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認識民法典,走進法治天地》復習課為例,論述“互聯網+”集體備課構建高效課堂的途徑,提出互聯共享知方向、網絡名師呈思路、高效溝通出教法、實際授課出效率等教學建議,以提高備課的效率,打造高效課堂。
【關鍵詞】互聯網+ 集體備課 道德與法治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7-0056-03
集體備課是一種在教研組引領下,教師集體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聚集起來為新課教學做準備的教研活動。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平臺的廣泛使用,“互聯網+”環境下的集體備課不受時空的限制,增加了教師之間互相交流的機會,實現了資源共享、高效溝通,提高了教師的備課藝術和教學智慧。與此同時,采用“互聯網+”集體備課的教學方式,讓教師更好地教和學生更好地學二者統一,更能提高備課的效率,打造高效課堂。
一、互聯共享知方向
借助互聯網平臺,能徹底轉變傳統的集體備課的模式,這種超越時空限制的新型的集體備課模式,把南寧市的道德與法治教師緊密聯系在一起,開辟了集體備課的新通道,可以讓教師把握一線備考資料、拓展教學視野、收獲豐富的技能,落實以德樹人的理念,進而打造高效的課堂。
通過參加南寧市教科所組織的網上集體教研活動并學習中考層面的命題指導思想——結合北部灣經濟區教學實際,在考查學生學科基本知識的同時,注重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筆者從多關注學科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消化、自我領悟”的備考目標出發,明確在備考時不僅要抓好核心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學科能力。因此在網上集體教研備課時,我們確定了中考備考的方向,準確把握中考必備知識:2020年道德與法治的中考知識有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八年級上下冊、九年級上冊、九年級下冊一二單元等。通過研究這些必備的知識,我們發現,“法律”這一板塊的知識貫穿七、八、九年級,再結合2020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我校確定了以民法典為主題的專題復習,模擬中考的出題方式進行專題訓練,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二、網絡名師呈思路
通過學習“空中課堂”優質課和南寧市名師視導課,筆者梳理了備課備考思路:從王小蘭老師的復習課中,筆者掌握了一是要通過思維導圖構建知識體系,記憶知識,從整體上認識和理解知識;二是弄清知識點的邏輯關系;三是做錯題整理和分析,查找原因和總結分析。從王曉潔老師的《主觀題解題方法》,筆者明確了考查方向,特別是如何突破“結合材料”類題型的方法和技巧。從邱霖昌老師的《選擇題答題方法》中,筆者掌握了“三審查四排除”,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從葉巧靈等老師的課中,筆者學習到了復習課離不開時政熱點,既要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也要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通過題目提升綜合能力等。通過總結梳理以上復習思路,筆者確立了以下復習流程:通過漫畫的形式,關注社會熱點——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建構知識體系——通過易錯易混辨析,夯實基礎知識——通過選擇題和主觀題訓練,提升學生學科素養——最后與學生攜手展望未來,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筆者在備課時主要圍繞知識的“再現或再認、理解、綜合運用”展開:再現和再認道德與法治課本中的有關知識、事實、概念、原理、觀點,如“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理解道德與法治課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以及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如“四大保護”的聯系和區別;綜合運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相關知識,用“法律的作用”來分析和解釋有關民法典現象,判斷和評析有關觀點,探究有關問題。這樣,從云端到實處,讓我們的復習課脈絡清晰,在課堂教學中逐一將這些復習思路、環節落實到實際教學中,從而不斷提高復習效率。
三、高效溝通出教法
互聯網能讓我們有機會與經驗更豐富、專業能力更強的教師進行集體備課,請教更為專業的表述;也能和同課異構的教師探討教學思路,進一步了解學情,有針對性地施教;更能即時和本教研組的成員進行研討,從而得出更為優化的教法。以下為本教研組在《認識民法典,走進法治天地》集體備課場景:
筆者:M老師,我想和您討論斟酌一下視導課的課題,結合最近的時政熱點,我們如何突破中考有關法律的知識點?
M老師:我目前初步擬定“走法治道路,推進依法治國”。
筆者:這個范圍會不會太廣?涉及法治的內容很多,個人認為要找準一個切入點作為突破口。
M老師:圍繞民法典,著重復習法律的特征、作用和法治中國這三個內容。
筆者:看著可行,民法典是最新的時政熱點,以其作為切入點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M老師:我剛才上學科網查找關于兩會“民法典”專題資料,我們的專題可以定為“走進法治天地,建設法治國家——認識民法典”。
筆者:M老師,學生的基礎如何?
M老師:關于法律知識的學習,大部分學生的熱情度較高,但“潛力生”比較多。
筆者:那此次課應幫助學生再次夯實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要讓學生對易錯易混知識進行辨析,最后要教會學生如何答題,培養其學科核心素養。
筆者:本次研討課定的是“走進法治天地,建設法治國家——認識民法典”,思路是圍繞民法典,著重復習法律的特征、作用和法治中國這三個內容,其他老師有什么好建議嗎?
W老師:這個課題圍繞時政熱點進行教學很好,但因為知識點較多,所以一定要梳理清楚框架,通過思維導圖建構知識體系,讓學生清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筆者:我先按課本的順序構建思維導圖,進行教學嘗試。
筆者:如此教學大家感覺如何?個人認為只是簡單地按課本的框架進行梳理。
D老師:七年級下冊第九課法治天地,主要以法律為主,七年級下冊第十課和九年級上冊第四課是以法治為主,我們可以從法律和法治這兩個方面入手進行建構。
筆者:對,這樣的思路更清晰,也更能體現知識之間的聯系。
筆者: J老師,以上是我研討課的內容,已發送給您,麻煩您給予建議。
J老師:以民法典為切入點是個好主意,但我認為整個課程圍繞著民法典進行,課題應改為《認識民法典,走進法治天地》,這樣更為恰當。同時建構知識體系方面也要多涉及“民”這一塊,“法”就分“法律”“法治”這兩個板塊。
筆者:這樣思維導圖在梳理框架的同時達到夯實基礎知識的目的,因此可以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復習鞏固,一舉兩得。
筆者: J老師,在學生能力提升方面,我想突破兩種常考的題型,一是“結合材料”類,二是“為什么”類題目,但6分題不能設置兩個方面的問題,我應如何同時突破兩方面的能力?
J老師:“結合材料”類和“意義”類的題型都是常考題型,也是學生必備學科素養,我認為可以以民法典為材料,在選擇題突破“意義”類的題目,在講解選擇題的時候就可以教會學生如何做“為什么”類的題目。“結合材料”類的題型就可以在6分題體現,重點突破。
筆者:把“意義”類的大題改編成選擇題,教會學生在答“意義”類的題型時,要多角度多方面進行。在“結合材料”類的時候注重方法的傳授,讓學生一要學生審材料,二要學會結合材料分析觀點,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這樣,在教研組內開展集體備課,組內成員之間互相交流各自的看法,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既達到了共同成長的目標,也凝聚了集體智慧,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實際授課出效率
(一)學生反饋
在構建思維導圖部分,通過留空的形式,學生能積極踴躍地回答問題,特別有效。這樣處理能讓學生融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不是教師的滿堂灌,同時能加深基礎知識的印象,做好辨別區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建構起知識體系,讓知識不再是分散的,而是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架構起來,培養了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處理“結合材料”類分析題時,根據設問我先教會學生通過審題知道結合材料的答題技巧是找材料+課本知識,中間“說明了”“體現了”等詞連接材料和知識點,在審材料時可以從以下三個步驟進行:(1)根據設問的需要找材料、聯系課本知識;(2)提取有效信息找關鍵詞句;(3)逐句分層、逐段概括。接著請兩名學生在黑板作答,其他學生在答題卡上作答。以下為兩名學生的作答情況:
生A:①從材料中民法典涵蓋了民事活動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法律具有規范全體成員行為的作用。
②從翻看民法典,亮點紛呈,對公民政治權利作出了明確規定看出,法律具有規范作用。
③從材料中民法典旨在保護公民的民事權利來看,說明法律具有保護作用。
生B:①文中對公民政治權利作出了明確規定,處處烙刻著公民權利的印記說明了法律規范著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保護著我們的生活,還說明了法律具有規范作用,規定我們應享有的權利,應履行的義務。
②文中旨在保護公民的民事權利。可知法律具有保護作用,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
從以上兩名學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結合材料”類題的答題方法,懂得“一句材料+一個觀點”的答題方式,同時也掌握了分析材料、提取材料的方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教師評課
教研員J老師:這節課的思路很清晰,以最新的時政熱點作為切入點,注重方法的講授,設置的環節環環相扣,將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貫穿始終。
Y老師:莫老師的課程強調時政素養、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在問題的設置上合理,能激發學生思考,規范回答主觀題,目標達成度高。
W老師:在莫老師的課中,學生興致高昂,積極踴躍,在學習過程中全身心投入,讓知識在實踐中生成,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L老師:莫老師的課很活潑,導入新穎、簡單、直接,整節課能關注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特別是給學生現場練習的機會,讓學生有所學有所獲。
互聯網給教師集體備課提供了便捷的平臺和豐富的資源,可以借助互聯網來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備課效率,從而讓學生接受更廣的知識面。在《認識民法典,走進法治天地》復習課教學中通過互聯網+集體備課的方式,明確了復習課的流程和答題方法與技巧。教師要積極借助互聯網進行集體備課,明確必備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從而將問題具體落實到實踐中來解決,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廣西教育研究“互聯網+教育資源應用試點”專項課題《“互聯網+教育資源環境下教研組研修方式的實踐探究”》(課題編號:2018ZJY14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莫惠雯(1994—?),女,漢族,廣西貴港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