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憲軍 阮傳偉 何榮杰
摘 要: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晶,與我國中職院校思政教育有較高的契合度。在過去的中職思政教學模式中,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較缺失,導致思政教學效果不佳。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學相結合的意義、內容、原則與目標,提出了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思政課教學的途徑,以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及中職思政教學水平的提高出一份力。
關鍵詞: 優秀傳統文化 中職思政 教學途徑
1.引言
我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豐富且多元的優秀文化,這些文化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及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富含文化底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我國青少年的成長與發展來說有重要的教育及引導價值,將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相結合,對于中職院校德育水平的提高有非常顯著的促進效果。因此,新時期要持續探索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職思政課融合的途徑,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中職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
2.中職思政課教學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容及深邃博大的思想內涵,對于我國未來在世界上長期占據話語權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在中職思政課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凝練出的瑰寶,是推動我國中華文化在未來能夠創下新輝煌的重要保障。新時期,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一定程度上出現逐漸流失的趨勢,這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敲響了警鐘。青少年是我國未來發展建設的主力軍,在從青少年時期接觸、學習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讓孩子們很好地理解文化背后的優秀內涵,使傳統文化得到很好的繼承與發揚。
2.2增強思政課教學成效
目前我國一些中職院校將教學重心放在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術的傳授上,旨在強化學生的技能及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未來的就業質量,但是忽視了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思政教育不受中職院校教師及學生的重視,部分學生將思政課程當成“水課”,認為其枯燥又無趣,對于未來的工作沒有幫助,學習的目的僅是應付考試。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中,能夠豐富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增強教學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生積極性,達到增強教學成效的目的。
2.3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互聯網時代,中職學生能夠獲取信息的途徑更豐富。目前我國互聯網上的信息質量良莠不齊,有時無法給予中職學生正確的價值引導,甚至有些思想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背道而馳。學生對新鮮事物有著好奇心,但是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程教學相結合,能夠有效加深學生對于其中各種思想精華的理解,提高掌握程度,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
3.優秀傳統文化中可以融入中職思政課教學的主要內容
3.1堅定不移的愛國精神
目前我國正處于和平年代,部分青少年學生對于愛國情懷的感觸不深,與革命先烈那一代人們相比,愛國情懷有所淡化。與此同時,互聯網上還存在一些不良信息,這對于中職院校學生的健康成長來說是不利的。因此,在中職院校思政課程教育中,必須加強愛國思想的教育,培養學生堅定不移的愛國精神。
3.2崇高的人生追求
中職院校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相比,智力與身體素質方面并無顯著差距,但是一些中職學生存在厭學、消極、叛逆等負面情緒。部分中職院校學生在初中時成績一般,較少受到家長與教師表揚,導致其對于學習有不自信、回避、厭惡甚至恐懼的心理。在進入中職院校后,由于這種慣性心理的影響,部分學生無法擺脫負面情緒,繼續渾渾噩噩、得過且過。因此,中職院校要重視學生人生追求方面的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終身學生的習慣,幫助學生確立人生目標及做好職業發展規劃。
3.3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人生態度與人生追求相互聯系,有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就會有崇高的人生追求。中職學生在學習及未來就業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一方面是內在負面情緒的影響,另一方面是來自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競爭壓力。中職學生只有具有堅強積極的人生態度,正視挑戰與挫折,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因此,中職院校要加強對學生在人生態度方面的引導,通過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內容及案例,幫助學生調節情緒,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4.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思政課教學的原則及目標
4.1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思政課教學的原則
第一,思政教育為本的原則。讓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教學結合要明確思政課教學的主體地位。在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思政課教學的頂層設計中,要將德育目標作為根本,以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路徑,使二者相互協調,共同發揮作用。第二,有機結合的原則。在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教學相結合的過程中,要選取符合中職院校學生特點的內容進行補充,貼近學生學習與生活實際,不可生搬硬套,及時糾正傳統文化中落后且不符合實際的內容,堅持傳承與發展并重。
4.1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職思政課教學融合建設的目標
將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職思政課相結合是一件雙贏的舉措,為了最大限度地達到二者的融合效果,要明確以下兩個目標:第一,堅持通過優秀傳統文化達到中職院校教書育人的目的,讓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成為中職學生學習、生活及未來工作的指導思想之一,使學生受益終生。第二,堅持通過思政課教學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優秀文化能夠在新時期傳承發揚,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相結合,增強新時期我國的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及道路自信。
5.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職思政課教學融合的有效途徑
5.1從教材出發完善思政課程教學內容
中職思政課教學融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要從教材出發對思政課的知識點進行完善與補充,使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更直觀地展示在課本之上,同時很好地對教材知識點進行拓展補充,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在完善教材的過程中,首先要保證滿足我國《中職德育教學大綱》所要求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細化修改。教材可以根據不同章節所側重內容的不同引入不同的傳統文化內容,例如《論語》《禮記·大學》《孟子》《中庸》等。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選用補充教材進行授課,再結合相關視頻進行拓展,能夠很好地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使思政課程更加生動形象,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5.2建立融合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教學體系
中職院校要將傳統優秀文化與思政課教學相結合,必須考慮中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及中職學生的特點,通過系統化地設計課程,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學的有機結合。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教學結合有許多方式,例如可以在思政課程每節課開始的前5—10分鐘,讓學生誦讀、學習我國經典的詩詞及古文,并將學習情況納入思政課平時成績考核;班主任可以在每周周日晚組織安排學生進行古文鑒賞及學習心得研討,讓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成為常態。此外,中職院校還要制訂科學合理的思政考核方案,增加對于學生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情況的考察指標,并且在考試內容中增加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督促學生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確保考核更全面。
5.3打造信息化思政教學網絡平臺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普及,我國已經初步進入信息化時代,網絡平臺已經成為學生獲取知識及自主學習的新途徑,對于學生的多元化成長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天,我國一些優秀傳統文化正面臨流失的命運,要想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不能再依托傳統的紙質載體,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優勢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工作。因此,中職院校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思政教學與網絡平臺有機結合,實現增強思政課程教學成效及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雙重目標。例如,中職院校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建立班級云課堂,教師可以在云課堂上通過圖像、聲音、視頻及動畫等多樣化的形式分享思政課程內容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云課堂的互動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價值與內涵,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修養。
5.4增加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思政系列活動
中職院校思政教學不能局限于思政課堂之上,應將思政教學落實到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需要跳脫思政課堂的框架,采取更多元化的宣傳推廣方式。例如,中職院校可以在學校的圖書館及教室的角落建設小型的讀書角,根據可利用空間大小的不同,擺放不同數量的優秀傳統文化書籍、畫冊、裝飾品等,并且可以組織學生在空余時間抽讀這些經典名著,讓學生們養成閱讀優秀書籍的好習慣。同時,中職院校還應當多舉辦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思政活動,切實加強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形式可以是多樣化的,例如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書畫比賽、詩歌朗誦比賽等。通過活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強中職院校思政教學教學成效。
6.結語
新時期中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均遇到了瓶頸,將二者有機結合能夠有效增強中職思政教學成效及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實現共同發展。因此,在新時期,中職院校要從教材出發完善思政課程教學內容,建立先進的思政教學體系及信息化思政教學網絡平臺,還要提高舉辦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思政系列活動的頻率,最終實現中職院校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提高,提高院校的辦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顏廷濱.傳統文化在目前中職德育教育中的意義簡析[J].中國培訓,2017(14):119.
[2]易培強.思政教育要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J].武陵學刊,2019,44(5):1-8.
[3]張益績.中職學校德育課堂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模式[J].廣東教育(職教),2017(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