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晨園
摘要: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思政教育,各大院校紛紛推陳出新,將思政教學與專業教學相結合,以全新的課程思政理念開展教學工作。本文分析了課程思政教學的意義和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探討了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相結合的途徑,并針對會計專業課程展開一定的設想與創新。
關鍵詞:課程思政? 高職院校? 會計專業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其后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更是進一步要求,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創新計劃,進一步辦好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由此,教育部門引出了“課程思政”這一概念。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在這一理念的要求下,各學科教師都需要既能教授專業學科的專業知識,又能夠抓穩思政教學,做好為學生的人生答疑解惑工作。這無疑對新時代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黨和國家的指導要求下,各大高校紛紛狠抓落實,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改革措施,而在專業技術學校領域更是呈現出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態勢。將課程思政理念落實到會計專業中,需要教師因地制宜,將這一理念貫穿教學始終,并在課內和課外不斷發展創新。就如潘序倫先生的立信精神所言:“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處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當必有成。”
一、發展課程思政的意義
首先,課程思政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傳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經典著作方面,雖然傳統根基不可放松,但在新時代的社會浪潮下,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遭受的思想沖擊層出不窮,唯有在堅守社會主義信念不動搖的前提下,不斷推陳出新,以更貼合時代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將思想政治理念深入生活的點滴之中,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少年強,則國強”,唯有把握好每一代學生的健康成長,才能為祖國輸送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也才能讓國家在高速發展的道路上奮勇向前。所以,將專業課程教育、傳統思政教育、課內外綜合素養提升這三項內容創新融合后展現的課程思政體系,定能讓學生順利成長。
其次,課程思政有利于教師提升自我,在教學中滲透德育。貫徹落實課程思政理念,不僅僅是對學生的一次思想升華,更是對教師團隊的一次溫故知新,自我提升。“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唯有自身成長為參天大樹,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撐起一片天空。因此,在課程設計之初,教師要深入了解黨的各項政策,體會為國為民的黨風初心,只有自我增強黨性,落實完善的課程思政理念,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成為國家政策與學生成長之間的強力紐帶。
最后,課程思政有助于形成社會潮流。以會計專業課程為例,每年各大高校會計專業都會向社會輸送大量會計人才,而無論在哪個行業,都離不開會計人員的工作與付出,這些經過課程思政理念影響的學生,在步入社會崗位后,就如一滴別樣的色彩落入水面,暈散開七彩斑斕的光輝。這些學生會默默地影響身邊的同事、親友,從而將課程思政理念滲透到各行各業。所以說,課程思政不僅是對學生的教學要求,還是對教師群體,對社會其他行業人員的發展要求。
二、發展課程思政面臨的問題
當前,課程思政理念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如何完美融合。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學是單獨開課學習,兩者是割裂開的,所以專業課教師對思想政治教學的認識是不夠的。長期的專業教學讓專業課教師在專業領域闊步向前,但在思想政治教學方面缺乏足夠的經驗。久而久之,專業課教師對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產生了輕視心理,認為其華而不實。實際上,專業課教師沒有正確認識到教育的重點是育人。但是,傳統思想政治教師對專業課程不了解,同樣限制了他們創新和發展課程思政。那么,如何將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相結合,成為教育面臨的嚴峻問題。
在當代教學中,教師要改革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堅持課程思政,從源頭出發,于校園著手,為新時代的高校學生追本溯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相結合的途徑
1.課程思政教師的選擇
知識的傳承離不開良師益友,一名優秀的教師可以在傳授知識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相結合的背景下,高校要優先選取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熱忱的教學理念、高超的思想覺悟的教師。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滿懷信念,始終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向學生傳遞身邊的正能量,在潛移默化中,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傳輸給學生們。
2.課程思政內容的選擇
在教學會計專業課內容時,教師可以針對性地深入思想政治教學內容,將正確的思想政治理論融入教學情境中。如在教學“基礎會計”時,開篇就介紹了會計相關的名詞釋義。這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回顧我國的會計歷史,并穿插相應的小故事,以各種實例向學生傳輸思想政治理論。這樣一來,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吸引了學生課堂注意力,又傳遞了正能量,讓學生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案例中,體會到做會計人的哲學道理。
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布置相應的任務,讓學生主動收集類似的小故事、小知識,并與其他同學分享。這樣,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原本枯燥的專業課變得生動有趣。
此外,針對會計學專業,教師還可以增添財務金融犯罪案例,以警示教育的方式,既告訴了學生哪些行為是錯誤的,是不能觸及的紅線,又向學生展示了,一旦觸及這些紅線會產生怎樣的后果。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給了教育工作者新的啟示,唯有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才能在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時,臨危不懼,奮勇向前。運用新型的網絡教學平臺,融入課程思政,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徜徉在書山學海之中,不斷汲取成長的養分,扎根在祖國大地之上,并在正確的引導下,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為祖國的繁榮富強添磚加瓦。
3.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優化
時代在不斷發展,高校當前的專業課程已經不再局限于書本教學,更多的是利用多媒體、互聯網等媒介創新教學模式。因此,課程思政需要推陳出新,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摒棄傳統的照本宣科,更多地進行互動交流。在會計專業教學中,很多思想政治理論與法律案例有關。這時,教師可以預設場景,讓學生對場景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在熱烈的氛圍中,既學習了專業知識,又收獲了正確的思想道德,同時打破了與教師之間的溝通障礙,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還可以因材施教,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道德素養。
4.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重點
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教學相結合會產生不同的教學重點。以會計專業為例,培養學生的會計從業道德與職業精神便是重中之重。日常學習的警示案例、教學事例的斑斑血痕,都在向學生展示著,只有遵守職業道德、堅守職業精神,才能成長為國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四、結語
“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的詢問。在結合各學校實際情況后,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要培養符合社會需求、傳遞正能量的專業人才,就要用專業的愛國教師、創新的教學方法、滿腔的熱血去培養人才。只有這樣,才能為祖國、為人民、為社會主義新時代培養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呂伶俐.“課程思政”視角下《會計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2).
[2]雷中浩.“大思政”視角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實踐研究[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0(12).
[3]虎玲華.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資源開發研究[J].廣西教育,2020(43).
[4]杜蓓.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會計專業課教學改革探討[J].當代會計,2020(17).
[5]張新莉.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4).
[6]李衛國.“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改革分析[J].教師,2020(35).
(作者單位:宜興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