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富
摘要:在“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背景下,作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之一的《學前兒童心理學》課程的教學如何實施“課程思政”,本文結合《學前兒童心理學》的課程定位與教學實際,合理滲透思政教育, 探索多樣化的課程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策略, 助推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課程思政 ?學前教育 ? 學前兒童心理學融合策略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對中職教育而言,課程思政的內涵就是依托或借助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通識課等課程而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強調,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要旗幟鮮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這是時代賦予教育的歷史責任。
踐行課程思政理念,教師要先行,學前教育是啟蒙教育,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為學前教育培養專業教師,更應在課程開發與建設中,踐行課程思政理念,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修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內容優化內容供給。創新創業及職業素養教育等方面的課程,加強法治意識、職業道德與倫理、科學精神及工匠精神的培養。
二、《學前兒童心理學》的課程定位
《學前兒童心理學》 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的素質與基礎學習領域課程。 本課程主要研究對象包括以下兩方面:1.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2.幼兒時期心理過程和個性的發展。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掌握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初步獲得學前兒童教育教學所必需的綜合應用能力,幫助其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課程觀和教師觀,并在日后從事幼兒教育工作時能夠更好地貫徹教育方針, 完成教育任務。這本身就是與課程思政目標的完美契合,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過程中不斷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啟發,潛移默化地養成一種文化自覺,從而增強文化自信,最終實現專業技術和道德品質的雙重提升。
三、《學前兒童心理學》課程教學與思政教學的融合策略
1.專業與思政的融合,在幼兒心理學教學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
(1)在激發學生的興趣中培養職業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職校生在進行專業的選擇時, 往往很盲目,對所選專業缺乏認識。 鑒于此,教師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結合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對象、任務介紹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發展前景,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及職業興趣,引領學生遵守規范的職業道德。
(2)在自我意識中加強專業意識教育,正確認識幼兒教師角色,熱愛教育事業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身的認識,包括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控制。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學前兒童社會化和個性發展等教學內容,讓學生體驗感幼兒教師角色,增強其職業認同,自我調節摒棄源自于社會對幼兒教師的偏見,自覺的強化和鞏固專業與職業意識,準確定位幼兒教師這個角色,從而熱愛教育事業。
(3)在情緒情感中增強專業情感,愛崗敬業
情緒情感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面對我國目前幼兒教師普遍工作量大、待遇較低、社會地位不高、流動性強、離職率高的情況,學前教育專業在幼兒心理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逐步修正自己的職業價值取向,從單純的關注經濟收入過渡到職業自我發展上,激發學生對幼兒教師職業的熱愛,不是把幼兒教師當作一種謀生手段,而是當作一種事業來經營。
(4)在性格方面培養職業性格,調適性格
不同職業要求從業者具有與之相適應的職業性格。職業性格是人們在長期特定職業生活中所形成的與職業相聯系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然而,性格存在可塑性,學前教育專業中職生應該按照即將從事的幼教事業對幼教工作者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職業環境中磨煉自己,改造甚至重塑自己的性格。
2.理實一體,讓課程與思政同向同行
“課程思政”不同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而是深入到專業課的教學中,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積極挖掘所授學科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將其中的內容不斷放大,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感和政治認同感。在《學前心理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為學生講解一些理論知識、教育思想誕生背景以及出現的意義等等,然后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語言和案例,來為其講解《學前心理學》教育內容,比如可以積極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幼兒園心理教育視頻,這樣的教學可以超出課本理論的限制,線上線下,室內室外,讓學生深入到生活實際中去體驗感悟,將乏味的理論變成自身的經驗,學有所獲,悟能即用。
3.顯隱結合,道法自然
“隱性”的課程思政,是相對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 是通過課程思政來引領學生的思想價值,最終目的是充分發揮出課堂教學的積極作用,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思想的改變和品質的提升。在《學前兒童心理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對教材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深入挖掘,同時聯系生活實際,將后續崗位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遇見的情況積極引入到其中來,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幼教中遇到的困難,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有效結合。顯隱結合,貴在自然融入,重在嚴謹貼切,妙在畫龍點睛,道法自然。
4.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課程思政”各課程在落實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是一致的, 要和“思政課程”一道, 心往一處想, 勁往一處使, 形成課程育人合力。學校教育、育人為本, 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做到個人與社會的結合,使其真正意義上認識到身為一名未來的幼師,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自 身的行為舉止和思想觀念對于幼兒學習與成長的重要性,以及幼兒的成長發育對于國家發展建設的重要性,最終明確自身的崗位價值。
德育作為學生人格養成的關鍵環節,不僅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人才培養途徑,更是幫助學生實現自身價值的有效渠道。因此,在《學前心理學》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學前心理學》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將知識的傳授與價值的引領有機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感受其中的德育內涵,通過德育與智育的融合,教會學生如何正確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專業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穩定立足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在豐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最終成為一名德才兼備的新時期優秀幼教工作者。
總之,“課程思政”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其建設和改革必須繼續探索、深化和完善。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 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 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要“實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不僅需要思想引領,更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躬身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