中華傳統文化,要與時代發展相結合。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并不是墨守成規,全盤接納,而是要對其進行有效的選擇,對能夠有效促進社會發展,樹立國民正確價值觀的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智尚不成熟,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斷滲透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并且教師所選取的教學方式一定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基于學生的情感與個性特點,深入推進教學。所以教師一定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進來,使學生做到守本固根。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問題
首先,當今社會飛速發展,信息化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雖然這是時代進步的重要體現,使全世界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但也對中華傳統文化造成嚴重的沖擊,國外的一些文化糟粕嚴重影響了國人的價值觀,例如享樂主義、金錢至上主義等惡劣的思想不斷沖擊著國人的思想,使中華傳統文化無法有效發揮重要的作用。學生由于心智不成熟,更加容易受到這些糟粕思想的影響,使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建立受到嚴重的誤導,導致思想品質建設出現偏頗,不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其次,小學生接受系統教育的時間不長,心智不成熟,活潑好動,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存在的突出問題是識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強。而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對學生背誦記憶的能力要求較高,教師如果不能對學生加以有效引導,就不能使學生有效進行語文學習,無法提升學習成績,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打消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就不利于向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
再次,雖然現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整個社會的功利心仍十分突出。為了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將來有一個好的前程,學校與家長都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十分看重。所以教師將提升學生成績作為唯一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地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將所有的知識一股腦地全部灌輸進學生的大腦里,忽視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與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培養,最終使素質教育的質量不斷降低。
最后,教師要想有效滲透中華傳統文化,需要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改進教學模式。小學生的年紀比較小,學習主動性差,文化積累與對社會的感悟不夠深厚,對于內涵較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不能進行有效的理解。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并沒有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不能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教學指導,導致傳統文化滲透效果不佳。
因而,想要做好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提高學生的認知,教師要改進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運用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教學經驗來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指導,積極發揮榜樣示范作用,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汲取。
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效措施
教師想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就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一,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入寓言與成語故事。這些故事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與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了解。尤其是成語,一般來源于古籍,歷史久遠,運用廣泛,經久不衰。學生通過對寓言和成語故事的學習,能夠理解其中蘊含的哲理,在日后的學習與生活中加以運用,深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第二,教師可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例如,《司馬光》這篇課文就是文言文形式,其主要講述的是司馬光利用自身的睿智、勇敢將小伙伴從水缸中救出來的故事。為了有效地展開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收集關于司馬光的生平故事,將其融入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將司馬光勤奮刻苦、睿智勇敢的品質滲透給學生,促使學生以古人為榜樣,努力學習,積極進取,同伴之間友好相處,關鍵時刻對人施以援手,將來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第三,古詩詞作為學生日常學習的重點,也是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載體。古詩詞的影響力巨大,反映了作者的人生經歷和一定的歷史背景,表達了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感,很多優秀的古詩詞表現了作者高尚的品質、氣節等。而且古詩詞形式整齊,意境豐富,讀起來朗朗上口,出口成誦,易于記憶,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喜歡。古詩詞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更有利于學生接受和吸收,使學生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提高文化素養。例如,在對《獨坐敬亭山》這首古詩進行學習時,教師可以搜集詩人李白的一些優秀作品,讓學生進行擴展背誦,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讓學生對于詩人每個時期的境遇有一個深入的認知。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夠更加有效地對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加以體會,提高對詩歌的理解能力。
第四,教師要不斷地對與中華傳統文化有著緊密聯系的課內外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發掘其中蘊含的傳統美德,傳輸給學生,促使學生有效吸收中華傳統文化。教師要抓住社會上的熱點事件,挖掘其中的傳統文化因素,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這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而且能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教師想要加強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一定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不要將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當成唯一的教學目標,要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來樹立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
五、結語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教師想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就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增加傳統文化滲透強度。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主動發掘與傳統文化聯系密切的內容,抓住契機,及時講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對待傳統文化要辯證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擇優秀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并將其與新時代的發展結合起來,不斷推陳出新,豐富其時代內涵,如《論語》《弟子規》等古代典籍就是很好的傳統文化范本。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融入中華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最為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以便將來更好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弘揚,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支柱,其思想品質決定著未來社會的整體走向。學生只有認真學習和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永葆先進。
【參考文獻】
馬亞龍.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和滲透策略探究[J].求知導刊,2021(06):14-15.
魏麗霞.小學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分析[J].新課程,2021(0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