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艷
【摘? ? 要】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的深入使得當前的學校教育愈發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從以往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轉向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之上,以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立德樹人是當下教育的根本任務,而小學語文作為基礎課程,更應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要求。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對立德樹人這一理念有深刻的解讀,對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實施德育教育進行研究和探索,真正展現出語文學科應有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立德樹人? 小學語文? 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0.049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德育美育發展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確定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育任務,意在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因此,在教育實踐中,語文教師必須要落實這一要求。本文基于對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解讀,探討了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意義,在反思當前小學語文課堂德育教育不足的基礎上,對如何構建更加科學有效的德育課堂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概述
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進程當中,我國確立了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理念和根本教育任務。廣大教育工作者基于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指導,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和技能方面的發展,更應當在教育實踐中踐行和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引領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良性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新課改持續深入的背景之下,要求廣大教師應當將學習的主導權歸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學習特點和個性化發展。立德樹人的提出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時代發展的必然,是培養當前社會所需要的德才兼備優秀人才的必然。
二、小學語文構建德育課堂的意義
基于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指導,構建小學語文德育課堂,是推動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小學生正處于快速成長發育的階段,這時候的他們剛剛脫離父母的呵護,正學著獨立的學習和生活,建立對社會實踐和客觀世界的認知。這時候的他們無論是在視野,還是在思維上,都非常的不成熟,處于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同時接收著來自外在各方面復雜的信息,學生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在當前互聯網非常發達,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網絡信息,導致他們很有可能會接觸到一些不良信息,給學生的情感心理和價值觀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學校教育工作者不僅在引領學生展開系統學習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更需要重視對學生的德育指導。
就多數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來看,很多家長也只是將焦點放在了學生的學習發展方面,對于學生的情理心感變化并不關注,也很少提供科學的指導,甚至家長的言行舉止也會給學生形成反面教材。在學校的教育工作中增添德育教育的內容,是為了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也可以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為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育創設一個良好和諧的環境,從而提升教育管理的效果。相比起其他學科,語文課程在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本就源于社會實踐,源于我國的優秀歷史文化,在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的人格和品格發展上積極作用明顯。從現行幾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來看,其所選擇的內容也多文質兼美、富含哲理,利于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陶冶學生情操、發展學生審美[1]。基于語文學科的優勢構建德育課堂,可以更好地實現對學生的德育引導。小學語文教師加強對構建德育課堂的研究和實踐探索,可以進一步推動自身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創新,為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注入活力和生機,使學生打破對語文課程學習的刻板印象,而是通過教師的科學指導有更多的收獲。這一過程既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也是語文教師實現自身專業發展的過程。
三、小學語文德育教育現狀
我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歷史文化的大國,我國歷來也非常重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繼承和弘揚,保護、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推動國家的發展、社會的穩定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實踐當中,就應當有意識地立足我國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充分整合、挖掘和利用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以推動小學語文德育課堂的構建。在發展學生智育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使其成長為與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的優秀人才。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對人才培養工作也提出了更新更嚴格的要求,特別是在人才的德行方面。但是從目前我國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工作現狀來看,還存在不少問題,要想真正實現德育教育和語文學科乃至其他課程的有機融合,還任重而道遠。小學語文德育課堂構建面臨的阻礙如下:
(一)對德育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
我國新課改的持續推進使得應試教育逐步向素質教育轉變,但是整體來看,應試教育大環境的改變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不少教育工作者仍然深受傳統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響。來自學生家長的期待、來自學校升學率的壓力、來自社會輿論的壓力,都使得教師不得不將工作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之上,而忽視了學生在德育方面的發展需求。盡管有些學校和教師也會主動地展開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但是不少教師對于學生的德育引導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只是在教學過程中很簡單的為學生灌輸一些空泛的大道理,這對于思維認知形象直觀、知識面并不廣泛的學生來講,理解非常抽象。還有的學校和教師認為德育教育應當是思想品德任課教師或者學生家長的任務,而并非自己的工作職責。
(二)德育教育和學科教學脫節
從已有的德育教育實踐來看,很多教師的工作流于形式,采取的教育方式比較傳統,過于單一。教師只是單方面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者學校的要求來向學生傳達一些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識,并沒有將德育教育和自身所任學科的特點及具體的內容相結合,這種強行灌輸的模式本質上仍屬于填鴨式的教育,并不能夠使學生產生積極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學生是參與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信心,才能夠使教師的教學工作事半功倍。然而在現實中,很多語文教師仍然習慣于采取以前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德育指導也是隨口一提,導致學生對于自身思想品德方面的發展也并不重視,對于教師的教學工作接受程度一般。學生長期處于這種被動聽教師說教的情景之下,很難真正心領神會教師的良苦用心,甚至會產生抵觸和厭惡的情緒。
(三)德育教育和現實生活脫節
不論學生展開的是哪一方面的學習,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應用到現實生活當中,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也不例外。我們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生活。那么德育教育就必須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然而不少教師的德育教育脫離實踐,遠離生活,教師給學生做灌輸的道理并沒有事實依據,多憑經驗講解,不能結合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這就會導致學生的思維認知脫離實際,最終無法很好地處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無益,甚至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當前小學語文德育課堂構建現狀和實施效果不容樂觀,要想真正實現小學語文教學和德育教育有機結合,提高語文學科教學和德育工作的教育效果,就需要語文教師打開新的思路,開創新的途徑。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應當有機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日常教學活動當中,各學科任課教師應當充分把握自身學科的特點和優勢,找準德育教育的切入點,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夠真正提升自身德育教育的水平。
四、小學語文德育課堂構建策略
(一)深入研讀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所選擇的課文題材廣泛,多與我國的優秀歷史文化、自然風景、人文風情、社會生活緊密相關,這些課文都是利于教師用于展開對學生德育指導的好素材。如,教師可以通過課文《狼牙山五壯士》與《開國大典》來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通過課文《桂林山水》與《鳥的天堂》引領學生建立對自然風光和環境保護的了解和認識。通過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與《慈母情深》來幫助學生深入解讀親情、樹立感恩意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素材有很多,語文教師要有全面的把握,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緊密貼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社會實踐,因勢利導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指導,才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2]
(二)結合教材內容,創設德育情境
對小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認知是形象直觀的,所以對于一些抽象難懂的大道理很難理解,如果教師生硬地向他們灌輸,學生很難接受,甚至會產生排斥的情緒。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在教學方式和手段上有所創新,要選擇易于學生接受、學生喜聞樂見、能夠充分激發起學生探究興趣的方式和手段。情境教學法是新課改之后一種被廣大教師所使用的新型教學方法,顧名思義,就是將學生置于特定的情境當中,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在特定的情景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加深學生的認知和體驗。小學語文教師也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生動的德育教學情境,學生在其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理解德育內容的基礎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例如,在講“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語文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工具為學生導入一些有關革命歷史的真實史料,特別是視頻或圖片,給學生的感官帶來直接的沖擊,讓學生能夠了解真實的歷史,感受革命先輩們的艱苦奮斗和無畏犧牲,從而萌發激動和自豪的心情,與課文的情感主題產生共鳴,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奮斗動力,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尊敬先輩。
(三)結合教學活動,有機滲透德育
語文課堂上最基礎的活動就是閱讀和寫作,在這些活動中,教師有意識地穿插對學生的德育指導,不僅能夠使學生加深對所學語文知識內容的理解,更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和精神品質。比如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和朗讀課文時,就可以加強對學生朗讀技巧的訓練,使學生能夠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做到朗讀時有感情、有節奏,不僅可以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更能夠使學生的內在修養提升。語文教師在講完教學內容時,還可以借助寫作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四)組織語文實踐,豐富德育體驗
對思維活躍、精力充沛的小學生而言,教師為其設計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更有利于學生德育方面的良性發展。比如在講解一篇新的課文時,語文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就課文內容的理解來為學生設計一系列問題以及涉及的一些討論主題,讓學生分組展開討論互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在交流合作中實現思維的碰撞。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要耐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尊重他人的不同想法,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人際交往素養,提高學生思維層次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3]。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很多都有著豐富有趣的故事情節,人物對話生動鮮活,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來將這些課文改編成為話劇或者戲劇,組織學生展開角色扮演。學生在進行角色扮演、展開對話交流的過程當中,就可以對人物角色的性格特點有充分的把握。同時,通過對話、神態、動作來將人物的精神品質和整個故事的內涵表現出來,進而使學生對課文中的主題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讓學生產生觸動和共鳴,從而達成德育教育的目的。
(五)引領課外閱讀,提升人文素養
盡管新課改之后的小學語文教材在內容上有了一定的更新,更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要,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的閱讀量局限于語文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意識地向外延伸和拓展。學生只有了解更多的知識,才能夠形成對社會生活更客觀的認知,才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哲理,才能積累更加豐富的知識體驗和人生經驗。隨著閱讀量的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也會不斷地提高,在情感感悟和體驗上也會大有不同。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發揮自身的專業引領作用,同時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德育教育的目標來為學生推薦一些優質的課外閱讀資源。教師所推薦的課外閱讀資源必須要主題積極向上、內容健康,這樣才能夠避免學生受到一些負面信息的影響。
(六)教師樹立榜樣,堅持以身作則
作為和學生相處時間較長的對象,小學語文教師也應當意識到自身對學生的影響。小學生活潑好動,善于模仿和表現,而教師就是他們直接模仿的對象,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可能讓學生模仿去。那么語文教師不論是在日常教學活動,還是在課余生活當中,就必須要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要努力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比如不隨意地說臟話、使用文明用語,講普通話;教師的儀表要整潔干凈;與人交談時要落落大方等等。語文教師要通過身體力行來向學生傳達生活哲理,而不僅僅是將德育停留在口頭方面。只有教師以身作則,學生才能夠向教師看齊,并配合和支持教師的教學管理工作。同時語文教師還應當爭取和學生的家長達成統一認識,確立同一教育目標,形成教育合力,使學生家長能夠在家庭教育中增添德育教育的內容,配合支持語文教師的德育工作。
總而言之,在當前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指導下,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明確促進學生智育、德育、美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協調發展的目標。立足語文學科的優勢,結合對學生學情的把握,創新教學方式和手段,全方位地推動語文德育課堂的成功構建。在促進學生高效學習語文的同時,實現學生思想認識、行為習慣、道德品行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良性發展,切實提高小學生的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鄭新華.淺談構建小學語文德育課堂[J].吉林教育,2021(Z4):75-76.
[2]賀明山.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德育策略探究[J].教書育人,2021(04):38-39.
[3]孫繼元.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語文德育課堂的構建分析[J].吉林教育,2020(0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