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仁
摘 要:語文是中華民族的獨特語言文字藝術,學習語文并理解中華文化的基礎就是讀懂文化,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強化閱讀教學因此成為語文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文章由此出發,對為何、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推進閱讀訓練工作展開了分析。緊接著,在簡要闡述閱讀訓練價值的基礎上,提出了重視趣味引入、學生獨立閱讀、探索方法等教學建議,希望能夠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組織教學帶來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訓練;教學應用;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0-00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0.032
語文一直以來都是小學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全新教育環境中,伴隨著文化傳承意識在社會中的不斷發展,學語文、學好語文已然成為全民共識,各個小學教師也在不斷尋找更合適的、能夠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教育方法,“閱讀訓練”由此進入師生視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閱讀訓練,加強對學生的“讀”的引導,有助于提升他們理解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優化其文化意識,無論對基礎學習還是文化傳承都大有助益。因此,教師有必要對閱讀訓練組織方法展開進一步的分析。
一、小學語文教學強化閱讀訓練的價值分析
(一)增強學生閱讀能力
將閱讀訓練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其價值之一就是能夠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閱讀本身就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讀和理解能力,將訓練融入其中,加強對學生讀語文、分析文章的引導,讓他們在學習基礎內容的同時更深入地讀文章并分析其核心內涵,可以使其在不斷的練習中更迅速、穩定地提升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水平,增強“讀”的能力[1]。而這種水平的提升、能力的增強,不僅可以使其在小學語文學習階段產生更積極的表現、獲得更豐富的收獲,還對他們在學科領域的未來發展有極大幫助。
(二)優化學生文化意識
小學語文教學融入閱讀訓練的第二點價值,就是可以優化學生的文化意識。組織閱讀訓練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帶領學生多讀文章、多分析文化、多體驗語言文字情感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超越文本的豐富的、正確的文化意識,在掌握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對語文內涵產生更多新的理解。久而久之,他們也就能夠逐漸形成更正確的文化意識。
二、閱讀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路徑
(一)重視趣味引入,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想要從根本上提升小學語文閱讀訓練質量,必須先激發學生讀文章、學語文的興趣。也只有學生發自內心地對學科內容、閱讀活動感興趣,他們才會更積極地參與閱讀訓練、更主動地分析文章文化內涵。反之,如果學生對學科內容、閱讀毫無興趣,即便是面對教師耐心的引導,他們也會產生一定的厭學情緒,這不僅對閱讀訓練的推進毫無幫助,甚至還會阻礙整體學科教學。這意味著,教師在融入閱讀訓練的教學活動中,必須合理利用趣味元素引入課程,讓學生“讀”的興趣在趣味引入的支持下被充分激發出來,使其對將要參與的訓練產生興趣、對將要學習的學科內容產生好奇。這樣一來,帶著好奇和興趣進入課堂,正式參與閱讀訓練,學生的表現也會更加積極,從而使訓練成效、“讀”的收獲越來越理想。
(二)學生獨立閱讀,發展自主能力
新課程改革越來越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這同樣適用于小學語文閱讀訓練,想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高效推進閱讀訓練,必須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鼓勵他們自主參與訓練并閱讀文章。但是在傳統模式下,很多教師并未完全建立“讀是一項自主活動,需要學生對文章展開獨立分析”“課堂是學生的課堂,需要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只是在訓練過程中將學生所讀文章的內涵告知給他們,嚴重影響了學生“讀”的體驗和自主能力的發展[2]。
這提醒了教師,在新的教育環境中,以“讀”的訓練促進小學生語文學習,必須將“讀”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鼓勵他們自主讀并分析文章,給予他們足夠的自主分析和思考機會。此外教師還需要注意,學生被動參與課堂活動也是造成語文教學與閱讀訓練低效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交還“讀”的主動權之前,教師還應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在主動探究學科知識的同時獨立閱讀文章。如此,學生從學科學習到閱讀分析都是主動的,他們可以在循序漸進的訓練中形成更積極、正確的學科學習態度,這不僅對學生的閱讀訓練大有幫助,還對其后續學習大有裨益。
(三)探索閱讀方法,培養學習思維
小學生尚未形成成熟的語文思維和“讀”的意識,相較于單一的學習語文知識、文章情感,掌握學語文、讀文章的方法往往更能促進他們的成長,使其建立更加嚴謹的學科學習和閱讀思維。
但縱觀傳統語文課堂上的閱讀訓練,不難發現,一些教師并未給予“方法訓練”足夠的重視,只是關注學生是否通過讀理解了文章情感內涵,鮮有對其是否掌握了學科學習、“讀”的方法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看似實現了對所讀內容的深度把握,實際上并未真正實現自我提升,其綜合發展是浮于表面的。因此,在新的教學模式中,為將閱讀訓練的價值在最大限度上發揮出來,進一步提升學科教學有效性,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探索方法,以方法訓練培養他們學語文的正確思維。一旦學生真正掌握了“讀”的方法,他們在之后語文學習活動和訓練中就會更加游刃有余,從而獲得更多收獲,實現更積極的成長。
(四)組織合作閱讀,訓練思考能力
在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新課改還提高了對“合作學習”的重視,認為合作學習有助于深化學生自主能力、提高教學有效性。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訓練也應遵照該要求,積極組織合作活動,訓練學生在合作中讀文章、思考語文的能力。也就是說,教師有必要在鼓勵學生自主讀和學習的基礎上,引導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參與訓練,同時設計需要學生以合作形式來完成的語文任務,組織他們在合作狀態下讀文章、分析文章背后的文化內涵。如此,通過不斷的合作交流和分析,以小組討論為支持,訓練氛圍會更加活躍,學生也可以在熱烈的交流中產生新的思維碰撞、形成新的“讀”的靈感,最終深化思考能力,強化閱讀理解素養[3]。尤其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可以在傾聽他人閱讀分析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這能夠促進學生“取長補短”,使其在提升思考能力的同時實現進一步的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