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院珍
摘要:安全穩定問題多發生于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群體,所以重點關注學生的心理干預問題亟須解決。本文將從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的視角出發,以“關注優勢”為導向,重視重點關注學生的即存優勢與之前的成功經驗,將“問題”重新賦予正向意義,建立重點關注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模型,并在此基礎上,推動家校共育,共同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為重點關注學生的成長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
關鍵詞:重點關注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4.033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的加快,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已逐漸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近年來,高校自殺、傷害等安全穩定事件頻發,嚴重影響了學校正常教學工作的開展,也給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了不良的影響。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關注問題、解決問題”,忽略了學生積極的一面。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消極傾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初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在全面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實現“中國夢”的時代背景下,它已無法適應國家對大學生培養的要求。
本研究將從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的視角出發,以“關注優勢”為導向,重視重點關注學生的即存優勢與之前的成功經驗,將“問題”重新賦予正向意義,從積極角度建立有效的解決之道,為重點關注學生的成長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
1重點關注學生的內涵
關于重點關注學生的概念界定不同學者有自己不同的見解:賈魁(2007)重點關注學生群體一般是心理問題的高發人群,心理困惑問題突出。李四芬等人(2010)認為重點關注學生是指心理問題和意外事件的高發、多發因而需要必須密切關注的學生。對于重點關注學生的分類,學者根據不同的側重點和學生管理經驗,將群體分為4-13種不同類型,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學業問題型、家庭經濟困難型、生理問題型、違規違紀型(行為異常型)、心理問題型、網絡成癮型、突發事件型等類型。
2積極心理品質的概述
Peterson和Seligman 將積極心理品質定義為“個體獲得美德的心理過程和心理機制”,并確定了六種核心美德,24 種性格優勢;我國學者則認為,積極心理品質是個體相對穩定的正向心理特質,能夠影響個體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由個體內部特征與外部社會環境交互作用形成。孟萬金、官群教結合我國大學生的特點,提煉出六大維度 20 項積極心理品質,在此基礎上制定《中國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
3積極心理品質在重點關注學生心理干預中的意義
3.1引導教育者、學生從“問題視角”轉向“優勢視角”
以往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比較重視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方面存在的問題,認為心理和行為問題是危機的結果,而缺乏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學習的排斥,這不但不利于問題的解決,甚至還會導致問題的加重。
從積極心理學角度來看,每個個體都具有賴以生存的積極品質,因此,要重視學生的即存優勢與之前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看到其所具備的積極心理品質及積極品質形成的潛力,通過一定的干預策略強化他們優勢積極品質、培養弱勢積極品質進而達到消除他們存在的問題。轉換“問題視角”為“優勢視角”,一方面可以消除學生的抵觸心理和心理負擔,在接受問題的同時能更好地當看到問題背后的積極力量,增強其解決問題的信心,體現更新的高度和更大的包容性,也更容易產生效果。
3.2積極心理品質有助于重點關注學生人格塑造與長遠發展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人類的積極品質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核心要素,良好的品質決定著三觀的形成和未來的發展。不少學者研究發現,積極心理品質對學習、人際關系、社會適應、有意義的生活的追尋、心理健康等都有顯著的影響,是“抵御心理疾病的最好武器”。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完善人格、提升品質的關鍵時期,培養其積極心理品質,能更有效地預防問題的發生并提高心理素養。重點關注學生普遍具有這樣的共性特點——缺乏某些關鍵的積極心理品質。所以,要加強積極心理品質培養,才能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3.3培養積極心理品質是教育育人目標實現的必要途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8年,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中提出“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的教育工作目標。這充分體現了我國高度重視對人才的培育。大學生作為我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積極心理品質的狀況直接關系到能否作為身心健全的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貢獻。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關注學生固有的積極潛力和積極能力的開發,重視塑造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從而實現教育育人的目標。
4積極心理品質視角下重點關注學生干預模式的構建
重點關注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高校管理者常常把這類學生列為維穩對象給與重點“照顧”,在日常的管理中把這些學生和“正常”學生區別對待,這不僅難以達到幫助學生的目的,反而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在家校共育中也難以得到家長的配合,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所以,重點關系學生的心理干預需從“問題視角”轉變為“優勢視角”,重視學生的即存優勢與之前的成功經驗,分類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探索適合高校重點關注學生心理干預的途徑或模式。
4.1建構重點關注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模型
不同人群,其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各不相同。李自維的研究表明,大學生較為缺乏的品質是自我管理與謙遜、知識與智慧;孔海燕的研究結果表明,犯罪青少年與普通青少年在積極心理品質發展序列上存在差異;犯罪青少年優勢積極心理品質為心靈觸動、愛、信念與希望、寬容、求知力;劣勢品質為真誠、領導力、洞察力、幽默風趣、創造力;具有留守經歷的貧困生較之非貧困生獨立自主,適應性強,自我管理與調節能力較好等特點;理工類大學生優勢品質為真誠、心靈觸動、勇敢、熱情和希望信念,劣勢積極心理品質為公正、自制、好奇心、創造力和領導力;此類群體中存在性別、學科、年級、有無學生干部經歷等方面的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