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坤倫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高效課堂,這一模式的推行讓教學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新課改理念下的課堂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從被動變主動,真正地讓學生動起來;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師和學生適應了這一模式,他們知道在課堂上該做什么,要做什么。
關鍵詞:數學,高效課堂,小組合作,構建
一、樹立課改理念
作為一名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能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實施課改之前,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是嚴格的傳授者和被傳授者的地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只能乏味的被動接受。最后只能造就低效的教學課堂。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們學習的引導應轉換角色模式,盡量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問題,自己主動地去學習知識和掌握知識,這種學習狀態才能促成高效課堂的形成。
二、營造愉快活躍的課堂氣氛
數學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是比較枯燥乏味的,如果我們的數學課堂也是傳統的“家長制”模式,那么這樣的課堂將是低效的課堂,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上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將教師的角色定位成學生的引路人。課堂上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允許學生提出的任何質疑,做到充分尊重學生。除此之外,在數學課堂上,可以通過教師語言的幽默和親切的態度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
三、注重科學的教學模式
目前我對數學高效課堂分為三個部分:自主預習、合作探究和檢測反饋。
第一部分是自主預習。時間大約5-8分鐘,基本要求如下:學生根據學習目標采用相應學法自主學習,各小組組內進行自主預習檢查、檢測、幫扶,完成基礎知識,初步落實目標。教師及時掌握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進展和目標落實情況。
第二部分是合作探究。課堂探究案主要是幾題具有代表性的例題(根據課時內容的需要定數量),讓學生當堂思考,當堂完成展示。探究展示課大約15分鐘,按以下的流程安排:1.學生在下課時把探究題抄寫在黑板上(一般3-4題,都是緊扣預習案和課時重難點精選的典型例題,同時要注意題目的難易度)。2.全班同學用十分鐘的時間針對所有例題進行探究交流。3.每組代表抽簽,決定展示題號。4.每組A級學生結合本組抽到的探究題先進行幫扶,再抽簽決定上臺展示人。5.展示結束后隨意找人重復展示內容。6.最后留五分鐘抽查部分人到黑板上去板書。
展示的教學內容要注意:1.基礎性的知識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展示。若學生在自主預習課上通過自學、對學和群學已經掌握的內容不展示,利用小組幫扶互相檢查即可;若學生通過預習后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太理想,那么老師可以選擇能代表這些基礎知識的典型例題,先進行針對性的點撥再讓學生展示。2.課時重點內容在自主預習課上先給學生點明,同時強調學生在展示講解例題的過程中不僅要講清解題的過程和方法,而且要講出為什么這樣做?要對題目進行分析;做到到“授人以漁”的目的。這樣課堂展示的針對性強,時效也會隨之提高。3.課時難點與課時重點內容處理方法大致相同,也是在自主預習課上給學生點明,但在自主預習課上老師要與學生進行充分地交流與互動,弄清學生在難點上能學到哪一層次,困惑在什么地方;若學生感到難點非常棘手、很茫然時,老師干脆先講給學生聽再讓小組自主互助。在展示環節老師再對抽到難點的小組進行輔導,從而實現學生講題的高效。每組展示完,有幾分鐘質疑的時間,同學們可以互相提問,也可以說出自己沒聽明白的地方。4.在上臺展示的人員安排方面我認為:講課的學生上臺就可以了,組內其他的學生仍坐在原位;下面的同學注意傾聽、思考,關鍵內容做好筆記,若有補充或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時、大膽提出,確保基礎知識全部過關。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察覺課堂進程中發生的獨特而細微的變化。要“點”得適時,“撥”得恰當,隨時調控教學。
第三部分是檢測反饋。依據科學認知、自主生成規律,針對每一步驟目標(基礎知識的掌握、重點考點的過手、知識運用的鞏固)的達成,層層遞進。教師通過導學案中的課堂檢測,以及單元檢測、學情檢測等手段促成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
新課改后,教師如何把握創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來構建數學學習的高效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大課題。總之,我們目前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有成功,有收獲,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發揚優點,彌補缺點。
參考文獻:
1.鄭寬學 ?《課改的春天》 ? 重慶出版社2012.12
2.馮恩洪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1.7
3.肖 ?川 ?《新課程與學習方式變革》 ?中學數學教育,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