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千姿百態的帽子》為例,論述小學美術主題式教學實踐,提出設計問題,搭建框架;利用實物,導入課程;上升藝術,引導創作;大膽設計,親手實踐等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 《千姿百態的帽子》 主題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7-0113-02
主題式教學是指圍繞一個特定教學主題,橫向選編與其相關的教學材料,甚至打破學科之間的限制,將不同課程或科目的知識技能整合為更符合真實生活的教學內容,以主題方式貫穿整個課程的教學方式。主題式教學能夠營造高機動性的學習環境,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凸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新課改理念。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進行主題式教學,強調圍繞教學內容設計一個適應現階段學生認知水平和審美情趣的教學主題,將美術學習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感體驗緊密聯系在一起。本文以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下冊《千姿百態的帽子》一課為例,探討主題式教學方式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應用。
一、教材分析
《千姿百態的帽子》一課的教學內容屬于設計應用范疇,以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帽子為主題,通過向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帽子,引導學生欣賞并親手制作帽子,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陶冶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操。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應當設定為:(1)知識與能力。指導學生初步認識各種帽子的樣式和結構,并了解制作帽子的基本過程。(2)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學幫助學生初步掌握帽子工藝品制作和裝飾的基本方法,如卷折、剪貼、鏤空、插接等,提高學生美術語言的表述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制作,通過個性設計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獨特,從中體驗親手創作的樂趣和成就感。其中,教學重點是制作方法的指導,難點在于如何引導學生借鑒生活經驗設計出獨特的個性帽子。
二、學情分析
本課是小學四年級的美術課程,中年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隨著他們對周圍環境的認知不斷加深,對身邊事物的特性均有了基本的掌握,也初步了解了美術學習中涉及的各種美術材料及美術工具,能夠通過簡單的色彩、線條或造型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想。而且,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掌握簡單的手工制作方法,為本課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手工制作有著強烈的興趣,并樂于嘗試創作。但另一方面,這一年齡段的學生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仍處于初級階段,看待事物比較直觀,并缺乏足夠的耐心和自信,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細致地講解和耐心地引導。基于這些特點,采用主題式教學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與興趣需求。
三、主題式教學實踐
(一)設計問題,搭建框架
本課的教學主題具體設定為“創造美麗的帽子”。何為“美麗的帽子”?又是如何得到“美麗的帽子”?這就是本課主題教學中需要探究的核心問題。在教學主題的引領下,筆者先設計幾個關鍵性的問題,一來幫助學生厘清學習思路,二來搭建本課教學框架,使本課的教學有條不紊地開展。設計的問題應該充分體現“帽子”這一教學主題,打通課本中的“帽子”與現實生活中的“帽子”之間的界限,擴展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美術創作素材。
筆者所設計的問題如下:
1.你認識哪些帽子?(通過圖片、視頻、模型等形式展示各種各樣的帽子,幫助學生認識帽子的分類和作用)
2.你喜歡什么樣的帽子?(通過播放視頻、課件等方式,展現帽子的美感,展示日常生活和藝術作品中對帽子的美化創作,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帽子的結構特點和外形特征,以此作為創作的審美判斷和表現依據)
3.你想制作一頂什么樣的帽子?(展示相關資源,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合作等方式,激發靈感、大膽創新,嘗試創作自己心目中的帽子)
主題學習強調通過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而且適宜的問題能夠啟發學生將課程內容、不同領域的知識和自身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起來。以上3個關鍵問題的提出,有效地引領著學生通過帽子這一媒介,深入地理解美術和生活的魅力,進而將學習內容內化為自身的美術素養。
(二)利用實物,導入課程
開始上課時,筆者頭戴一頂用亮片和貼紙裝飾起來的紙質帽子走進教室,學生的注意力立刻被這頂特別的帽子吸引了。于是,筆者向學生提出第一個關鍵問題:“你們都認識哪些帽子?”當學生七嘴八舌地發表意見后,筆者打開課件,展示更多的帽子。課件按照不同的分類一一展示帽子,如按用途分為太陽帽、風雪帽、雨帽、安全帽、睡帽、禮帽等;按樣式和使用者分為男士帽、女士帽、兒童帽、民族帽、牛仔帽、軍帽、警帽等;按材質分為氈帽、毛線帽、草帽等;按款式分為鴨舌帽、瓜皮帽、八角帽、三角尖帽、貝雷帽等。這些帽子實物的展示不僅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解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帽子,為他們獨立創作帽子提供參考素材,同時也將新課主題正式導入教學之中。
(三)上升藝術,引導創作
進入正式授課環節后,筆者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帽子,思考它們的特點和作用,并提出了第二個關鍵問題:“你喜歡什么樣的帽子?”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了一些答案:喜歡漂亮的帽子、喜歡暖和的帽子、喜歡與眾不同的帽子等。接著,筆者循循善誘,讓學生繼續總結自己喜愛這些帽子的主要原因,如造型多變、色彩豐富、創意獨特、功能突出等,然后告訴學生,剛才總結出的這些特點也是欣賞美術作品時常用的評價準則,幫助學生熟悉這些美術評價語言,并將評價中提及的特點應用在自己的創作上。經歷完整的美術欣賞、創作、評價過程,學生便能逐漸形成美術創作思維。
隨后,筆者指著自己頭上的帽子提問:“這頂帽子和我們剛才看到的帽子有什么不同?”當學生答出“十分特別”“自己做的”“好奇特”“像工藝品”等答案,筆者相機向學生展示一些帽子工藝品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帽子為什么這么奇特。學生觀察、思考后繼續作答:造型千奇百怪、材料豐富多彩、顏色千變萬化等。筆者對學生的答案表示贊同,并布置一項任務:今天我們來創作一頂美麗的帽子。在關鍵問題下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使學生的思路從日常生活上升到藝術創作,創作靈感被極大激發,對創作更胸有成竹。
(四)大膽設計,親手實踐
由于學生對帽子制作的工藝流程缺乏了解,如果在制作的環節只是紙上談兵,那么學生難以透徹理解做法,因此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示范引導。于是,在開始制作帽子之前,筆者首先拿出一張卡紙,讓學生想辦法將它“戴”在頭上,目的是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學習經驗,復習之前學過的剪、卷、粘、折、拼、訂等技巧。隨后,筆者拿起剛做好的基本型帽子和自己頭上戴的帽子擺在一起,繼續提問:“它和老師這頂帽子相比,是不是不夠美麗?我們怎么才能讓它變得更美麗呢?”學生紛紛開動腦筋,參考之前展示的那些藝術品帽子,提出了采用畫、貼、縫、刻等藝術手法對帽子進行裝飾。當筆者按照學生的建議,完成這頂基本形帽子的裝飾后,向學生提出了最后一個主題問題:“你想制作一頂什么樣的帽子?”該問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既引導學生復盤教師制作帽子的過程,又引出學生對自己即將進行的創作的思考。筆者鼓勵學生打開思路,盡可能選擇適宜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將創意構思得越獨特越好。
接著筆者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進行帽子的設計與制作、裝飾。在巡課過程中,筆者觀察到有的學生制作的帽子非常簡單,只是把卡紙一卷起來,兩邊黏合,沒有任何裝飾,便適時點撥學生回到課堂的主題“創造美麗的帽子”,建議學生在帽子表面做一些裝飾,讓帽子更美麗。而更多的學生是設計出了各種極具童趣和造型奇特的帽子。如有的學生大膽設計出動物和水果造型的帽子;有的學生用紙、塑料、布、木片等多種材料裝飾帽子,不僅具備實用功能,藝術效果也非常突出;還有的學生采用了靈活多變的表現手法制作帽子,如繪畫、鏤空、剪貼、插接等。
創作完成后,筆者從中選出造型最獨特、創意最具個性、色彩最豐富、設計最巧妙的帽子,請制作者戴著它們上臺展示,并由學生共同點評。展示帽子的學生興高采烈,點評的學生也暢所欲言,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教學效果非常理想。
在課程的最后,筆者再次向學生展示一些藝術大師設計的新奇的帽子,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觀察、勤于思考,磨煉創作技能,提高藝術創意,并將這種創意遷移到其他的領域進行藝術創作,由此逐漸提升美術素養。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主題式教學中,應當設計、選擇契合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的主題,營造高度情境化的課堂氛圍,使學習更加生動有趣,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設計目的也不應局限于知識點的記憶,而是設計綜合性任務,促使學生自主思考、自覺學習,逐漸形成美術思維模式,進而提高藝術表現能力。此外,主題式教學應當圍繞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活動進行,要求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親身實踐完成學習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提高審美能力,并將學到的美術知識和藝術技巧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實現學以致用,突出美術課程的育人功能。
【作者簡介】許兆和(1973— ),男,漢族,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福建省上杭縣通賢中心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美術教育。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