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夢衍
摘? ?要: 社團,是青年政治社會化的第二課堂,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對于社會意識形態治理有著重要的價值。本文以我國高校社團治理為案例,分析學生社團活動態度的形成和發展,在“元治理”的理論視域下探索完善社團治理的更優方案。
關鍵詞: 政治社會化? ?“元治理”? ?高校社團? ?意識形態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完善現代化國家治理能力的要求,說明高校社團治理同時是社會治理的重點內容,社團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組成部分,關乎社會穩定與文化繁榮,足見握牢高校社團意識形態話語權的迫切性與必要性。
本文旨在推進高校社團文化“元治理”研究體系的構建,豐富關于我國社團與高校文化的研究。
一、高校社團的緣起與發展
習近平同志指出,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和共青團工作,親切關懷青年健康成長。社會是一個大課堂,如果青年要茁壯成長、學有所成、報效祖國,就需要在學生時代“絕知此事要躬行”,社團為青年學生提供了一個接觸社會實踐及檢驗書本學習成果的第二課堂,能夠開闊學生眼界、鍛煉實踐能力并最終豐富學生的社會體驗。社團活動是培育學生家國情懷、將學生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宏圖融合的絕佳平臺[1](53,56-60)。
波倫亞大學在西方赫赫有名,這所誕生于1087年的大學是通過契約建立的,波倫亞大學的這種契約模式后來為諸多歐洲大學所借鑒,學生與教授依靠這種簡單卻不松散的契約關系構建了師生關系,成就了大學制度,時至今日仍舊對我們具有啟發意義。這種契約的力量直接增加了大學生及學生組織的自治權威,賦予了大學生一定的發展話語權,閃耀著契約精神的思想光輝。
早期的社團組織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高效的自我管理平臺,并且在對外層面能夠繼續通過契約保障權益,最終實現發展目標。一言以蔽之,早期歐洲大學社團的形成過程與發展目標都是以學生為主導的。這種學生社團隨著時間的推移得以保留,并且成為當代各大學學生自治的重要組織。
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后,中華大地上也涌現出了大學生社團組織。1919年五四運動前后,當時的北大校園內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社團,數以百計的學生社團涵蓋了學生學習、活動的方方面面,如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新思想的進德會、社會主義研究會、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研究如何進行新聞報道的新聞研究會,考驗鍛煉學生思辨能力的雄辯會等,在當時先進運動領袖李大釗、毛澤東等同志的帶領下,如火如荼地開展起校園活動。但除了極少數的社團能夠活躍到今日外,大多數社團都在“文革”的特定歷史時期沉寂下去。
二、“元治理”與高校社團研究的理論沿革
針對科層制治理、市場治理、網絡化治理三種傳統治理模式的不足,鮑勃·杰索普(Bob Jessop)于1998年首次提出“元治理”(meta-governance)概念,并將之系統地用于分析政府、政黨的治理與公民社會的關系,從此公共行政學界對“元治理”這一年輕的理論體系展開積極探索[2](81-92)。
最近五年來,我國學界開始出現關于“元治理”對公民社會影響的研究。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有學者提出“一核多元”的框架,強調政黨與政府作為“元治理”的“一核”要與多元治理參與主體形成合力增強社會治理效能[3](91-99)。亦有學者將“元治理”的國家治理權威概念延展至基層黨組織的視角分析基層社會治理[4](39-49)。本文開創性地嘗試將“元治理”概念體系進一步中國化,并將這一公共行政學概念應用在政治文化學分析中,描繪政治治理權威等如何影響高校社團文化的構建。
作為我國社會治理非常重要的維度,高校社團方面的研究在我國取得了初步的成就,簡要總結如下:
第一部分,關于社會治理模式與公民身份構建視域下我國高校社團文化發展的研究。社會組織的結構性力量可以為國家治理帶來機遇與挑戰,保證社會組織的自主性有助于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和國家管理的合法性,即增強公民認同感。主流觀點認為,“元治理”為高校社團治理提供上佳的解決方案,通過分類治理和合作增權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社團作為社會組織的活力和作用[5](49-55)。如何從管理走向治理,由被治轉向共治,是我國高校社團治理需要持續考量的時代課題,也是構筑“紅色社團”的必經之路[6](188-189)。
第二部分,關于共產黨組織、共青團組織對高校社團文化發展影響的研究。高校黨組織和團委歷來重視社團發展的負面影響和突發風險,包括擴大社團自治帶來的商業化操作和社會服務,以及歷史上高校社團與社會思想、突發政治事件的密切關聯。然而,有學者提出“不求出彩,但求不出事”的高校社團治理思維及自主權事實上的缺位不利于社團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深入發展,高校黨組織和團委應當在內部治理結構(規范制度建設)和外部協商機制(增強校園民主)方面雙管齊下[7](138-139)。高校社團治理的黨委領導和團委主導應助推社團“自治性”的成熟發展,保持政治站位、提升法律地位、參與社區治理,平衡政治屬性與社會屬性[8](295-301),最終完善高校的意識形態治理,鞏固我國非傳統安全。
三、當今高校的社團發展現狀與治理
新中國成立后,學生社團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相繼涌現了一批優秀的、去過度政治化的學生社團。隨著高校的建立與發展,社團隨之在各領域出現并迅速活躍。改革開放以后,一大批優秀的、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社團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僅有極高的人氣,還為社會大眾所熟知、接納,例如北京大學的山鷹社、清華大學的攝影協會等,時至今日已然成為大學的名片。
大學生社團是高校學生依據共同的興趣愛好自愿組成,按照章程自主開展活動的群眾性組織,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重要陣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大學生通過社團活動結識興趣愛好相近的同儕,社團在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和素質教育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社團的建設得到了校團委、各學院學生會的極大關注與支持。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元治理”的概念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大學社團的發展與治理:社團生活是自由且豐富多彩的,在有助于社團自由氣氛發揮作用的同時,校團委始終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政治作用,在這樣的層級關系之下,校團委扮演“元治理”方的角色,通過更能為大學生所接受的方式將相關文件指示的精神貫徹給學生。對于積極參加社團生活的大學生們,在這樣的第二課堂范疇內,通過學生會和校團委,能夠更多地學習、把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精神,在相應的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扮演更積極多元、健康有益的角色。
一些興趣主導的大學社團缺乏明確的治理責任機構,水平參差不齊,未能完全發揮第二課堂的積極作用。在招納社團成員的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社團盲目擴大規模,并未完全將具體社團的活動質量納入主要的工作重點,說明“元治理”主導方,即校黨委、團委介入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建章立制,在黨委、團委的方針指導下對社團進行體制化的治理,不僅能夠提高“元治理”的效率,而且能夠使廣大學生更了解參加社團活動的初衷與目的。總的來說,我國大學的社團可以分為興趣類與學術類,其中興趣類的社團占多數,舉辦的活動相對頻繁。如果校團委及各院學生會能夠直接與其形成體制化的治理關系,則“元治理”可以更扎實地在社團治理過程中發揮作用。
四、實地調研數據分析
本文在吉林省與廣東省分別采訪了613位受訪者,84.5%的學生都參加過社團活動,其中有逾九成的學生是在大一的時候參加的學生社團活動,可見社團活動對大學生的誘惑力相對較高。絕大多數學生都對社團活動有適中以上的感興趣程度。
與此同時,部分大學生對社團的具體隸屬關系與權責架構并不十分清楚,部分學生并不了解社團的權責隸屬關系,只是單純表現出對團委特別是院級團委治理合法性的高度認可,甚至許多學生直接表露出想去團委工作的強烈意愿。
在社團性質的層面,51.57%的學生表示他們所參加的社團不是紅色社團,但有84.02%的學生表示他們愿意在有機會、有條件的前提下參加紅色社團。除了在意識形態上表現出一定的傾向之外,學生們還在實用性上表現出一定的傾向,即對創業型的社團有十分濃厚的興趣和極強烈的參加意愿,超過88%的學生有意愿加入創業型社團。此外,70.46%學生表示社團活動的“量化”加分,即對其學業成績提高的實用性,是他們參加社團活動的最主要動機之一。由此我們可以形成一個結論,就是意識形態的正確性和對個人發展的實用性是學生積極響應社團“元治理”的雙軌制動機。
五、結語
在就業歸宿與學習進步方面,我國大學生表現出實用動機與興趣驅動的雙激勵模式,高校的黨組織、團組織,特別是校級、院級團委在規范內部治理結構與外部協商機制方面有著較高的權威性,通過實用性動機的推動,高校社團治理的黨委領導和團委主導在事實上的確起到了助推社團“自治性”成熟發展的作用,最終起到了完善高校意識形態治理的作用,并且從意識形態角度間接地鞏固了我國的非傳統安全。
參考文獻:
[1]李志.“元治理”視角下的基層社會治理[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9,21(04).
[2]馮志峰,萬華穎.“元治理”理論視域下的基層社會治理[J].東方論壇,2019(02).
[3]張繼亮.元治理:為何以及如何將國家帶回到治理中來[J].國外理論動態,2018(01).
[4]彭瑩瑩,燕繼榮.從治理到國家治理:治理研究的中國化[J].治理研究,2018,34(02).
[5]張平,隋永強.一核多元:元治理視域下的中國城市社區治理主體結構[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5(05).
[6]孫佳.高校紅色社團內部治理結構構建初探[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01).
[7]劉宇昊.治理視角下的高校學生社團建設[J].江蘇高教,2012(02).
[8]耿依娜,夏煒宜.從被治到共治:學生組織在高校管理模式變革中的角色轉換[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0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項目名稱“元治理”視角下內地與香港高校的社團文化比較研究,項目編號20CKS027,本文為該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