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眾旅游的興起和全域旅游的快速發展,為地方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本文應用SWOT分析法,從優勢、劣勢,以及外部環境帶來的機遇、挑戰四個維度,對敦煌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進行系統而全面的分析,尋求敦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對策,旨在推動敦煌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敦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1-0-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隨著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轉變旅游業粗放化、低端化、效益化的發展思路,實現旅游產業結構高級化、效率最佳化和價值最大化的有機統一,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時代所需。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特征、綜合評價、戰略體系、發展模式等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不少研究已取得顯著成果。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資源稟賦差異明顯,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落地過程中受客觀因素的影響,存在效果差異,結合已有成果,對照地方屬性確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顯得很有必要。
1 敦煌旅游業概述
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以來,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不同文化在敦煌這片土地上相互碰撞,形成了獨特的歷史人文和奇特風光。據不完全統計,敦煌境內現存各類文物景點共265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另有5A級風景名勝區1處,4A級旅游景點2處,3A級景點8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處。由此可見,敦煌旅游資源具有豐富性、獨特性和高品質等特點。
旅游業作為敦煌市的支柱性產業,2018年接待人數突破1000萬,成為甘肅首個旅游接待突破千萬的縣城,即使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旅游接待人次也超過900萬。發展成熟的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已成為極具國際知名度的旅游資源,陽關、玉門關、雅丹地貌等一批近年發展起來的旅游景點在國內也頗有名氣。敦煌先后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等榮譽稱號,并打造了《絲路花雨》《敦煌盛典》《又見敦煌》《敦煌神女》等極具敦煌文化色彩的旅游演藝項目,形成了兩條較為成熟的旅游路線,廣受游客好評。
東線以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為主,附帶有敦煌市博物館、雷音寺等小景點;西線以陽關、玉門關、雅丹國家地質公園為主,以敦煌影視城、西千佛洞、漢長城等景點為輔。
2 敦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SWOT分析
當前,我國旅游業正處于國民經濟換擋期、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縱深發力期、全球旅游格局深度調整期和國家戰略全面落實期“四期合一”的關鍵發展期,傳統依托規模增長的旅游業已難以應對這一時期的復雜變化,必須借由高質量轉型,全面提升產業質量,推動旅游業向縱深發展[1]。從產業發展趨勢、產品創新思路、政策環境保障、市場供需平衡等多個維度入手,采用SWOT戰略分析方法,改變過去重數量、追利益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轉向重質量、追效益的全面提升,可推動旅游業的持續發展。
2.1 優勢
2.1.1 多元文化聚集形成高品質的旅游資源
季羨林先生曾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2]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不論是中國的儒道文化還是商貿文化,或是西方的地域文明與宗教禮儀,都隨著絲路出現于敦煌;中國的四大發明、茶葉、絲綢等經敦煌走向世界,西域的宗教、瓜果、樂舞等也經敦煌傳入中原,多元文化的出現與碰撞造就了敦煌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莫高窟就是多元文化的最好詮釋,佛教的佛與菩薩、道教的風雨雷電、儒家的孝道文化、伊斯蘭教的三角垂幔、基督教的十字架都在這里出現,形成了墻壁上的博物館。同時,敦煌也是邊塞文化、長城文化、絲路文化的匯聚地,多元文化的集中出現使敦煌旅游資源呈現出獨特性和高品質,具有發展旅游的天然優勢。
2.1.2 旅游資源多樣態,可滿足市場不同需求
資源的豐富性是發展旅游的先決條件。在綠洲面積只有1400平方公里的敦煌,現存各類文物景點265處,評級的自然景區12處,囊括了歷史遺跡、自然風光、現代景觀等多種類型。此外,還有極具地方特色的曲子戲、社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高品質的旅游演藝項目。豐富的旅游資源讓敦煌在面對多元的市場選擇時,仍能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旅游產品。與周邊城市相比,敦煌境內的旅游資源不論是數量、種類還是品質,都處于絕對領先的地位,可為敦煌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2.1.3 地理區位的特殊性確保了旅游大交通進出
敦煌地處甘青新三省的交匯處,介于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形成的天然通道的西端,是我國西北地區十字交通網絡的核心位置,區位優勢明顯,可確保游客進出的暢通。現有4D機場一個,是甘肅省第二個國際航空口岸,開通了往來北京、蘭州、上海、成都等十多個大城市的航線航班;敦煌火車站也增設了高鐵班次,往來西北大型城市西安、蘭州、烏魯木齊等地十分便利。開通不久的敦格鐵路,連接了敦煌與青海,使西北鐵路交通網形成一個圈,提升了游客的流動性。315國道、215國道、連霍高速公路等都從敦煌經過,保障了敦煌旅游大交通的暢通。
2.2 劣勢
2.2.1 生態脆弱,旅游環境承載力低
沙漠、戈壁占敦煌行政面積的95%,在年均降水量不到40毫米的自然條件下,敦煌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因地處河西走廊西端,每年四五月西北風頻發,敦煌會不定時地出現沙塵漫天的現象。夏季沙漠、戈壁的高溫與冬季西北地區普遍存在的寒冷都會給敦煌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帶來威脅,制約敦煌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
2.2.2 資源分散排布,游客好感度低
敦煌豐富的旅游資源整體上呈現出“小集中,大分散”的特點。30分鐘內可達且有影響力的3A級及以上景區只有鳴沙山月牙泉及敦煌影視城;其他景區普遍距離市區較遠,最遠的雅丹國家地質公園更是在170公里以外。受資源分散排布和人文景觀旅游體驗單一性的影響,敦煌旅游形成了“以一日游為主、兩日游次之”的不利局面。底蘊深厚的敦煌文化想在一兩日之內系統體驗談何容易,體驗的不完整大大降低了游客對敦煌文化的認知度和好感度。
2.2.3 位置偏遠,旅游可達性低
敦煌雖位于西北交通道路網的中心位置,但距甘青新三省的省會城市普遍較遠,距西寧930公里,距烏魯木齊1025公里,距蘭州1100公里,最近的地級市嘉峪關也在380公里以外。旅游是一種讓人讓放松享受的文化活動,但長途旅程會讓人感覺不適,隨著全國“銀發市場”的迅速擴大,很多人會放棄將敦煌作為旅游目的地,導致敦煌在旅游產品的設計上花費大量精力但效果不佳,處于客源市場競爭下風。
2.3 機遇
2.3.1 “一帶一路”倡議與文旅融合為敦煌旅游發展帶來新契機
無論是“十三五”規劃提出利用“旅游+”構建地方經濟發展新模式,還是今天文旅融合助推地方產業高質量發展,都集中體現了產業融合發展理念。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我國同世界上的138個國家和31個國際組織開始共建經貿平臺、信息平臺、文化平臺,一個巨大的命運共同體正在形成,敦煌作為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迎來了世界目光的高度聚焦。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敦煌文旅游產業融合的主導思想逐步凸顯,產業體系日趨明晰。隨著現代科技的融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為敦煌走旅游高質量發展之路提供了新機遇。
2.3.2 “甘青大環線”的日益成熟為敦煌旅游發展提供新方向
隨著區域合作理念的形成與發展,甘肅、青海兩省結合地方旅游資源特色,聯合推出了“甘青大環線”,以西寧或蘭州為起點,圍繞祁連山一圈,最后在起點城市結束行程。這是游客系統參觀游覽甘青兩省人文與自然景觀的最佳路線,產品熱度持續上升。敦煌作為“甘青大環線”的中轉城市,扮演著重要角色,在7~8天的環線行程中,敦煌占到兩日,以此為契機大力深挖文化內涵,朝著“甘青大環線”文化體驗度最高的旅游城市邁進,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方向。
2.3.3 現代科技與互聯網的普及為敦煌旅游發展提供新思路
據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的普及率達70.4%;網絡短視頻用戶達9.27億,占網民整體的93.7%[3]。由此可見,我國已進入大眾網絡化的自媒體時代。抖音、快手、微視等手機APP的廣泛使用,也讓旅游業的發展呈現出數字化傾向。這與敦煌近年來十分注重將現代科技融入城市基礎建設與旅游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為敦煌實現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完美融合,樹立旅游新形象,推動旅游數字化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2.4 挑戰
2.4.1 淡旺季的巨大反差易導致產業結構失衡
惡劣的生態環境使敦煌旅游存在明顯的淡旺季差異。11月到來年4月是敦煌旅游淡季,日均接待量不到1500人,與旺季時日均接待兩萬人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旺季時一票難求、一床難求的現象時有發生,游客擁堵,市場混亂,大大降低了游客體驗度;淡季時多數酒店、飯店關門歇業,資源閑置,從業人員在家待業。如何實現市場與資源的平衡,提升產品創新再生能力,減輕資源的旺季負擔,縮短敦煌旅游淡季時間,是敦煌旅游高質量發展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2.4.2 核心景區的生存危機限制旅游高質量發展
敦煌生態的脆弱性嚴重影響著旅游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平衡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沖突,提升資源附加價值,進行產品轉型再生產,延長景區的生命周期是敦煌旅游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首要任務。以泥制彩塑和壁畫為主的莫高窟,試驗檢測表明,“40個人參觀30分鐘,洞窟內的CO?將升高5倍,空氣濕度上升10%,溫度升高4℃”[4],不當的參觀方式會加速壁畫的褪色、起甲、脫落等,處理好旅游對文物保護的不利影響是莫高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鳴沙山月牙泉作為自然景區,在過去的60年間受生態問題影響,平均水位下降2/3。即便如此,在旅游旺季時,其仍要承擔日均兩萬以上人次的參觀游覽。大量游客同時攀登鳴沙山,會加速山體向前移動的速度,影響月牙泉的生存和整個景區的發展。
3 敦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敦煌旅游業的發展路徑
地方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敦煌旅游業的發展也要順應國家旅游方面的政策方針和當今的旅游趨勢,在文化旅游和“一帶一路”的帶動下,以高質量發展為契機,充分發揮境內人文資源優勢,完善敦煌旅游IP,主抓國內市場,展望國際市場,堅持“開發促進保護、保護帶動開發”的原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關注旅游動向,適時進行資源整合,組建專業團隊進行旅游產品多元化、精品化開發,不斷豐富旅游產品市場,加快城市新型科技設施建設,帶動相關產業聯合發展,促進敦煌經濟全面提升。
3.2 敦煌旅游業的發展建議
3.2.1 規范旅游市場,優化產業體系
規范市場和完善管理制度是旅游業長期發展的必要條件。要在制度建設方面改變目前產業發展多頭管理的不利局面,在區域定位、發展理念、管理模式、產品設計、經營方式等方面不斷深化,體現地方文化的獨特性,使其與人文敦煌的旅游IP相吻合。受旅游淡旺季和地方產業單一性的影響,規范旅游市場對敦煌旅游高質量發展尤為重要,旅游企業和從業人員的淡旺季差異化管理,產業鏈上各要素間的季節平衡,產品設計的創新營銷等,要與地方總體發展理念和產業規劃相一致,進而在產品設計、生產、營銷等環節優化旅游產業發展體系。
3.2.2 豐富產品,增加旅游市場的個性化選擇
應結合地方產業高質量發展布局,優化產品供給,豐富旅游產品,優化旅游體驗感,提升游客參與興趣,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淡化季節差異,提升旅游帶動效益。就線路產品而言,可形成以莫高窟、雷音寺、白馬塔、西千佛洞為主的宗教朝圣之路;以敦煌市博物館、敦煌古城遺址、陽關、玉門關、漢長城為主的漢唐文化體驗之路;以鳴沙山月牙泉、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湖自然保護區、雅丹國家地質公園為主的自然風景觀光之路;以敦煌市區、敦煌民俗博物館、敦煌影視城、陽關鎮為主的民俗風情體驗之路;以莫高窟、敦煌市博物館、陽關、大漠戈壁為主的研學之路;以彩色觀光大道為主,聯合沿途農戶開辟的農業觀光體驗之路;夜間亦可形成以黨河風情線、沙州夜市、旅游演藝為主的夜景漫游之路。
3.2.3 堅持生態發展理念,健全基礎設施保障
生態保護是敦煌長期面臨的重要工作,旅游的高質量發展要杜絕以生態為代價,樹立生態建設理念,明確旅游發展保護區域,嚴防生態惡化,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此基礎上,要加快高鐵建設的步伐;靈活使用敦煌機場的T3航站樓,提升與周邊城市的往來交通保障,為游客的進出提供多種選擇;市區內部增設旅游專線,連接市區及周邊旅游景點,為游客游玩提供便利。在景區建設方面,要根據景區位置與游客接待情況,建立健全輔助設施;注重現代科技植入,增加智能講解、VR體驗等新型數字化產品,輔助景區講好敦煌故事;形成進得來、散得開、有得玩、出得去的旅游基礎設施網。
3.2.4 加強區域合作,形成大敦煌旅游格局
推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聯合周邊城市組建大旅游經濟圈,以敦煌為中心,與周邊五小時能抵達的城市本著信息互通、資源互補、共同發展(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的目標,建立長期的旅游發展戰略伙伴關系。嘉峪關、玉門關市是西北地區工業城市的代表,能滿足工業旅游的需求,阿克塞與青海部分地區能夠滿足人們對草原牧區的向往,這些正好是敦煌旅游不具備的優勢。組建大旅游經濟圈共同發展,能夠豐富敦煌的資源,防止相鄰城市之間的惡性競爭,確保敦煌旅游的高質量發展,提升敦煌在西北地區,乃至在全國的旅游競爭力。
4 結語
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可持續理念落地的創新實踐。頂層設計與基層實施相統一是確保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在整個過程中,社區居民作為最直接的參與者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要深入考慮地方產業結構的特殊性,引導民眾參與地方旅游高質量發展,借助多元力量的共同作用,優化旅游產業發展體系,構建旅游發展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金準.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和方向[J].中國發展觀察,2020(Z8):103-105.
[2] 顏廷亮.季羨林先生對敦煌文化研究的一大理論貢獻——從敦煌文化的歷史定位問題談起[J].甘肅社會科學,2008(06):177-181.
[3] 第47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中國網信網,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
3423079314.htm,2021-03-28.
[4] 李萍.莫高窟旅游開放新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敦煌研究,2018(02):47-50.
作者簡介:閆亞旗(1995—),男,甘肅平涼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旅游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