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21世紀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一步與信息技術深入融合。2015年開始,眾多高校響應教育部的號召,積極開發和建設在線開放課程,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外語在線課程,這為大學英語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最基本的技術條件。本文以溫州商學院的《大學英語》課程為例,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從學生角度審視基于“浙江省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共享平臺”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探索適合以溫州商學院為代表的民辦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關鍵詞】大學英語;線上線下;混合教學
【作者簡介】婁媛媛(1983.03-),女,浙江溫州人,溫州商學院,講師,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和應用語言學。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大學英語》從21世紀初開始,順應時代和科技發展的趨勢,經歷了各種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教學模式改革與探索。從世紀初的將計算機引入傳統課堂輔助教學,到2012年的MOOC熱潮,再到智能化全面影響教育的2020年,《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一直試圖滿足時代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試圖與時俱進地培養符合信息技術時代要求的復合型人才。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2015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于管理的意義》發布后,我國眾多高校積極開發和建設在線開放課程,包括一部分外語類在線課程。在2018年和2019年兩次國家精品開放課程評選中,有44門外語在線開放課程入選(覃軍,2019)。這44門類課程雖然僅占總課程數(1291)的3.4%, 但是這些課程為正在努力探索和建設外語在線開放課程的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此外,外語在線開放課程的探索和建設也為混合教學模式的應用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條件。
混合教學模式(blended learning)雖然從2013年開始就在全球的教育領域風靡,但是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高校在實施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實現的教學目標、面對的教學對象以及所處的教學環境各有差異,因此,對混合型教學模式的探索仍具有現實意義(賈振霞,2020)。
二、案例分析
本文將以民辦高等院校溫州商學院的《大學英語》課程為例,通過針對18級本科開展為期一學年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探索符合民辦高等院校本科學生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1.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設計。課前:該課程的線上部分采用溫州商學院于2017年開始在“浙江省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共享平臺”上建設并持續完善,2019年成功獲得“省精品在線課程”驗收的《大學英語》在線課程。教師會在相應的面授課前在平臺發布對應的視頻,要求學生課前完成視頻觀看和學習,并同時做好在線學習的筆記(用于在線作業檢查和面授課堂任務的內容儲備)。
課中: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充分考慮學生線上學習的成果,結合課程培養目標,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的各項活動,既有鞏固語言基礎的內容回顧,又有促使學生使用語言、結合文化背景進行思辨的各種討論或展示。
課后:教師在平臺發布與教材內容相關的作業、綜合測驗、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論壇討論等任務,并設置任務完成的截止時間,督促學生進行語言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訓練、語言與文化的融合,保證教學效果的達成。
此外,學期中和期末各舉行一次大規模統一考試,綜合檢測學生在混合教學模式中的學習成效。
2.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教學效果的評估。混合教學模式的實施時間為一年,即《大學英語A2》和《大學英語A3》課程教學時期,教學對象為溫州商學院18級900多名管理學院、金融學院、傳播與藝術學院的大一大二本科學生。在完成兩個學期的混合教學后,針對本次教學改革的嘗試,從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角度設計了問卷。該問卷通過“問卷星”發放,最后共收回886份有效問卷。
有效問卷的886位參與者中,一半以上(62.3%)的學生未能在四級考試中取得425分的成績,35.44%的學生達到英語四級水平,極少數(2.03%)達到六級水平。這一狀況基本符合近幾年民辦高校因為辦學成本的增加導致學費漲價后生源質量下降的現實。
但是在學習方式上,作為信息時代的原住民,一半以上(55.42%)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采取線上線下混合模式開展大學英語教學,其中44.13%的學生喜歡或非常喜歡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通過一年的線上線下混合模式教學,52.6%的學生認為比起單一的線上自主學習或傳統課堂,混合教學模式更適合自己。由此可見,無論混合教學模式是不是有亟待解決的主客觀問題,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相融合已成定局,也意味著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引導者的大學英語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學會信息技術并善于運用信息技術已經是教師職業生涯的必修課。
線上任務類型的難易度方面,學生認為難度最大的是在線測驗,最小的是線上討論;同時,大部分學生認為在線學習任務中,視頻觀看學習對其語言水平的提高幫助最大,而測驗則最小。由此可見,習慣于傳統應試方式的廣大學生,雖然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信息化的沖擊和影響,但是線上考試能力還明顯不足。這主要是由于國內從小學到中學,考試形式是一以貫之的紙質測驗,學生也相應地養成了適應紙質測驗的一系列習慣和技巧。到了大學突然轉變為線上測驗,客觀上增加了學生讀題和理解題意的難度,尤其是聽力和閱讀。線上測驗導致學生做聽力時無法有效地做筆記,線上測驗的閱讀部分也無法讓學生將重點信息進行標注,而長時間注視電子設備產生的疲勞度也不同程度地影響學生在做線測驗時的水平發揮,因此在線綜合測驗的結果有失客觀和信效度。
視頻觀看這一任務類型之所以對學生的幫助最大(見圖2),是因為它最能體現線上學習的優勢,即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反復觀看和學習。本次研究涉及的視頻內容很大部分與課程教材相關,學生課前觀看做好預習,課后觀看又能達到復習和鞏固的學習效果,因此它對學生的語言學習幫助最大就不足為怪了。
作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前提,在線平臺的建設和優化尤為重要。在本次調查中,問卷也搜集了學生使用平臺的直觀感受,從中發現尚存的問題,以期能夠進一步將其建設成熟,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圖3的數據恰好說明了在線學習廣為人知的優勢: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可以反復在線學習,既可以鞏固學習內容,同時也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為將來走出校門的持續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此外,問卷中其他幾項相關的優勢均由學生選擇,也印證了在線學習的好處已受到廣大學生的普遍認可。
圖3體現的平臺顯著的優點只針對本研究使用的“浙江省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共享平臺”。該平臺是在2015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精神指導下組織開展的浙江省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共享平臺。自建設起至今,已有551所高校在該平臺開放550門在線課程。溫州商學院申報建設的《大學英語》為該平臺獲批的“省級精品在線課程”之一。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無論是教師使用該平臺進行資源建設、教學任務發布、學生學習情況跟進和數據統計,還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完成課程學習的相關任務過程中,都有非常不愉快的用戶體驗。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在智能終端和4G、5G網絡普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該平臺缺乏更為便利的穩定的移動學習終端。在筆者課題實施期間,只有在對應的網址,學生才可以進行較為穩定的在線學習,這無疑削弱了在線共享平臺的一個最顯著的優勢——不受時空限制的學習。雖然智能手機也能實現網頁瀏覽和在線學習,但是因為手機的尺寸,瀏覽網頁進行學習顯然比直接在專門的手機App進行學習的用戶體驗和效果差得多,更別說用手機在網頁上進行相應的測驗了。此外,該平臺的網站穩定性也亟待提高。大部分學生都曾遇到在使用過程中碰到因為網站不穩定導致學習數據缺失的問題,比如已觀看學習的視頻數據遺失、測試到中途卡頓導致沒有測試成績等。
三、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探索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從傳統課堂到慕課到翻轉課堂再到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每一種教學模式的改革嘗試都推動著大學英語教學的進步。與信息時代緊密相連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探索,既符合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風格和方式,也促使大學英語教學從教學手段到教學理念、方式和內容都發生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克服傳統課堂的弊端,但也并非適合所有類型的高校學生。民辦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在實踐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合理安排線上和線下教學的比例和內容,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積極總結經驗,不斷探索和研究,權衡利弊,改進調整教學模式,尋找能有效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水平的教學模式,實現民辦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邊玉柱,苑靖,王瑞明.分析“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師資隊伍建設[J].校園英語,2020(5):18.
[2]何蓮珍.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修訂依據與要點[J].外語界,2020(4):13-18.
[3]賈振霞.2000年以來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的現狀述評[J].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2018(1):98-107,123.
[4]李兆祥,王旭,張彩華,李靖.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背景下民辦高校信息化校園建設探討[J].科技經濟導刊,2020(14):147.
[5]覃軍.技術驅動學習,打造外語“金課”——外語類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9(3): 55-61.
[6]葉玲,章國英,姚艷丹.“互聯網+”時代大學英語翻轉課堂的研究與實踐[J].外語電化教學,2017(3):3-8,21.
[7]周云.移動互聯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智慧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6(12):79-85.