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小倩
【摘要】幼兒從出生那一刻起,就開啟了對新世界的全新認知及漫長的社會化過程,幼兒需要逐步地了解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規范、價值觀念、文化習俗、行為方式等。這意味著幼兒正式開啟了從“生物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幼兒的社會性交往水平標志著其社會性發展水平及社會化程度,體現了社會教育的進步及成果。
【關鍵詞】友善;社會化;健康;區域游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對中班幼兒來講,友情是他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調味品”。他們每天都在和小伙伴之間上演著各式各樣的“歡喜小劇場”,雖然他們常常在一起玩耍、打鬧,但在幼兒園里,幼兒同伴之間鬧矛盾,發生爭吵甚至發展至打架是常有的事,這其實就是幼兒在生活中最真實的交往表現。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教育方式下,筆者通過觀察發現本班幼兒的一些交往小問題,如,友情圈相對單一固定,換位思考的“知己知彼”現象較少,“本我”意識較強等。針對這些問題及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筆者開展了“嗨!朋友,你好”的系列友善活動,以幫助幼兒習得有關友善待人、友愛相處的交往經驗。
一、“示弱”移情機制:我想要交更多的朋友
幼兒的人際交往教育是幼兒園社會領域的核心內容,幼兒的社會交往水平往往標志著其社會性發展水平及社會化的程度。在這當中,幼兒首先要先學會如何理解他人,只有學會減弱“本我意識”才能建立起換位“知彼”的思考。
在區域游戲時,幼兒都在各個不同的區域里玩得不亦樂乎,可唯獨在“創變——管子樂園”的游戲區中,悅悅一個人在游戲區里心不在焉地走來走去,手里拿著管道隨意地擺弄著,一會兒拿管道敲擊塑料瓶,一會拿著手中的管道晃來晃去,還時不時看看旁邊區域里的小朋友玩游戲。筆者觀察到她心不在焉的狀態,便走上前詢問她:“悅悅你在搭什么呢?”她平淡地回答道:“我在搭隧道啊。”當我們正在聊著時,悅悅突然興奮地大聲對筆者說:“老師,我的好朋友來啦!我不跟你玩了!”原來是她唯一的好朋友駿駿從門口走了進來,悅悅連忙跑向駿駿拉起他的手和他一起玩,此時,悅悅開心極了,好像變了個人似的。通過觀察發現,悅悅平時只有和駿駿一起游戲時,才顯得特別興高采烈。當好朋友生病沒有來幼兒園,或者他正在和別人一起玩游戲而沒有和自己玩的時候,這些交往能力不是很強、不善于語言表達的孩子,相應的問題就比較突出。
在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悅悅是需要朋友并且愿意與他人交往的,可她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幼兒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首先要學會正確認識自己的交往感受,其次發現自己的交往需求或交往困難,接著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想辦法解決問題。
教師可以通過“示弱”移情的策略,以需要被幫助的“弱小保護者”的身份提問,引導并啟發幼兒說出或找到怎樣交到朋友的好方法。在這當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幼兒回顧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交往情景,想出多種多樣的辦法來嘗試解決交往問題,并利用榜樣的作用,對幼兒進行形象的教育,幫助幼兒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他們大多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且較為容易接受直觀生動的形象。因此在幼兒園里,教師要以身作則,做好幼兒表率,并在班級里樹立榜樣,充分運用榜樣的作用來引導孩子,以“示弱”的方式尋求幼兒的幫助,以此來強化幼兒內心的共情能力,轉化“知彼”的心理。這樣拉近了教師與孩子之間的距離,為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奠定了基礎。教師要鼓勵幼兒嘗試用“示弱”移情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交朋友。
二、“健康”友情構建:你喜歡和什么樣的人做朋友
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自身感受到了痛苦,才會更加感受到友善的重要性。健康的友情構建需要雙方對友情的認可、認同,除此之外還需要雙方在友情構建中的相互理解。
依諾和依倩是一對親如姐妹的好朋友。每天游戲時,依諾總會先問依倩要去哪里玩,然后她也會跟依倩玩一樣的游戲。一天區域游戲結束的時候,一向自理能力很強的依諾怯生生地向筆者走來,很不好意思地小聲對筆者說:“老師……我……尿褲子了……”筆者很吃驚,因為像依諾這樣自理能力很強的孩子,怎么會尿褲子呢?筆者想,一定有原因。于是筆者一邊給她換褲子,一邊詢問原因。這時她告訴筆者,原來在游戲的時候,依諾想去上廁所,可是依倩一直拉著依諾不讓她去,還希望依諾能一直陪著她玩。就這樣,依諾一直憋著,直到憋不住尿了褲子。依諾換好褲子后,又馬上去找依倩一起玩了,好像什么事兒也沒有發生過。
從案例中可以發現,在依諾與依倩交往中,依倩讓依諾做她不情愿、不想做的事情時,或者有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時,依諾不會正確表達出自己心中的不愿,而且被迫接受。而依倩由于性格比較強勢一些,在與同伴交往中比較少征求同伴的想法和建議,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的小朋友身上,所以經常會出現類似“尿褲子”的問題。
在依諾和依倩的交往過程中,教師應該思考可以做些什么幫助她們,讓她們的友情變得更加“健康”。而友情對于幼兒來說到底是什么樣的呢?筆者認為,“健康”的友情需要具備三要素:尊重、舒服、不傷害。
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可以通過過渡環節、集中活動等引導幼兒思考并尋找解決辦法:“你喜歡和什么樣的人做朋友呢?為什么?”讓幼兒在說一說、想一想中回顧自己的生活經歷,在生活中喜歡和什么樣的人做朋友?教師及時幫助幼兒用心智繪圖記錄、梳理經驗,得出不傷害別人、樂于分享、懂得友善待人的朋友更加容易受到歡迎。教師還可以通過“夸夸我和我的好朋友”這個集中活動啟發幼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同伴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并且懂得不僅要愛自己,也要愛別人的道理。”在社會活動“新玩具一起玩”中,讓幼兒與同伴進行玩具分享,鼓勵幼兒大膽與同伴交往,分享,讓幼兒體會到與同伴進行交往、共同分享的快樂。通過音樂游戲“找朋友”,讓孩子們在愉快的音樂氛圍中感受彼此的友愛,引導幼兒在與同伴之間發生沖突或產生不愉快的情緒時,要放開胸懷,互相原諒。
三、“力量”轉換內因:怎樣才能成為受歡迎的人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要學會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要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發展適應生活的能力。”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讓幼兒學會如何友善待人,習得友善交往的經驗,對于幼兒的長期發展和社會性發展都十分有益。
在班級中,總是會有一些小朋友處在“邊緣”,這些小朋友性格內向靦腆,不擅長與人打交道。而往往是這些孩子,交往能力更需要得到提升。我們班級有個叫涵光的小朋友,他是一個靦腆內向的小男孩,就是經常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例如,小朋友在喝水的時候,他會故意推別人一下;大家一起排隊的時候,他突然推擠旁邊的小朋友;在與班級同伴游戲的時候,他會不遵守游戲規則,還經常破壞別人的作品。所以經常會有小朋友來告涵光的狀,特別是女生。
一天,在班級建構區區域活動中,筆者看見涵光與和聰兩個小朋友在玩壘高的游戲。涵光抓起一大把雪花片,在手里理了理,就將一沓雪花片放在了墊子上,和聰與涵光的方法不同,他認真地一片一片慢慢往上放,而且一直很小心、很注意地把雪花片擺整齊。過一會兒,涵光又放上一沓雪花片時,柱體搖晃一下倒塌了,而和聰還是以自己的方式不斷向上壘高。涵光很失望,他一伸手將和聰已經搭好的柱體推倒了,和聰沒有想到涵光會這樣做,一下子覺得很委屈,就跑來找筆者告狀。這時一旁的紫萱跑過來指著涵光說:“都怪你!你經常這樣,上次你就是這樣推倒了我搭的城堡,我討厭你!我也不和你玩了!”其他的小朋友也開始附和道:“盧涵光經常推倒我們的玩具,我們都不跟你玩了!你這個討厭鬼!”聽著同伴們的指責,涵光忍不住大聲哭了起來。筆者趕忙上前安慰:“你肯定也不是故意的是不是?”他向我點了點頭,解釋著為什么雪花片會倒。他說,建構區的小朋友不想和他一起玩,請他出去,他在班里也沒有朋友,不知道該和誰玩。說著又流下了眼淚。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自己的好朋友,希望自己的朋友越來越多。在該案例中,可以發現涵光由于性格內向靦腆,不太擅長與人交往,在遇到類似這樣被人“嫌棄”的情況時,表現出無助、孤獨的情緒,不懂得該如何化解這樣的困境。
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改變其他幼兒對他的看法,更應該激發幼兒自己主動改變,讓他認為自己有力量變得更好,更受人歡迎;讓他發現,當通過自己的努力變得更好時,才會贏得他人的認同,才會擁有更多的朋友。教師可以跟孩子們一起討論:“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越來越多的朋友,都希望自己成為受人歡迎的人,怎么才能成為這樣的人呢?”讓幼兒就自身發生的問題,自己來想辦法,結合同伴的智慧找到答案。教師在班級中提供機會,讓這些處于“邊緣”的幼兒通過具體的行動來獲取自信心,從而提升他們在其他小朋友心中的地位。例如,可以請這些“邊緣”的小朋友來說說自己的優點,讓這些優點轉化為實際行動,如幫助大家收拾整理班級的區域材料,并且在區域分享時將整齊的區域材料照片和大家一起分享。教師要告訴大家這是哪位小朋友整理的,以此幫助這些小朋友重拾力量,成為受歡迎的人。
四、結語
友善,不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友善待人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為規范。
友善的態度,與人為善的寬容,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因此,將友善教育融入幼兒階段的教育中,對幼兒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