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都開設有大學英語專業課程,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將思想教育與課程教育展開有效融合,結合具體教學情況以及實踐方法,充分融入思政元素,在全面提升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本文首先研究了目前國內大學英語教學現狀,主要包括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英語課程中的教師素質,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大學英語教學融入思政元素的有關對策,希望為大學英語教學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思政元素;融入
【作者簡介】王芳(1988.12-),女,漢族,湖南湘潭人,湖南交通工程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育、筆譯。
目前國內英語教學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除對學生思想品質進行培養之外,還要注重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這樣才能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防止大學英語教學過于空泛以及片面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在全面培養大學生知識素質的基礎上提升思想政治覺悟水平,讓大學生可以更好地分辨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利用英語知識對國內優秀文化傳統進行繼承發揚。
一、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1.英語課程思政元素不夠深入。目前國內大學英語旨在提升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儲備量以及日常交際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要對英語文化背景以及課堂內容進行重點講解,讓學生對其中的思想文化以及政治內涵有充分了解。利用課堂知識學習,可以讓學生對國外精彩紛呈的文化內容加以學習,在此基礎上對國家歷史以及地理常識引起關注,從身邊的一些小事開始轉移到全球發展過程中。不過當前國內很多高校在英語課程中盡管融入思政元素,然而整體較為膚淺,不夠深入化,有的過于形式化,導致不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水平無法提升,對未來生活以及工作將帶來很大影響。
2.英語課程教師素質偏低。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要轉移至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等方面,這樣學生畢業后才可以更好地運用英語,全面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與國家現代化發展以及全球交流需求相吻合。就當前國內英語教師素質而言,不少英語教師雖然在專業基礎知識方面比較扎實,然而在道德素養方面有所欠缺,整體思想政治覺悟不夠高,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無法對學生的政治素養進行全面提升,甚至還會起到反作用,這對學生英語知識水平理解以及應用將帶來很大阻力,使學生無法對思想觀念以及政治話題等產生興趣。
二、“大學英語”教學融入思政元素的相關對策
1.教學中全面推行“課程思政”。在英語教學中要全面落實德育觀,針對學生的文化道德以及思想素養進行全面提升,在教學過程中要設定階段性德育培育目標,全面推行課程思政。結合英語課程具體內容以及有關元素,在英語課堂中融入責任感以及價值觀等品質教育,教師要充分認知到專業以及德育素養對學生的重大影響,一旦學生在個人價值知識和課程價值方面無法做到精準定位,將對學生全面理解英語知識帶來很大影響。結合目前大學英語課程學習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融入思政理論,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化以及思想道德的全面理解,讓學生深刻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可以了解到其他國家科學文化影響廣泛的內容,通過英語教學強化自身個性并培養拼搏精神。
結合德育功能具體應用效果,英語教師在自身道德以及思想理念方面也要作出嚴格要求,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為學生做出榜樣,與課程思政相關要求保持一致,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擁有愛國情懷以及道德操守,對那些過于推崇甚至崇拜不良文化的行為要及時制止。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要做到自律,對學生的價值觀及人生觀加以正確引導,將德育教育作為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將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其中讓學生受到熏陶。除此之外,還要了解互聯網文化對學生情感以及價值觀帶來的影響,積極消除不良文化產生的負面影響,讓學生擁有愛國情懷以及價值觀,通過思政理論的熏陶確保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2.重視對學生核心價值的培養。大學英語課堂上,學生們可能要學到來自全球各地不同的文化,然后結合自身英語習慣對文章展開分析,在翻譯的時候要學會熟練運用語法。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要對相關內容展開詳細講解,這有助于學生對不同國家地區的價值理念以及文化背景有充分了解,理解英語在日常交流以及寫作等不同領域的差異,防止對英語字詞進行錯誤的解讀。舉例來說,中文中的“自由”一詞指的是活動狀態,英語語境中“自由”則屬于專有名詞的一種,以思政元素作為基礎,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觀念,結合學生自身價值觀以及對文化的不同認知,培養學生自身的核心價值素養,利用德育教育讓學生擁有誠信友善的理念。由于學生個人意識不一樣,因此在文化認同感方面存在差異,而不同的情感以及教育因素也會對學生自身意識產生刺激,在此基礎上對文化知識擁有深刻認知并喜歡相關專業。當然,教師在情感上要與學生產生共鳴,不能只注重課堂解說,讓學生對英語課程中包含的人文色彩進行充分了解,在情感上得到更深刻的認知。在思政元素理解方面,很多學生在內容以及立場上往往不確定,甚至對教師的言論也會產生爭論以及反駁,因此教師一定要認知到自身言行對學生核心價值觀產生的影響,在課堂上正確處理師生關系,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思政教育的積極作用,糾正自身存在的不當言論和思想。除此之外,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也要將被動思想積極扭轉,教師對學生思維邏輯進行有效培養,將理解教材內容積極提升至政治層面,全面提升個人素質以及道德修養。
3.課堂教學實踐活動設計。在日常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設計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利用教學內容積極引入思政教育,讓學生對語言知識進行充分了解并提升至精神層面,以思政元素以及教材內容作為基礎進行實踐。以教材內容以及語言作為切入點,對英語教學內容的文化價值以及字面意義進行講解,有助于學生對文章內涵有更深刻的認知。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結合不同學生對思政元素的整體把握,積極普及與法律以及我國國情有關的輿論,讓學生在精神以及文化層面更有自信。教師要將具體語言內容與實踐活動進行有機融合,在課堂上對學生講解似長征、工匠精神等價值較高的內容,積極融入思政元素,在此基礎上設計與文化倡導以及講解有關的課堂活動,為英語課堂以及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提供平臺。英語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課堂教學規劃,針對英語學習進行重點實踐培養,積極為學生創建英語學習語境,讓學生之間模擬英語社交,加強對英語語言的充分了解,在此基礎上形成以實踐活動為主要方式的英語教學模式。利用一系列豐富的英語實踐活動讓學生對實際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利用設計活動將教學內容以及相關清單羅列出來,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夠時間討論交流,讓學生盡可能發揮英語交際以及口語能力。除此之外,在英語課堂上還要對學生的思維模式進行重點激發,結合實際問題展開英語對話,加深對英語文章的通透了解,理解思政元素在英語教材中的具體應用情況,在此基礎上將學生日常生活與思政元素進行有機結合,全面提升學生道德素養以及思想認知水準。
4.教學方法的實踐改革。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在安排課堂教學內容時要以知識重點難點與學習規律作為基礎,充分了解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接受程度以及具體適應情況。在實踐方面要對英語日常教學展開創新,結合思政元素對英語教學內容以及課堂活動進行設計,可以以分組以及互動的方式組織學生展開深入交流。在英語課堂上,英語教師要具備應有的職業道德修養,深刻貫徹有關價值理念,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同時還要對傳統英語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革,將思政元素與語言運用能力展開有效融合。利用課堂教學內容展開自主學習,并設計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對傳統的英語教學理念以及語言運用場景加以改進,然后對英語練習、課堂理論等部分展開深入改革。結合學生對英語理論知識的具體理解程度設定階段性的學習目標以及重難點,加強日常練習,將英語活動設計與練習展開結合,積極融入思政元素。除此之外,教師要對不同學生在課堂上的具體表現進行總結,對英語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認真反思,充分融入多媒體以及課堂互動等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了解與思政元素有關的更多社會動態。在具體操作時要把英語口語當作創新改革的關鍵目標,重點培養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應用口語交際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加深對英語文化內涵的理解。
5.課外延伸,教師做好自學指導。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也要考慮到不同學生對課外學習的相關需求,積極鼓勵學生利用收集以及互聯網等展開課外學習,將思政元素與課外學習進行有效融合,教師在此過程中給予學生自學指導。學校領導要積極開展與英語有關的校園活動,在道德以及思想方面加深認知,讓學生充分利用一切時間進行課外學習,養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在此基礎上對國內外優秀文化進行充分理解并做好發揚傳承。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學習資料,課下為學生積極推薦對自學有幫助的英語資料,這樣才能讓學生受到思政元素的積極影響,在價值觀以及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給予正確指導,讓學生對思想文化內在動力有充分感知。利用課外材料積極與學生展開課下交流,隨時對學生的個人學習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幫助學生養成自學的好習慣,結合實際情況給予正確指導以及建議。除此之外,教師結合學生自學情況積極融入思政元素,幫助學生更好地對英語常識進行理解,啟發學生的道德觀以及文化素養,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興趣。
三、結語
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積極融入思政元素意義重大,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訂合理的規劃,讓學生在充分理解教材內容的前提下學會自學。教師也要發揮出有效的指導作用,培養學生德育素養,讓學生有更多時間進行英語實踐,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發揮出思政元素的內在作用,培養更多具有專業知識以及良好道德素養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吳麗蘭,張才秀.淺談思政元素在大學英語教育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8):23.
[2]許晏瑋.融入“思政元素”的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探索[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9(2):107-111.
[3]朱冬碧.思政教育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滲透與融合[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