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登萍
【摘? ? 要】德育是人才體系建設的根基。有人說過:“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也就是說,德育教育應當既包含情感之育,也包含智力之育,所以德育應是教育的最核心內容。而人才的培養要從小抓起,因此,小學就成為德育教育的關鍵時期。而語文學科是一門飽含情感之美與文化之美的學科,其中蘊藏豐富的德育元素,所以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要恰當地滲透德育教育,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出健康積極的新時代人才。
【關鍵詞】小學語文? 德育教育? 課堂滲透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0.032
德育是新時代人才建設的重中之重。縱觀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歷史,德育教育思想已然滲透在我們的文化內涵之中,無數的先賢和智者所追求和詮釋的,正是高尚的德行思想,而也正是這些思想,引導著一代又一代的文明發展。所以,在當今的教育教學進程中,德育教育儼然是不可忽視和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兒童時期是思想品德塑造的黃金時期,因此德育應當從兒童時期抓起,人才德行思想的改變和塑造更加有賴于小學階段的熏陶與感染。所以,小學教師應當積極探索德育的有效方式,并將之與學科融合,成為潛移默化的德育助力。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施行德育的重要性
語文是中華經典思想文化的集錦,是引導學生探索文化奧秘的重要載體,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它同時也承載著傳承文化的重任。而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語文是帶領他們了解更多傳統文化元素的途徑,豐富多彩的語言和思想充斥著語文課堂,也正是在這樣的知識載體中,學生才能夠接觸到更深層次的德行品質,理解其中的深邃內涵。由此,借助小學語文學科,開展學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首先,借助語文載體開展德育,能夠讓學生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語文是優秀的思想和知識匯聚地,其中包含著很多優秀的思想認知,滲透著從古至今的高尚德行觀念,在語文學科中開展德育,學生不僅能夠學到更豐富的知識,還能夠吸收其中的思想,從而不斷構建良好的價值觀念。
其次,借助語文知識體驗德育,能夠讓學生內化良好的文化意識,構筑優秀的個性品質。語文知識豐富多彩,不僅能體現文化的多樣性,也體現了語言的獨特性,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學生就能夠正視知識中所蘊藏的文化意識,并以優秀的文化鍛煉自己的思想,構筑起優秀的個人品質。
最后,借助語文學科實踐德育,能夠讓學生建立良好的行為能力,完善自身的德育水平。語文學科也是注重實踐類的學科,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夠深化語言的運用技能,也能夠更加深入地去理解語言中所蘊含的德育思想。與此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實踐德育行為的平臺,就能夠幫助學生學會實踐德育行為,不斷提升其行為能力與道德水平。
二、小學語文德育教育的滲透策略
語文是知識涵養最為豐富的學科,對于小學學生而言,語文學科不僅有字、詞、句的變化應用,還有豐富的情感、思想、認知和意識的表達。更重要的是,其中還蘊藏著發人深省的道理,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感受生活。所以,借助小學語文學科有效地滲透德育教育,將大大提升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能力,幫他們更深刻地理解語文文化的涵義,從而健康地成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探索學科中的德育元素,有效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力量。
(一)依托教材內容,在課堂上滲透德育內涵
教材是學生開展語文知識學習的核心工具,也是帶領學生步入文化殿堂的指引,在豐富的語文素材中,學生能夠看到言辭之美,感受文化意蘊,理解情感之力,體會品德力量。由此可見,教材是語文課堂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而對于學生而言,教材是他們認識語文學科的主要途徑,只有真正理解語言知識,才能夠理解語文教材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才能夠深入吸收其中的德育內涵。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應當依托語文教材內容,通過深入地挖掘和整合,將語文知識與德育思想相聯系,引導學生思考和賞析,幫助他們體會語言深處的涵義,從而不斷挖掘出語文知識中包含的德育思想。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那一定會很好》教學為例,該篇課文是一篇饒有趣味的童話故事,它以一粒種子的思想為牽引,展示了種子奇妙的一生。而這一生,對于一部分人來說,可能是悲觀的,而對于另一部分人來說,是陽光的,因為種子總能“夢想成真”。怎么看待一件事情,事情就怎么對待你,這是由人的心態所決定的。而這也是一篇很好的德育素材,教師在教學時應當有效利用該篇內容,引導學生閱讀文字,感受童話故事的同時,還要引導他們去思考和欣賞,感受種子的心態。比如種子的每一個想法后面,都加了“那一定會很好”,并且當它實現它的愿望時,它確實快樂地享受著,如“手推車聽到耳邊呼呼的風聲,真舒服”“木地板滿意地舒展著身子”“它覺得自己又變成了一棵樹”等等,這些無不體現著種子樂觀的想法和態度。學生在欣賞時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這其中的快樂元素,而如果再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學生也就能夠發現種子總是往好的一面去想,它不會擔心自己被鋸斷,也不擔心自己老了不能用,更不擔心自己是不是還能長成一棵樹,而是積極快樂地享受著一生的變化。通過帶領學生賞析,他們就能夠體會到平凡的語言所表達出來的深刻思想,逐漸滲透進其中蘊藏的德育內涵。
(二)結合詩詞教學,在誦讀中熏陶良好品德
古詩詞是非常重要的一類文化載體,它很好地詮釋了古人的情懷、氣節,以及他們的思想和追求,是體現良好的德行思想的重要途徑。在小學階段,古詩詞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它是幾千年來優秀思想文化的結晶,是古人智慧的充分體現。對于小學生而言,古詩詞不易理解,但因其具有優美的韻律,朗朗上口,學生往往能夠在多次誦讀中,自然而然地領略到其中的內涵,因此,古詩詞教學也成為開展德育教育的有力支撐。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積極結合詩詞教學,通過趣味、生動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開展多樣誦讀,讓學生不僅能夠在誦讀過程中領略到詩詞中的故事,同時也能夠體會到其中的情感元素,繼而理解古人的思想,久而久之,也就受到了良好品德的熏陶,逐漸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質。
以三年級下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為例,該首詩是唐代王維創作的一首充斥著濃烈的思想之情的詩篇,作者以“獨”“異”“倍”“一人”等幾個鮮明的字詞,就凸顯了自己身在他鄉的孤獨凄然之情,也襯托了自己對家鄉的加倍懷念之感。而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可以通過多樣的誦讀方式,讓學生去體會詩人對故鄉的懷念之情。比如教師可以通過配樂誦讀的方式,用符合作者心境的音樂作背景,帶領學生去把握誦讀節奏,配合背景的襯托,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就能夠有所體會,能夠感受到詩詞中所蘊藏的情感。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所體會到的情感融入詩詞之中,再進行誦讀,這樣學生就能夠在情感熏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詩詞,感受其中作者對故鄉深切的思念之情。此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講述詩人當時的寫作背景,讓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故鄉和親人的重要性,從而使得他們在誦讀過程中逐漸形成對家鄉和親人的理解和思念之情,繼而熏陶出良好的品德情懷,促使學生形成更加濃郁的道德情感。
(三)融合德育情境,在體驗中感受智慧熏染
語文是一門注重體驗的學科,語文知識的滲透通常都是通過文字來實現的。而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很多文字都是他們未曾接觸過的,甚至有些話語他們在理解時還存在一定困難,由此,就更加無法讓他們深入理解語言文化中的德育內涵。而情境是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化的最有效形式,在生動的課堂情境之中,學生能夠通過切身體驗去感受文字的意義,去理解文中的場景,繼而也就能夠體會到情感,理解其中的思想。所以,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中積極融合德育情境,通過語文知識與德育情境的融合,帶領學生體驗不同的知識內涵,感受文字中所包含的智慧,繼而促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增進德育智慧。
以四年級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為例,該篇用明快又緊湊的語言,描述了一個“呼風喚雨”的20世紀。為什么說它是呼風喚雨的世紀呢?通過學習,學生就能夠知道在20世紀,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科技創造出了無數的奇跡,將曾經的神話變為現實。而這些都是人類智慧的成果,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創設與科學有關的德育情境,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科學發明,或者某個科學家,通過演繹他們身上發生的故事,來展示20世紀的“科技神話”。比如有的學生利用多媒體等聲光設備,模擬了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時刻,有的學生用多媒體演示了火車速度在20世紀的飛躍,還有的學生設想了未來的生活場景,并用情景演繹的方式將自己的設想展示了出來……
通過這些情境模擬,學生不僅了解了科學發明的不易,驚嘆科技發展的迅速,同時還能夠從中體會到科技進步過程中的艱辛,感受到人類智慧的力量。繼而,當教師再引導學生去了解更多有關科學發明的話題以及科學給生活帶來的改變,就會使得學生更加熱愛科學,理解科學探索,從而熏染出嚴謹科學的態度和觀念,使之成為德育踐行的有效保障。
(四)開展文化實踐,在活動中內化行為模式
語文學科雖為文學類學科,但其本質上是依托于生活的。在上下五千年的時間蕩滌下,中華文化在生活的推動下不斷發展和變革,最終形成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思想,而這些思想都能夠在語文學科中予以體現。所以說,語文學科與文化實踐是不可分割的。而文化實踐是帶領學生真正領略生活中的思想文化的主要途徑,它能夠讓學生真正看到德育思想如何落地,如何成為現實。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時,應當積極開展文化實踐活動,帶領學生真正融入到生活之中,通過近距離的接觸、實踐行為,促使他們不斷提升思想文化的外在行為能力,繼而在活動中內化德育行為模式,成為能夠實施良好德育行為的踐行者。
以四年級上冊《陀螺》教學為例,陀螺是中國古代發明的一種民間游戲器具,它集合了綜合力學的概念,是一種動態平衡模型。而隨著文化的不斷傳承,陀螺這種游戲也隨之繼承了下來。每個地方的陀螺叫法不一,這與當地的文化習俗有很大關系,而探索地域文化,就能夠讓學生更加了解文化思想和內涵,繼而形成德育內驅力。因此教師可以從陀螺游戲入手,開展文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去挖掘中華歷史中遺留下來的很多文化元素,比如剪紙、花燈、蹴鞠等等。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越來越豐富的文化底蘊,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以及文化傳承的魅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親身參與這些文化的體驗之中,通過體驗陀螺游戲、剪紙活動等等,感受中華文化之美。
(五)借助完整評價,在思考中夯實德育能力
評價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環節,而對于德育教育來說,評價更是促進德育能力內化的有效推進動力。在科學合理的評價聲中,學生不僅能夠看到自身學科知識的進步,還能夠從中汲取具有德育色彩的思想和能力,繼而能夠正確看待評價結果,并積極進行反思,實現思想和行為的協同。而片面的或者僅僅以知識水平為結果的評價,往往會降低學生的能動性,使得他們忽視德行在成才道路上的價值。因此,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知識能力的評價和德育的評價同等重要,教師應當進行綜合性、完整性的評價,讓學生能夠意識到除了知識以外,還有更加重要的思想和行為要加以塑造,繼而使得他們能夠在思考中不斷夯實德育能力。
以四年級下冊《蘆花鞋》教學為例,該篇課文選自長篇小說《青銅葵花》,是詮釋童年苦難的一部作品。其中的主人公青銅和葵花經歷了成長過程中的無數苦難,但在他們的經歷中都透露出了自身優秀的品質,在苦難的磨煉下形成了堅強的人格。該篇小說是具有一定文學價值的作品,而同時,它也是極具德育教育意義的題材。所以,對于該篇課文,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注意引導學生從文學角度去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語言描寫和故事情節,還要引導學生從德育角度去深入剖析其中蘊藏的情感和深刻的苦難意義。同時,在課程評價中,教師不能以學生對文章字詞的理解水平為限,而應當積極評價他們在其中收獲的情感認知以及對主人公行為的理解,從德育的角度去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并將文中所蘊藏的苦難思想滲透給學生,引導他們去思考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在完整、全面的評價之中,學生既能夠提升語文知識水平,又能夠從中體會到德育思想,并且通過教師的引導,積極開展思考,將思想與生活相結合,繼而就能夠將知識轉化為內在的德育思想,從而夯實德育能力。
三、結束語
語文學科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德育的載體,將德育與語文學科相互結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隨著時代的發展,小學教師成為了德育教育的骨干力量,他們將德育思想滲透到兒童的思想和行為之中,成為塑造健康積極的人才基礎。所以,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師更應當注重德育教育的有效滲透,通過德育滲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在德行思想的引導下增進智慧,鼓勵學生積極實踐,在道德行為的規范下成長為有遠大志向和抱負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滑小偉.談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教育現代化,2019(37):254-256.
[2]吳楠楠.立德樹人,成人成才——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華夏教師,2020(1):65-66.
[3]劉芳.讓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綻放光彩[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28):258.
[4]李國林.新時期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分析[J].科技資訊,2020(28):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