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對于初中地理教學而言,教學需打破常規模式,融合多學科知識內容,實現多層次、多維度的地理教學,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對多學科知識進行鞏固。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學中多學科融合的意義,其次分別從地理與語文融合、地理與數學融合、地理與歷史融合幾個方面來探討學科融合教學策略。
【關鍵詞】學科融合;初中地理;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17-0084-02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mot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teaching needs to break the conventional model, integrate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content, and realize multi-level and multi-dimensional geography teaching, so as to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desire to learn and consolidate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and then discusses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geography and language, the integration of geography and mathematic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
【Keywords】Subject integr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application
地理學是一門實用性的自然學科,其研究范圍極其寬廣,涉及地質、地形、水文、氣象、洋流、天文等諸多知識。同時,地理學知識可延伸應用到旅游、礦產及能源勘探、考古、工程建設、自然災害預測和防控等多個領域。初中地理教學重在讓學生明白地理學科的重要性,掌握并能靈活應用地理基礎知識。鑒于地理學科知識的寬泛性,教師可結合其他多個學科知識進行聯合教學,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其聯想、探索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一、初中地理教學中多學科融合的意義
地理學雖然是一個獨立的自然學科,但它與其它學科之間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分割。相反,地理學知識在其他多個學科上都有所體現。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合多學科知識,不僅能幫助學生更直觀、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識,有利于解放學生思維,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從而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學科融合教學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處處有地理,地理與日常生產及生活密不可分,提升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要性認識。
二、多學科融合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初中地理學科融合教學,需要地理教師深研課本課程,廣泛涉獵多個學科知識,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來豐富地理教學課堂,實現多種知識的融會貫通,以此拓展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習成效。基于此,筆者從語文學科、數學學科、歷史學科這幾個方面來探討。
(一)初中地理教學與語文學科的融合
語文素有“百科之母”之稱,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寫景、寫人、敘事抒情的文章、詩詞,這些文本中包含了很多地理知識內容。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以對其進行分析,挖掘出其中的地理知識信息,并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如七年級中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中,“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其中的“巴山”不僅指“大巴山”,還指綿延在川、隴、陜、鄂四省邊境的整個大巴山系。“大巴山”又與秦嶺一起構成了我國的南北地域分界線、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帶、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南北動植物交會與融合地帶、西部高原與東部平原的連接點。另外,“巴山夜雨”的成因也和當地特殊的地形條件有關,當地山脈綿延高大、云厚霧重,白天熱對流不顯著,但夜晚冷空氣順著山坡下沉,暖空氣抬升,云層上冷下熱,加速對流作用,所以夜雨較多。又如七年級上冊《約客》中有句“黃梅時節家家雨”,主要描寫的是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景象,“黃梅時節”指的是農歷的五月前后。地理教學中教師引用一些經典的古詩詞,將其與地理現象進行對應,可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也能幫助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鞏固。
(二)初中地理教學與數學知識的融合
地理是一門文理兼備的綜合性學科,既有很多固定的顯像知識,又有很多隱性的原理,需要通過分析、計算、統計才能得出結論,這就需要應用到數學知識。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邏輯性較強、知識隱含性較高的地理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數學運算方式來得出答案,從而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中的奧秘。如初中地理中關于氣溫與海拔的關系,需要通過已知條件進行系列換算,其中原理便是“山地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氣溫約降低[0.6℃]”。例如,教師提問:某地山腳溫度為[22℃],山頂溫度為[4℃],山腳海拔為[600m],如何獲得山頂海拔呢?通過分析并運用數學計算思維,引導學生按兩個步驟進行解答:
第一步,按公式“相對高度=溫差[m℃×100m/0.6℃]”,計算出山頂和山腳的相對高度,即:[22℃-4℃×100m/0.6℃=3000m]。
第二步,按照“低溫區海拔=高溫區海拔+相對高度”,通過已知條件計算出未知高度,即:山頂海拔=[600m+3000m=3600m]。運用數學計算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準確獲得地理信息中的隱含知識,既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能提高其知識綜合應用能力。
(三)初中地理教學與歷史學科的融合
歷史是對過往的人、事、社會現象、科技、文化藝術、思想等內容的客觀記錄、總結和研究。初中歷史涉及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以及近現代史等內容,這些歷史知識中的地圖信息、人物事跡等反映出了特定時段的地理知識,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充分挖掘一些典型歷史知識來輔助地理教學,可起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如在進行地理地圖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戰國七雄”這節知識,以七個諸侯國的疆域范圍、都城位置以及七雄爭霸中發生的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長平之戰、馬陵之戰)等內容為引子,指導學生在中國現代地圖上圈出戰國七雄的疆域范圍,對其國都地名進行古今對照,并在當前地圖中標識出來,讓學生找出歷史上著名戰役的發生地點,分析該地的地理特征,以此培養學生的地理識圖、解圖能力。
又如,在教學“天氣與氣候”這節知識時,地理教師可引用初中歷史“赤壁之戰”中“公瑾憂而生病,孔明巧借東風”這個歷史故事來分析其中的地理原理。教師提問:“周瑜為何擔憂,諸葛亮又憑什么借到東風?”運用地理知識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知道,赤壁古戰場位于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處于隆冬時節,盛行西北風,極少有東南風。而曹營處于江北,東吳處于江南,如果沒有東風,那么用火攻反而對自己不利,所以周瑜才會焦急萬分。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東風,其實是提前預測到冬至前后會出現短時間的天氣反常現象,此時風向會發生改變。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融合歷史知識,既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抓住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又能激發學生應用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多學科融合地理教學發揮了不同學科的各自優勢,建立了不同知識點之間的有機聯系,既可以提升地理學科的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又能實現多學科知識的同步學習和鞏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非常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晶晶.初中地理教學跨學科融合的原則、路徑與效果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10).
[2]戴文斌.走向學科融合的地理課堂教學探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05).
作者簡介:畢金玲(1988.10-),女,漢族,山東淄博人,本科,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地理。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