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德
摘 要:在科學技術及互聯網發展的今天,小學生應該如何培養科學思維、樹立科學意識的問題備受關注。小學科學課作為一門以簡單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能很好地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思維,尤其是實驗教學,在小學科學課學習中非常重要。有效的實驗不僅能激起小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欲望,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還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是其他學科不能代替的。本文就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該怎么做,結合教學實踐淺談解析。
關鍵詞:科學實驗;教師;作用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2-011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2.059
傳統的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是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在課堂上將歷年考試常出的題一章節、一單元地教給學生,最后將各單元知識匯總,學生只需聆聽、做練習、背知識點就能應付考試。新形式的科學教學應該結合科學課程的特點,依據內容讓學生自主實驗,進行科學觀察,科學課教學必須和實驗結合起來,讓實驗成為科學實踐活動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調動學生一切感官積極投入到科學課的學習中。
一、科學課面臨的現狀
有些小學,有實驗器材,但教師嫌麻煩,不愿帶領學生開展實驗活動,還有一些沒有實驗器材的學校,教師不愿意制作簡單的實驗工具,也不和學生一起做實驗,久而久之,學生的科學興趣、探究能力培養起來十分困難。
另外,有的小學科學教師只注重科學基礎知識教學,不關注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家長、社會普遍更關心語文、數學等基礎科目的教學成績,對科學實驗的重視程度不夠;有些縣城經濟不發達,公益設施投入不足,條件、設備差,幾乎沒有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場館、科學類圖書館、博物館、鄉村少年宮等,小學生不能接受科技的熏陶,因此,科技實踐無法進行,學生受不到科普宣傳的環境影響,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陶冶。那么,小學科學教師要如何利用有限的環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創設精彩的科學課堂,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呢?
二、小學科學實驗教師做什么
(一)教師主動引領,學生體驗實驗的快樂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的教學應著眼于學生,應以探索研究為主,科學教師應該精心呵護學生天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和對知識渴求的欲望,帶領學生學習發生在身邊的科學知識,引領學生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通過發現問題、假設問題、論證問題等環節安排教學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讓小學生體驗到實驗的樂趣,樹立自信意識,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因此,科學教育需要一些基本條件,僅僅依靠粉筆、課本的教學方式,是無法滿足課程標準對科學所確立的目標的。
在互聯網發展的今天,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暢言教學通”中的資源,進行網上實驗模擬,這樣就不用再受實驗工具的限制,安全、準確,克服了農村師資力量欠缺,沒有專業的教師隊伍,沒時間進行實驗操作的缺點。但是這種模式也有缺陷:實驗不是很直觀,學生無法自己操作,時間長了動手能力就會下降。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做到:第一,小學科學教師首先要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意識,熟悉科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愛動腦筋的學生能提出好多奇怪的問題想法,等待和教師一起解決,如果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一知半解或不感興趣,時間長了,扼殺了學生研究的興趣,學生就不會再提那么多問題了。因此,上課時,需要小學生自己觀察、研究的時候,教師要全程參與其中,看學生做實驗、聽學生討論、想學生做實驗的過程,隨時把握課堂中的各種突發情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學習。
第二,科學教師要多讀書,廣泛獲取實驗知識,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有些科學實驗的某一步較重要,是影響實驗結果的關鍵,教師要積極提醒學生注意,有時候需要老師示范講解來演示重點,突破難點,否則,即使實驗再有趣也達不到老師想要的結果。
第三,給小學生心理暗示。對于小學生而言,思維各不一樣,由于年齡小、生活經歷不足以及知識結構簡單等原因,他們認識事物的方式往往是從自己感興趣的入手,因此,上科學課,學生也要做好實驗準備,教師要引導和教會學生實驗的方法,至少要了解實驗目的、步驟和基本材料,要營造科學實驗氛圍,適時給學生精神上的鼓勵,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熱情高漲起來。
第四,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和同學友好相處,融洽合作。努力創造條件,積極開展實驗教學研究和師生共同制作教具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活動,發揮實驗室的多功能作用。科學教師要熟悉教材,明確實驗目的,預測、驗證實驗結果,上課前教師要試做實驗以便心中有數,做到實驗的步驟科學有效、合理、切實可行,并嚴格按照實驗步驟示范。教師做實驗的一舉一動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教師應該按照要求進行實驗操作,關注科學實驗的嚴謹性,培養學生喜歡做實驗、會做實驗的良好習慣。
(二)教師要注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學習效果
由于農村小學生知識面狹窄,見識不多,對各種現象不能正確解釋,因此,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親身接觸科學現象,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從而獲得科學知識。在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一些很難的實驗,若按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只是講而不操作,學生憑空想象,就會覺得沒意思,教師講得很累,學生還不理解,相反,如果教師此時能巧妙地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實驗的設計和操作,學生在良好的實驗環境及和諧的氣氛中,有序地進行探究,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講解指南針的使用時,一開始學生不理解指南針是“指南”的,此時可以設計“小鳥找家”的趣味實驗,不論“小鳥”怎么飛,停下來時,“小鳥”總是指向南方—回家的方向,學生立刻就能理解,教師也不用再費力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