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 何長濤
摘 ?要:選課走班制度是在新高考模式下產生的新的教學方式,與傳統模式相比具有靈活性強、個性化突出的特點。但在當前模式下,選課走班面臨教學資源相對不足、教學管理困難、學生學習質量難以保證、行政班級功能弱化等問題。基于上述問題,本文從有效增加教育投入、優化雙軌制管理模式、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三個方面提出了優化選課走班效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教學;選課走班
選課走班是指在新高考模式下,學校為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而設計的高中階段教學制度。當前,選課走班主要有全走班、部分走班、基本不走班三種模式。全走班是指徹底的選課走班,按照不同學科及學生不同層次教師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部分走班是指僅對于“+1”或“+2”選考科目走班;基本不走班是指因教育資源有限,由高中學校固定選考科目,鼓勵學生選擇相對優勢的學科側重學習。選課走班客觀上要求學校對班級管理更加精細化和深入。
一、當前選課走班現存的問題
國內學者對選課走班這一課題有深入的研究,重點關注如何有效實施班級教學管理,如何通過效果評價推動選課走班模式的改進等。大多學者認為,因選課走班模式的存在,導致行政班功能弱化,教學班功能不足,行政班及教學班間銜接度較差等問題。在新高考模式下,選課走班業已成為全國范圍內廣泛推廣的教學模式,對其問題的分析對于優化高中階段選課走班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一)教學資源相對不足。與傳統單一、同質化、固定化的教學模式相比,選課走班需要充足的課程資源和教學資源作為保證,需要增加對區域的教育投入。但由于選課走班模式改革進行的過快,且在師資結構沒有發生明顯增長的情況下,學校教學管理和選課老師的工作量急劇增加,使得學校的教學資源捉襟見肘。此外,選課走班模式對教室廊道設計、公共服務設施、教室空間布局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根據調研情況來看,部分學校在此方面沒有明顯改善,這也制約了選課走班制度的實施效果。
(二)教學管理面臨新的難題。首先增加了排課的難度。不同學科在不同階段所需要的課時是不同的,而對于不同學生設置不同的課時安排顯然存在難題,很多學校采取對不同學科采取同一課時安排的模式,但這同樣會造成有的學科課時過多,而有的學科在某階段的課時不足,這一問題在全走班模式下更為明顯。其次,學生管理難度增加。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班級固定,且有固定的課程代表,而選課走班模式下,沒有固定的課程代表,這使得收交作業成為難題。為保證選課走班效果,學生的自習課比重提升,如何保證自習課的紀律和學習效果也是學校管理面臨的難題。最后,教師管理同樣面臨困境。在選課走班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如遇生病、培訓、家中有事等突發情況,只能請求別的老師代課,而不能改變課程表。為不影響教學進度,教師往往不得不放棄外出學習培訓或參加教學會議的機會,這會影響教師的未來專業水平的提升。
(三)學生學習質量難以保證。在傳統單一行政班模式下,老師、同學相對穩定,老師對學生的學習問題、學習習慣、學習進度能夠細致掌握,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相對容易。而在選課走班模式下,教師對學生熟悉程度降低,學生之間的交流也相對減少,走班的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感不足,很容易聽的不認真、不主動,這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
(四)弱化了行政班級的教育功能。傳統行政班模式下,學生對班級的認同感、榮譽感、集體感較強,而在選課走班模式下行政班的功能正在逐漸弱化。選課走班弱化了學生對班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選課走班模式下,學生需要在多個教室接受教育,同學數量也急劇上升,集體榮譽感降低,雖然社交圈子有所擴大,但學生有了更多的想法,思想道德教育很難開展,學生對行政班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下降。
二、提升選課走班效果的對策建議
(一)有效增加教育投入,豐富教育資源。為提升選課走班效果,應加大對高中階段的教育投入,進一步豐富高中學校的教育資源。具體來說,應為學校建設更多的教室、招聘更多的經驗豐富的教師、拓寬學校的廊道、調整優化教室的空間布局。對于那些教育資源相對較少,地方財政能力相對較差的地區來說,應允許實行套餐制、菜單式選課走班方式,在教育資源滿足選課走班要求后再進行調整和優化。
(二)優化雙軌制管理模式。為提升選課走班管理成效,要進一步優化雙軌制的管理模式:要優化行政班主任和教學班老師共同參與、共同負責的雙軌管理模式,行政班老師負責對學生進行學科指導和跟蹤管理,并及時就學生的學習及思想情況與教學班老師溝通聯系;教學班老師也應及時就學生的上課情況與行政班老師溝通,方便行政班老師掌握學生學習動態。要建立行政班與教學班并行的學生管理模式。在教學班內,組建多個學習小組,由教學老師擔任指導老師,由成績優異的學生組成答疑團隊,對學習小組內的學生開展輔導。學校也應通過教學視導、日常巡查等方式及時發現走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妥善解決。
(三)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在選課走班模式下,教學質量和教師績效、成績等均要采用新的評價機制。應以信息化手段從選課走班便利度、學生成績變動情況、教師授課效果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建立與選課走班模式相適應的評價機制,幫助學校基于評價結果發現問題,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創建具有學校特色的選課走班模式——青島實驗高中新高考改革行動篇[J].山東教育,2018(33):8-9.
[2]婁立志,王鳳軍.試析普通高中選課走班教學管理——以山東省萊蕪市十七中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13(02):51-55.
作者簡介:
笫一作者 :趙艷(1970.5-),漢族,本科學歷,遼寧大連人,大連市一〇三中學校長,全國名校長趙艷工作室主持人,遼寧省最美校長。
第二作者:何長濤(1977.2-),漢族,研究生學歷,遼寧沈陽人,中學正高級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遼寧省中小學校長教師培訓首席教師。
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項目資助(SupportedbyLiao NingRevitalizationTalentsProgram項目編號:XLYC190600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