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楨
摘要:葉圣陶先生認為,如若只關注精讀,而忽視略讀,那么功夫就只能做得一半。這充分說明了略讀課文的重要性。在教材中設置略讀課文,能夠鍛煉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使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逐步把握文本主旨,掌握閱讀方法。基于此,本文將統編版小學語文略讀課文作為載體,分析了課堂教學的改進策略,以供同仁參考。
關鍵詞:統編版? ?小學語文? ?略讀課文
一、在應用中遷移,培養閱讀能力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而要想真正達成這一任務,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重閱讀方法的遷移,讓學生將傳統學習中積累的方法和技巧遷移到略讀課文中。
如在教學《聽聽,秋的聲音》這一課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教材中提示語的含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秋天的哪些聲音。”本節課的核心要素是采取各種方式學習和消化難以理解的詞語。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聽到了秋天的哪些聲音,同時將重心放在學生難以把握的詞語上,如“韻”“吟”等。隨后,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技巧,感悟文章的字詞句,并在此前提下讓學生帶著感情朗讀課文。
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回顧學習過的內容,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或句子,當學生在探討本節課中帶有新鮮感的句子或段落的時候,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采用這樣的方式進行略讀課文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前面學過的知識和技能,還能夠使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一定提升。
二、在應用中拓展,發展想象能力
略讀課文的數量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總課文中占比較高,并且一篇課文也可能涉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學習方法。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拓展和延伸,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方法。
如在教學《那一定會很好》這一課時,教師的提示語是這樣的:“默讀課文……怎樣的歷程?”本章節的核心要素就是讓學生體會童話豐富的想象,作者的想象力十分豐富,課文中由種子提及大樹,到手推車,再到椅子,最后到木地板這一變化歷程。最具特色的是本篇課文以大樹為“主人公”,以大樹的口吻表達作者的思想,作者主要通過描寫大樹的愿望,呈現出大樹的一系列變化,充分體現了無論在何種環境下,大樹的心態都是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
此外,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及時進行閱讀拓展,引導學生將其與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聯系起來,通過對比閱讀的方式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會從多個方面聯想、想象。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略讀課文教學,能有效拓寬學生的思路,全方位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為學生創新意識、語文思維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在應用中總結,構建知識體系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一個章節通常編排三到四篇課文,由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共同組成,但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文本特點、閱讀方法等各有千秋。基于此,在略讀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最后兩篇或一篇略讀課文整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其作用,幫助學生梳理和歸納閱讀方法。
如在教學《不會叫的狗》這一課時,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本篇課文的閱讀提示:“讀故事……結局可能是什么。”而本章節的核心要素就是指導學生學習一些預測的方法。對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前面所學的課文結合起來,讓學生對本章節預測方法進行歸納和總結,從而設定更加合理的教學目標。在預測過程中,學生不應當盲目,而是要有憑據,并緊扣課文的題目、情節等展開合理的推測。同時,教師以明確的教學目標為引領進行略讀課文教學,可以引導學生整合、系統分類原本分散的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構建一個相對完善的知識體系,教學效果也會更加突出。
總而言之,在實際的小學語文略讀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在應用中遷移,培養閱讀能力;在應用中拓展,發展想象能力;在應用中總結,構建知識體系這三個方面出發,為學生打造一個高質量的語文課堂,使學生在收獲豐富知識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甘露瑩.略讀課文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2).
[2]郭云舒.小學語文略讀課文教學實施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19(13).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鹽場堡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